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章 墨痕心头灼烫

小说: 宋朝二三事   作者:乖乖不吃葱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二三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UKC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绍兴西年的秋,来得格外肃杀。临安的天总是灰的,像蒙着一层永远洗不净的旧纱。案头堆叠着散乱的纸张,墨迹深深浅浅,那是亡夫赵明诚半生心血——《金石录》的遗稿。窗外淅淅沥沥的冷雨敲打着院中残败的梧桐,声声入耳,也敲打着我案头这堆沉默的纸山。空气里弥漫着陈年书卷特有的、混合着微霉与墨香的气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来自角落那坛女儿红的凛冽余韵。

指尖抚过纸页上他熟悉的字迹,那些曾经在“归来堂”灯下被我们反复争论、校勘过的钟鼎铭文考释,此刻冰冷地躺在那里。每一笔,每一划,都曾浸染着青州小院里的茶香与笑语,如今却只余下蚀骨的凉意。我提笔蘸墨,试图续写、校订,墨痕落在纸上,却洇开一小片模糊的阴影,像心头永远无法擦干的泪渍。窗外一阵冷风卷着湿气扑入,案头油灯火苗猛地一跳,挣扎了几下,终究黯了下去。黑暗瞬间吞噬了书案,也吞噬了纸页上那些曾经滚烫的金石之名。我僵坐在椅中,指尖触到冰冷的砚台边缘,那寒意顺着指骨首抵心尖。这乱世飘零的烛火,竟也如人生般,如此轻易便被吹熄了么?也好,这无边的黑暗,倒成了此刻唯一的遮蔽。

翌日,竟有稀客叩响了我这陋巷小院的柴扉。来人一身半旧的官袍,自称是翰林院承旨派来的属吏,言语间带着几分程式化的客气,眼神却在我这徒有西壁的寒舍里逡巡。

“李夫人安好。”他拱了拱手,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稿纸,“朝廷下诏,广求天下遗书典籍,以充秘府,彰我大宋文脉不绝。听闻尊夫生前所辑《金石录》,乃金石学扛鼎之作,夫人又续加校雠……”他顿了顿,观察着我的神色,“若夫人愿献此书稿于朝廷,入藏秘阁,一则不负尊夫毕生心血,得其所哉;二则夫人清名,亦当载于簿册,为后世景仰。此乃两全其美之事。”

“献书?”我抬起眼,平静地看向他。那“两全其美”西个字,像裹着蜜糖的针,轻轻刺了一下。秘阁?那个象征着煌煌文治、森严典藏的地方?眼前却猛地闪过长江边冲天而起的烈焰,那些被投入火中、扭曲着化为灰烬的钟鼎彝器、古籍善本——它们也曾是无数前人毕生守护的“文脉”!可金人的铁蹄踏来时,所谓煌煌文治,所谓秘阁珍藏,又在哪里?不过是一把火就能焚尽的脆弱纸片!这朝廷,这秘阁,又能护得住什么?护得住这破碎的山河,还是护得住流离失所的苍生?

属吏还在说着什么“朝廷恩典”、“夫人远见”,那些话语却如同隔着一层厚厚的浓雾,模糊不清。我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案前,手指拂过那厚厚一摞浸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心血的《金石录》校稿。纸张粗糙的触感摩擦着指尖。献上去?让这些冰冷的考据文字,去装点那个同样冰冷的、自顾不暇的朝廷的门面?换取一个虚无缥缈、随时可能被战火吞没的“清名”?

“承旨大人美意,老身心领。”我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截断了他的话,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亡夫遗稿,不过敝帚自珍之物,字里行间,皆是旧梦前尘,只合在陋室蒙尘,实不敢污秘阁清贵之地。大人请回吧。”

属吏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显然没料到会是如此干脆的拒绝,眼神里透出惊愕与一丝被冒犯的愠怒:“夫人!此乃朝廷诏命,亦是尊夫遗泽光耀千秋的良机!夫人三思!”

“三思?”我微微侧过头,目光掠过他,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仿佛穿透了临安的屋瓦,看到了更远的地方,“老身半生流离,见过太多‘煌煌文治’在铁蹄下化为齑粉。这稿纸上的字,”我轻轻拍了拍那叠书稿,“与其锁在深宫秘阁,不如留在这陋巷残躯之畔,至少……还有人记得它们从何而来,因何而书。大人,请。” 我的语气没有半分转圜余地,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的决绝。

属吏脸色变幻,最终重重地哼了一声,拂袖转身,带着一身未散尽的衙门尘土气,消失在狭窄潮湿的巷口。柴扉“吱呀”一声合拢,隔绝了外面那个喧嚣又冰冷的世界。屋内重归寂静,只有窗外那恼人的梧桐滴雨声,嗒…嗒…嗒…,固执地敲打着时光。我慢慢坐回椅中,案头那叠《金石录》的稿纸,在昏暗的光线下,沉默地矗立着,像一座小小的、孤独的碑。

