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苏州的 “蒸汽研究院” 里,三十岁的女工匠沈若烟正用镊子调整蒸汽机的 “冷凝管”。铜管的首
径只有手指粗细,内壁刻着细密的螺纹,这是她根据许辰提供的 “热力学原理” 改良的关键部件。当
蒸汽在管内循环时,热量损失比原来减少 67%,机器的效率提升两倍,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喷出滚烫的
白雾。
“成了!” 她身后的学徒们欢呼起来,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在震声中叮当作响。沈若烟没有回头,目光
紧盯着压力表 —— 指针稳稳地停在 “安全高效区”,这意味着她改良的 “节能蒸汽机” 通过了第七次
测试,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
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最为耀眼。秦朝的 “地热发电站” 在骊山深处建成,利用地下热水的蒸汽驱动涡轮
机,既环保又稳定,供电范围覆盖咸阳周边五个县,夜晚的城郭不再漆黑一片,路灯的光芒像一串珍
珠;唐朝的 “波浪能装置” 在扬州港投放,用海浪的起伏带动齿轮转动,为港口的灯塔和起重机供电
,渔民们说:“连大海的力气都能用上,真是神了!”
环保材料的研发颠覆想象。宋朝的 “植物塑料” 由芦苇、秸秆等制成,质感与真塑料无异,却能在土
里三个月内降解,汴京的商贩们用它制作包装袋,再也不用担心 “白色污染”;明朝的 “菌丝建材”
更神奇 —— 在模具里培养真菌菌丝,七天就能长成坚固的板材,硬度堪比木材,且防火防潮,用它建
造的房屋,既不用砍树,又能抵御地震,徐继祖的蒸汽工坊新厂房就用这种材料,工期比传统方法缩
短一半。
医疗科技的进步拯救生命。七地联合研制的 “接种针” 采用秦朝的青铜铸造技术与现代的无菌处理工
艺,针尖锋利且光滑,接种时几乎无痛,让 “牛痘接种” 的普及率从 31% 升至 92%;唐朝的 “脉象
仪” 将中医的脉象转化为电子信号,与数据库比对后能快速诊断疾病,孙思邈的后人用它诊断出一例
早期糖尿病,患者感叹:“以前要号脉三次才能确诊,现在一盏茶的功夫就知道了。”
交通技术的革新缩短距离。七地联合建造的 “跨时空铁路” 采用秦朝的夯土路基、唐朝的轨道拼接技
术、现代的减震装置,火车时速达八十里,从咸阳到长安只需两个时辰,比最快的驿马快六倍。车厢
里的设计充满巧思:秦朝的青铜炉提供暖气,唐朝的软垫座椅提升舒适度,现代的玻璃窗让乘客能欣
赏沿途风光,有乘客写诗:“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梦。”
信息技术的突破连接七地。沈括的后人研制的 “能量传讯器” 体积比手机还小,能实现七地实时通话
,音质清晰如面对面交谈;更神奇的是 “全息影像仪”—— 在秦朝的朝堂上,李世民的影像能与嬴政
讨论国事,连胡须的颤动都清晰可见,朱元璋笑着说:“以前以为‘天涯若比邻’是夸张,现在才知
是写实。”
科技突破的背后,是无数次失败。沈若烟的 “节能蒸汽机” 前六次测试都以爆炸告终,实验室的墙壁
至今还留着焦黑的痕迹;宋朝的 “植物塑料” 研发团队用了三年时间,才找到芦苇与秸秆的最佳配比
;最令人心痛的是,秦朝的地热专家李阳为了测量温泉温度,不慎跌入滚烫的泉眼,牺牲时手里还攥
着记录数据的竹简。
这些牺牲换来了七地科技的飞跃。当 “节能蒸汽机” 让明朝的工厂不再黑烟滚滚,当 “植物塑料” 让
宋朝的集市告别白色垃圾,当 “跨时空铁路” 载着七地的货物与旅人飞驰,许辰站在蒸汽研究院的展
厅里,看着墙上的科技树图谱 —— 从秦朝的青铜技术到现代的人工智能,从唐朝的医学典籍到环保材
料,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他突然明白,科技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效率、改善生活,更在于让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敬畏与创新并存的态度,让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七地、
连接古今的桥梁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手机视频通古今:天幕惊世(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