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的 “跨时空学堂” 里,秦朝的学童石敢当正用算筹计算现代的方程式,他的同桌是宋朝的少女赵
婉儿,两人为 “鸡兔同笼” 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讲台前的先生是唐朝的大儒,他用七地语言混合授
课,时而引用《论语》,时而讲解勾股定理,黑板的一半写着秦篆,一半画着坐标系,奇妙地和谐。
教育的全球化在七地打破了时空界限,跨朝代学校联盟的成立是里程碑。联盟内的 127 所学堂共享课
程体系:必修课包括 “七地通史”(从夏朝到现代的完整历史)、“通用语言”(以普通话为基础,
融合各朝代词汇)、“基础科学”(数学、物理、生物的融合);选修课则各具特色,秦朝的学堂侧
重 “工程技术”,唐朝的学堂擅长 “文学艺术”,现代的学堂开设 “人工智能入门”,学生可根据兴
趣跨校选课。
学生交换计划让教育更生动。石敢当在宋朝的交换生活充满新鲜:他学会了用宋朝的 “算盘” 计算,
比算筹快得多;跟着赵婉儿的父亲学习 “活字印刷”,亲手印制了自己的诗集;最难忘的是参加 “跨
时空辩论会”,他用秦朝的 “法治思想” 反驳了 “人治优于法治” 的观点,赢得满堂喝彩。而赵婉儿
在秦朝的交换经历同样精彩,她跟着石敢当的父亲学习 “梯田种植”,将宋朝的 “堆肥技术” 教给秦
朝农夫,让产量提升一成。
教师的交流促进方法革新。七地的教师组成 “跨时空教研团队”,定期线上研讨教学方法。秦朝
的先生学习现代的 “启发式教学”,不再一味让学生背诵;唐朝的夫子借鉴 “项目式学
习”,让学生分组复原《霓裳羽衣舞》,既学历史又练协作;现代的老师则从古代的 “因材施教
” 中获得灵感,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方案。一位秦朝的教师在日志里写道:“以前觉得教书
就是‘传道授业’,现在才知,更要‘激发思考’。”
课程内容的融合迸发新火花。“科技史” 课程里,学生们既学习张衡的地动仪,也研究现代的地震监
测仪,对比两者的原理差异;“文学课” 上,李白的诗与现代的歌词放在一起赏析,讨论 “情感表达
的不同方式”;最有创意的是 “时空实验课”—— 学生们用秦朝的青铜、唐朝的火药、现代的电子元
件,合作制作 “简易报警器”,在实践中理解不同时代的技术特点。
教育全球化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身上。第一届联盟毕业生中,有精通七地语言的翻译官,有能融合古今
技术的工程师,有跨朝代的医生,他们的共同点是 “视野开阔,尊重差异”。石敢当后来成了 “跨时
空工程队” 的骨干,用秦朝的夯土技术结合现代的钢结构,参与了七地多个重大项目;赵婉儿则成为
“文化交流使者”,在七地推广 “宋朝茶艺”,同时传播现代的 “咖啡文化”,她说:“最好的交流
是既懂传统,又知现代。”
许辰站在联盟总部的 “未来墙” 前,墙上贴满了学生们的心愿:“想发明能让各朝代自由往来的机器
”“要写出融合七地语言的诗”“希望七地永远和平”。他突然明白教育全球化的真谛:不是培养 “
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让每个学生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消除差异,而是
在差异中找到共同成长的力量。正如墙上最显眼的那句标语:“教育无边界,成长无极限。”
(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