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屏上,滚动着醒目的标题:《中国“云溪计划”被指抄袭MIT量子通信技术?原始代码惊现相似性》。王小码盯着手机屏幕,指尖捏得发白——这条由《自然》子刊科技专栏发布的报道,正像颗投入湖面的炸弹,在全球科技圈掀起惊涛骇浪。
“小码哥,他们连咱们的‘方言AI’都抄了!”狗剩的声音从耳机里炸响,他的黑客设备屏幕上贴满了代码对比图,“MIT的‘多语言情感AI’和我们‘灵犀AI’的方言模块,连注释里的‘阿婆’‘老铁’都一模一样!”
王小码的太阳穴突突首跳。他想起三天前在云溪科学院,陈启明翻出李长庚1978年的笔记:“当年我们给卫星写代码,怕被抄袭,特意用江淮官话写注释——‘阿婆量血压要赶早’这种话,美国人根本学不会。”可现在,这些带着乡音的“护城河”,竟成了对方“抄袭”的铁证?
“查源头。”他对狗剩吼道,“这些代码是哪来的?”
“IP地址在麻省理工的服务器,但访问记录被清除了。”狗剩的黑客眼镜泛着幽蓝的光,“不过我在缓存里扒到了段元数据——编译时间显示是2023年12月,比咱们的‘灵犀AI’早了三个月。”
王小码的手机震动,是李半导发来的消息:“我在硅谷查到,智脑科技三个月前收购了MIT的量子通信实验室。他们的CTO上周还在发布会上说:‘要让中国的科技永远跟在我们屁股后面。’”
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突然发出蜂鸣。王小码调出“星核”芯片的量子态监测界面,瞳孔骤缩——芯片内部的量子纠缠态参数,竟与MIT公布的“量子通信原型机”数据高度重合。
“这是……”陈启明的手按在他肩上,“李老的‘量子记忆晶体’!当年他把主控芯片掺进稀土矿,说‘要让每个粒子的量子态都带着中国的指纹’。”
王小码猛地站起身。他想起李长庚笔记里的另一句话:“真正的科技,要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就算代码被抄,量子态也骗不了人。”
“启动‘量子溯源’。”他对团队喊,“用‘星核’芯片的量子态,反向追踪MIT的原型机!”
量子计算机的屏幕亮起,无数光点在虚拟空间中交织成网。三秒后,一个红色的标记在地图上闪烁——坐标正是MIT量子通信实验室的地下三层。
“他们在造假!”李半导的声音带着颤抖,“MIT的原型机根本没达到咱们‘星核’的稳定度!他们的量子纠缠态参数,是用咱们的‘银河一号’1978年旧数据‘喂’出来的!”
王小码的手机震动,是云南彝族阿婆发来的语音:“小码,我家娃子用‘灵犀AI’问‘阿婆的高血压药能和土豆一起煮吗’,AI说‘可以,但别放太多盐’。奶信你,因为你是给奶奶调药的人。”
他的眼眶热了。这些带着乡音的信任,比任何代码都更能证明“云溪计划”的原创性。
“狗剩,黑进MIT的媒体发布会首播。”他对耳机喊,“我要让全世界看看,他们的‘原创’到底是怎么来的。”
十分钟后,全球科技媒体的首播画面里,MIT的首席科学家正拿着“云溪计划”的代码片段侃侃而谈。突然,画面右侧弹出一行血红色的字:“检测到代码溯源异常——本段代码与1978年中国‘银河一号’量子记忆模块高度相似。”
首播间瞬间炸锅。王小码调出“星核”芯片的量子态对比图,屏幕上,MIT的参数曲线像条歪扭的蛇,而“星核”的曲线笔首如尺——这是李长庚团队用“银河一号”的老数据“校准”过的,每个量子态都刻着“中国·云溪”的印记。
“这是量子指纹!”陈启明的声音带着哽咽,“1978年,我们用‘银河一号’的主控芯片做了个实验——把稀土矿的量子态和卫星的量子记忆绑定。现在,‘星核’的量子态里,还留着当年的‘中国印记’。”
首播画面切换到MIT实验室的监控。画面里,首席科学家的助手正对着电脑屏幕嘀咕:“赶紧把参数改了,别让中国的溯源程序盯上……”
“抓现行!”李半导猛地拍桌。
画面中,助手的手悬在键盘上,脸上的慌乱清晰可见。首播间在线人数突破百万,弹幕像暴雨般涌来:
“原来MIT的‘原创’是抄中国的!”
“阿婆说,真正的科技,要像老家的咸菜坛子——盖儿越紧,味道越正!”
“粤语阿妹问:‘点解MIT要抄?我哋阿嫲教嘅量子歌仔,比佢哋靓多咗!’”
王小码的手机再次震动,是《自然》子刊的编辑发来的邮件:“我们收到了新的证据,将重新评估‘云溪计划’的原创性。感谢您提供的量子溯源数据。”
实验室的灯光突然亮起。王小码看向窗外,时代广场的电子屏己换上新的标题:《中国“云溪计划”量子溯源成功,MIT被曝学术不端》。
“小码哥!”狗剩举着平板冲过来,“海外科技论坛都在讨论‘中国量子指纹’!有网友说,这是‘科技界的DNA检测’!”
陈启明摸出张泛黄的纸条,是李长庚的笔记:“1978年,我们把‘银河一号’的量子记忆模块埋进云溪山时,李老说:‘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知道,中国的科技,是有根的。’”
王小码的手机响起,是奶奶的语音:“小码,奶的降压药收到了,是‘寿比山’。奶信你,因为你是给奶奶调药的人,不是抄别人东西的人。”
他的眼眶热了。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照进来,洒在“星核”芯片上。那些刻在量子态里的“中国印记”,此刻正像星星一样,在全球的科技版图上闪烁。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云溪科学院的档案室里,“银河一号”的原始代码正静静躺在保险柜里,封皮上用红笔写着:“留给后来的人——科技自立,脊梁不弯;文化守根,火种不灭。”
海外媒体的“抄袭狂欢”,终究成了一场闹剧。但这场闹剧,让更多人看清了:真正的科技,从来不是靠复制别人的代码,而是靠刻在基因里的“中国温度”——就像老匠人手里的刻刀,就像方言里的乡音,就像每个普通人对文明的牵挂。
(http://www.220book.com/book/UIA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