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联合科研院的启动仪式上,嬴政的青铜酒樽与现代的玻璃烧杯碰在一起,发出跨越时空的脆响。
科研院的穹顶由秦朝的夯土、唐朝的琉璃、现代的钢结构组成,象征着合作的深度。许辰站在巨大的
全息沙盘前,指尖划过标注着 “跨时空合作项目” 的光点,每个光点都闪烁着不同朝代的色彩。
“长城加固工程” 是首个落地项目,融合了七地的智慧。秦朝的工程师负责地基夯实,他们改良的 “
糯米灰浆” 加入了现代的纳米材料,强度提升三倍;唐朝的工匠擅长琉璃烧制,用透光琉璃铺设城墙
的瞭望口,既防雨又能观察敌情;宋朝的数学家计算出最佳倾斜角度,让城墙能抵御更强的冲击力;
现代的结构工程师则提供抗震设计,确保百年内不会坍塌。项目负责人蒙烈在工地上笑着说:“以前
觉得修长城是秦朝自己的事,现在才知,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做。”
“全球医疗网络” 的建设更显温暖。七地的医者们共享病例数据库,秦朝的瘟疫记录、唐朝的外科手
术案例、现代的癌症治疗方案,都能在网络上查阅。一个棘手的 “不明热症” 病例,最终由唐朝的苏
婉、宋朝的儿科专家、现代的传染病医生联合攻克 —— 苏婉从古籍中找到病因,宋朝专家提出传统疗
法,现代医生提供药物配方,三方结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三天后退烧。
“新能源开发计划” 打破了朝代界限。秦朝的地热专家、唐朝的水力工程师、宋朝的风力研究者、现
代的核能科学家组成团队,在西域建设 “多元能源基地”。地热井的钻探用秦朝的青铜工具结合现代
的钻探技术,效率提升五成;水力发电站采用唐朝的堤坝设计,却加入现代的涡轮机,发电量翻倍;
最创新的是 “能量储存系统”—— 用宋朝的交子防伪技术加密能量数据,确保传输安全。
“文化基因库” 的项目充满诗意。七地的文人墨客共同整理典籍,用现代的数字技术保存,却保留传
统的批注方式。李白的诗稿旁,既有苏轼的点评,也有现代学者的赏析;《清明上河图》的数字化版
本里,能看到明朝画家的续作,也能添加现代游客的感悟。项目负责人李白的后人说:“文化不是封
存的古董,是流动的河,要让每个朝代都能在河里舀水喝。”
合作中的协调工作考验着许辰的智慧。秦朝的工匠习惯 “令行禁止”,与宋朝 “议事不决” 的风格常
起冲突;唐朝的医者注重 “经验积累”,对现代 “循证医学” 的数据分析不太适应。他建立的 “跨时
空沟通手册” 里,详细记录着各朝代的沟通习惯:与秦朝人沟通要首接,与唐朝人交流可随性,给宋
朝人提建议需引经据典。
当首个合作项目 “长城加固工程” 竣工,七地的代表们站在焕然一新的城墙上,看着秦砖、唐瓦、现
代钢筋在阳光下和谐共存,突然明白跨时空合作的真谛: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
让每个朝代的优势都能发光。许辰的手机里,合作项目的进度条不断刷新,每个完成的项目旁都有一
句共同的评语:“1+1 远大于 2。
(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