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的月光在水面铺成银色的路,许辰与苏婉并肩坐在青石上,手中的竹简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算式 —
— 这是他们共同研究的 “时空共振理论”,左边是许辰写的现代物理公式,右边是苏婉补的《周髀
算经》注解,中间的空白处,两人用朱砂画了个小小的同心结。
“你看这里,” 苏婉的指尖点在 “时空曲率” 的计算式上,月光透过她的发梢,在竹简上投下细碎的
阴影,“《淮南子》里说‘往古来今谓之宙,西方上下谓之宇’,这不就是你说的‘时空西维’吗?
” 她从袖中取出一卷《甘石星经》,指着 “荧惑守心” 的记载,“这种星象出现时,能量波动与你手
机记录的‘时空临界点’高度吻合。”
许辰的现代科学知识与苏婉的古代智慧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他们的研究从 “时空共振频率
” 入手,许辰用手机记录七地的能量波动,苏婉则对照古籍中的星象、节气、物候变化,寻找规律。
在长安的太史局,他们用改良的浑天仪(结合了现代的传感器)观测星空,发现每当 “七地能量同步
” 时,北斗七星的位置会出现微小偏差,这种偏差与手机记录的 “时空通道稳定指数” 完全对应。
实验的过程充满波折。第一次 “时空共振实验” 在曲江池畔进行,他们用七地的能量水晶搭建简易阵
法,试图制造稳定的微型时空通道。当能量注入时,水面确实出现了漩涡,但很快失控,漩涡扩大到
半丈,差点将旁边的柳树卷入。苏婉临危不乱,按《奇门遁甲》的记载调整水晶位置,许辰同时降低
手机的能量输出,才让漩涡平息,两人的衣袖都被溅湿,却相视一笑,眼里有兴奋也有默契。
他们的约定不仅仅是 “相守”,更包含对时空规律的探索。在咸阳的地脉深处,他们发现能量水晶在
特定时辰(子、午、卯、酉)会释放 “亲和波”,这种波能暂时稳定时空结构。苏婉根据《黄帝内经
》的 “子午流注” 理论,推测 “人体能量与地脉能量在此时辰最易共鸣”;许辰则用现代的 “量子纠
缠” 理论解释,认为 “此时辰的粒子活跃度最高,利于跨时空连接”。
研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深化的过程。在敦煌的藏经洞,他们一起修复记载着 “时空秘闻” 的
残卷,许辰用手机的 “图像增强” 功能还原模糊的文字,苏婉则用传统的 “拓印法
” 保存内容,指尖偶尔相触,像电流划过;在现代的天文台,许辰带苏婉通过望远镜看月球,告诉
她 “那里没有嫦娥,却有人类登陆的足迹”,苏婉则指着猎户座说:“古人说那是‘参宿’,是守护
的象征,或许也在守护我们的约定。”
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清晰:要实现稳定的跨时空相守,需要三个条件 ——“地脉能量亲和时辰”“人
体能量共振”“七地能量水晶辅助”。据此设计的 “时空相守方案” 虽仍在理论阶段,但己能制造持
续三分钟的稳定通道,两人可以在通道中短暂相见,触摸彼此的手,感受真实的温度,这三分钟的珍
贵,胜过千言万语。
约定的意义早己超越 “相守” 本身。它成为推动七地时空研究的动力,他们的成果被应用于 “时空管
理局” 的通道稳定技术,让跨时空交流更安全;它也激励着无数人相信 “距离无法阻挡真情”,七地
流传着他们的故事,有人将其改编成戏曲,有人写成诗歌,有人甚至模仿他们的研究方法,探索 “亲
情、友情的跨时空连接”。
当许辰和苏婉在最新的实验中,成功将通道稳定时间延长到十分钟,两人在通道中交换了信物 —— 许
辰给了她一枚现代的硬币,上面刻着 “2025”,代表他的年份;苏婉赠他一支玉簪,簪头刻着 “开元
”,是她的时代。“终有一天,” 许辰的声音在通道中微微失真,却无比坚定,“我们不用再计时,
能一首这样看着彼此。” 苏婉的眼眶,点头道:“我信,因为我们在同一条路上努力,无论身处
哪个时空。”
月光下,他们的研究笔记摊开在石桌上,现代公式与古代文字交织,像一首跨越时空的诗,诗的结尾
,是两人共同写下的一句话:“时空有界,心无界;距离有度,爱无度。” 这个约定,早己不是简单
的相守愿望,而是人类对突破时空限制、追求真情的永恒向往。
截然不同的吴桂芳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