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辰的手指在全息地图上划过,眉头越皱越紧。屏幕上的红色警报点像蔓延的疹子,覆盖了七地的主
要工业区:秦朝的咸阳钢铁厂因煤炭过度开采,周边的植被大片枯死;唐朝的长安西市,作坊排出的
废水让渭水变得浑浊,渔民抱怨 “三个月没打到鱼”;宋朝的汴京,蒸汽机的黑烟让天空常年灰蒙蒙
的,百姓戏称 “晴日比黄金珍贵”。
“这是必然的代价吗?” 他喃喃自语,手机里的 “发展报告” 显示,七地的工业产值五年内增长了三
倍,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但环境数据却触目惊心:森林覆盖率下降 12%,河流污染率上升 37%,空气
中的颗粒物浓度超标两倍。最棘手的是资源短缺 —— 铁矿、煤炭、木材的消耗量己超出七地的再生能
力,有学者预测,按此速度,十年后将无煤可用,二十年后森林消失。
新挑战的序幕在秦朝咸阳拉开。当钢铁厂的老板为了扩大产量,强行开采骊山的铁矿时,山体突然滑
坡,掩埋了三个村庄。幸存者捧着浑浊的河水哭诉:“以前喝山泉水长大,现在水都是黑的,孩子都
在咳嗽!” 嬴政在朝会上拍案怒斥,却发现找不到替代的铁矿,关闭工厂意味着数万人失业,继续生
产则环境恶化,陷入两难。
唐朝的困境更具讽刺。长安的 “蒸汽纺织厂” 因效率高、产量大,挤垮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却每天向
渭水排放数百吨废水。当苏婉带着医者联盟的报告进宫 —— 下游村庄的皮肤病发病率上升 50%,李世
民看着报告上的 “废水成分分析”,上面的重金属含量触目惊心,而纺织厂的税收占长安财政的三成
,罢黜与否,令他彻夜难眠。
宋朝的 “煤烟危机” 最为紧迫。汴京的蒸汽机、冶铁炉全靠煤炭驱动,烟囱林立,连皇宫的琉璃瓦都
蒙上了一层黑灰。包拯在 “议事堂” 上出示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己超标,导致许多老人咳嗽不止。有商人提议开采更远处的煤炭,却被地理学者否决:“运煤的马车会压垮
所有道路,沿途的植被也会被破坏。”
许辰的应对之路布满荆棘。他首先调出《七地资源分布图》,发现秦朝的太阳能、唐朝的水能、宋朝
的风能尚未充分利用,但当他提议用太阳能替代煤炭时,钢铁厂老板们集体反对:“太阳能时有时无
,耽误生产谁负责?” 当他展示现代的 “循环经济” 案例 —— 用废水发电、用煤渣制砖,保守派官员
摇头:“异想天开,不如多挖些煤实在。”
更棘手的是观念的阻力。“发展必然污染,先污染后治理” 的论调在七地蔓延,有商人甚至说:“等
我们富了,再治理也不迟。” 当许辰播放现代因污染导致的 “癌症村” 纪录片时,有人质疑:“这是
使者故意吓唬我们,想阻止七地富强!” 连一些曾支持他的学者也动摇,认为环保应让位于发展,“
先让百姓吃饱穿暖,再谈青山绿水。”
许辰的手机里,新挑战的应对日志记录着一次次碰壁:向秦朝推荐的 “太阳能炼钢” 因技术不成熟失
败,在唐朝试点的 “废水处理池” 被商人偷偷排放,宋朝的 “风能替代计划” 因成本过高搁置。但他
没有放弃,在七地学者的帮助下,开始从基础做起 —— 编写《资源循环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解释 “
变废为宝”;培训环保工匠,教他们制作简易的过滤器;甚至在学堂开设 “环保课”,让孩子们从小
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当秦朝的一个小村庄用太阳能板点亮了第一盏灯,当唐朝的纺织女工自发组成 “护河队”,当宋朝的
孩童举着 “请用风能” 的牌子在集市游行,许辰知道,新挑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有人开始
行动,改变就有可能。这些微小的努力像种子,终将在七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抵御资源与环境
危机的森林。
(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