云溪市非遗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幅“麒麟送子”木版年画泛着暖黄的光。王小码凑近看,年画边缘的朱红颜料竟泛着诡异的紫斑——这是数字修复后的异常色值。他调出后台的量子存储日志,瞳孔骤缩:“原始数据被篡改了。”
“怎么会?”负责数字化的老周推了推眼镜,“我们用了‘星核’芯片的量子加密,连黑客都破不开……”
话音未落,展柜旁的电子屏突然闪烁。原本标注“明代古版”的年画信息被替换成“现代仿作”,简介里甚至写着:“此画为某文化公司复刻,融合西方抽象艺术,更具收藏价值。”
“是‘夜鸦’。”李半导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攥着份黑客攻击报告,“IP地址在境外,但攻击路径绕了十八道弯——最终指向云溪山的老印刷厂。”
王小码的手机震动,是陈启明发来的消息:“我在省博查到,三十年前云溪木版年画的古版确实失踪过。当时的记录说,最后一幅‘麒麟送子’被老匠人封存在印刷厂的密室里。”
众人冲向印刷厂。老厂房的木梁上积着灰,墙角堆着半人高的雕版。王小码用“星核”芯片扫过墙面,量子探测器突然发出蜂鸣——墙内嵌着块金属板,表面刻着“1978.12.25 李长庚”。
“这是……”他想起李长庚笔记里提到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议”,“当年李老怕传统技艺失传,把古版年画的雕版和数字化备份都藏在了这里!”
狗剩的黑客设备突然发出警报。他指着金属板上的划痕:“有人用激光切割过!密室的门禁系统被破解了!”
门“吱呀”一声开了。密室中央摆着台老式扫描仪,旁边堆着一摞泛黄的宣纸——正是失传的“麒麟送子”古版年画。但最显眼的是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显示着正在上传的文件。
“他们在首播篡改!”老周的声音发颤,“看这个——他们用AI生成了‘现代改良版’年画,把麒麟的眼睛改成了LED灯,还在简介里写‘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
王小码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调出年画的数字档案对比。原始数据的色彩分布像片枫叶,红中透橙;而篡改后的版本红得刺眼,像团凝固的血。更可怕的是,AI生成的“改良说明”里,竟引用了李长庚1978年的笔记原文——“科技与传统本应共生”,但断章取义成了“科技改造传统”。
“这是文化谋杀。”李半导的声音发紧,“他们不仅要偷走古版,还要让全世界以为云溪的非遗是‘过时的老古董’,从而推销他们的‘科技年画’。”
王小码的太阳穴突突首跳。他想起上周在行政楼,“小云”的方言提示曾被篡改成“阿婆的降压药要配LED灯”——原来不是偶然,是同一伙人在测试“科技篡改文化”的套路。
“启动‘方言验证程序’。”他对狗剩喊,“用老匠人的方言语音库,检测篡改内容的语义逻辑!”
狗剩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跳出一段音频——是云溪年画老匠人张师傅的录音:“麒麟的眼睛要画成琥珀色,透着福气;爪子要带云纹,象征腾云驾雾……”
“AI生成的‘LED眼睛’不符合任何方言里的‘福气’描述!”狗剩的声音带着兴奋,“语义冲突值98%!”
王小码调出量子存储的原始数据,华夏智浪逆袭全球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华夏智浪逆袭全球最新章节随便看!发现古版年画的每个细节都被“星核”芯片做了“方言锚点”——比如“麒麟角”的弧度对应江淮官话的“翘”字发音,“云纹”的密度对应东北话的“密”字笔画。这些隐藏的语义锁,正是李长庚团队为防止文化篡改埋下的“活密码”。
“用‘方言防火墙’反向追踪!”他对李半导说,“篡改者的AI模型肯定没学过这些方言细节!”
李半导的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全开。屏幕上的攻击路径突然清晰——黑客服务器位于硅谷,但真正的操控者IP指向了国内某文化公司的服务器。
“是他们!”老周指着屏幕,“‘云溪文旅集团’,上个月刚拿了政府‘非遗数字化’的专项基金!”
王小码的手机震动,是张师傅的语音:“小码啊,我在印刷厂的老仓库找到个铁盒,里面有张纸条……”
录音里,张师傅的声音带着颤抖:“1978年,李老把古版交给我时说:‘这东西比命金贵。要是有一天有人想改它,你就用方言告诉它——‘麒麟的眼睛不能亮,亮了就不是福了’。’”
王小码的眼眶热了。他突然明白,李长庚的“方言锚点”不只是技术锁,更是老一辈手艺人对文化的“心锁”——用乡音里的温度,守住文明的根脉。
“启动‘量子记忆克隆’。”他对团队喊,“把古版年画的原始数据复制到‘星核’芯片,再用方言AI生成‘真伪鉴定报告’!”
三分钟后,量子计算机的屏幕亮起。王小码点击播放,一段带着江淮官话口音的电子音响起:“检测到文化篡改行为。本画为明代云溪木版年画‘麒麟送子’,麒麟眼睛应为琥珀色,象征福泽;爪带云纹,寓意腾达。科技可助传承,不可改其魂。”
这段语音被同步推送至全球“灵犀AI”终端。三秒后,#云溪年画被科技篡改#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的方言评论像潮水般涌来:
“阿婆说,真正的麒麟眼睛会‘笑’,不是‘亮’!”
“东北爷们儿懂了,云纹得密得像锅包肉的面衣,AI那叫‘花里胡哨’!”
“粤语阿妹问:‘点解要改?我哋阿嫲教嘅麒麟会眨眼,好得意?!’”
印刷厂的密室里,黑客的电脑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大规模方言反驳,AI模型可信度降至12%。”
“撤!”为首的黑衣人吼道,“他们的‘方言防火墙’根本破不了!”
王小码抄起桌上的雕版,木版的纹路还带着老匠人的体温。他冲向门口,对着黑衣人的背影喊:“告诉你们老板——文化不是代码,改不了!”
晨光透过印刷厂的窗户照进来,洒在“麒麟送子”的古版年画上。王小码摸出兜里的“星核”芯片,表面的刻痕与年画的云纹完美契合——这是跨越西十五年的“接力”。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云溪科学院的档案室里,“银河一号”的原始代码正静静躺在保险柜里,封皮上用红笔写着:“留给后来的人——科技自立,脊梁不弯;文化守根,火种不灭。”
文化遗产的“数字篡改”,终究成了一场闹剧。但这场闹剧,让更多人看清了:真正的科技,从来不是用来抹除文化的,而是用来守护文化的——就像老匠人手里的刻刀,就像方言里的乡音,就像每个普通人对文明的牵挂。
(http://www.220book.com/book/UIA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