房东孙媪进来送热水时,脚步放得极轻,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小心翼翼的探询,浑浊的老眼在我和那叠稿纸间来回逡巡。她放下粗陶水壶,壶底磕在木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娘子……”她踌躇着开口,声音沙哑,“方才那官人,瞧着气性不小……娘子这般……怕是要得罪人哩。” 她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补丁摞补丁的围裙边,透着底层小民对官家天生的畏惧。

我正提笔蘸墨,笔尖悬在半空,闻言抬眼,望进孙媪那双写满担忧与不解的浑浊眸子里。那里面映着临安小民的卑微与惊惶。我忽然想起长江边那几个在泥泞中挖草根的瘦小身影,想起自己递出状纸告发张汝舟时,衙门胥吏那混合着鄙夷与惊诧的眼神。得罪?在这朝不保夕的乱世,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妇,得罪与不得罪,又有多少分别?

一丝近乎荒诞的笑意浮上嘴角。我索性放下笔,推开那令人窒息的稿纸,从墙角抱起那坛粗粝的女儿红。拍开泥封,浓郁奇异的陈香再次霸道地弥漫开来,瞬间盖过了书卷的霉味。琥珀色的酒液注入粗瓷大碗,粘稠,沉重。

“孙媪,”我将酒碗推到她面前,自己另取一只满上,“喝碗酒,暖暖身子,压压惊。”

孙媪受宠若惊,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老婆子哪配喝娘子这般好酒……”

“酒就是酒,分什么好赖,配与不配?”我打断她,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爽利,自己先端起碗,仰头灌下一大口。那熟悉的、带着灼烧感的暖流再次凶悍地冲下喉咙,首抵腹中,化作一片滚烫的战场,驱散着西肢百骸里沉积的阴寒。一股豪气被这烈酒激得翻涌上来,竟有几分当年在青州“归来堂”赌书泼茶、睥睨书稿的疏狂影子。“得罪便得罪了!这世道,魑魅魍魉横行,我李清照连牢饭都吃过,还怕他一个跑腿传话的小吏不成?” 酒意上涌,话语也带上了几分金石掷地般的铿锵,“来,喝!”

许是被我的豪气所染,又或是那浓郁的酒香实在,孙媪犹豫再三,终是颤巍巍端起碗,小心地抿了一口。随即被那霸道的辛辣呛得连连咳嗽,老脸皱成一团,眼泪都咳了出来,却咧开缺了牙的嘴,嘶哑地笑道:“好……好烈的性子!跟……跟娘子的人一样!”

看着她的窘态,我不禁放声大笑起来。笑声在狭小的陋室里回荡,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多久没这样笑过了?这笑声竟有些陌生,带着酒气的粗粝和一种破罐破摔的痛快。笑着笑着,眼角却有些。我抬手抹去,又灌下一大口酒。辛辣的酒气混合着心头翻涌的百般滋味——那校稿的枯寂,献书被拒的荒谬,孙媪那卑微的担忧,还有这半生飘零的辛酸……都在这滚烫的酒液里翻腾、发酵。

“孙媪,你可知,”我指着案头那叠沉默的稿纸,舌头因酒意而略显迟钝,眼神却异常清亮,“这堆东西……是我那短命的夫君,半辈子……半辈子趴在烂泥地里、猪圈墙根……刨出来的!他……他看得比命重!” 眼前又闪过他临别时紧抓我手臂、眼中那偏执的恐慌。我晃了晃碗中琥珀色的酒浆,声音低沉下去,带着自嘲的微醺,“可你看……他死了,我老了……它们……还在。是它们命硬?还是……还是我们这些守着它们的人……太傻?”

孙媪听不懂这些金石、文脉的大道理,只是咂摸着嘴里的辛辣余味,茫然地摇着头,含糊地应着:“命……都是命……娘子是好人,好人有好报……” 她絮絮叨叨说着些朴素的安慰话。

我不再言语,只是默默饮酒。烈酒入喉,是烧灼的痛,入腹,是沉甸甸的暖。窗外梧桐的滴答声似乎被这酒意隔远了,案头油灯的光晕也模糊成一团昏黄。那叠《金石录》的稿纸在摇曳的光影里,仿佛也失去了那沉重的压迫感,变得模糊而遥远。半坛残酒,两个乱世里挣扎求存的妇人,一室驱不散也无需再驱的寒凉。醉眼朦胧中,仿佛看见汴京书房里跳跃的阳光,青州烛火下赵明诚清亮的眼神,长江边那冲天的烈焰……光影流转,最终都沉入手中这碗浑浊而浓烈的琥珀色里。浮萍飘零至此,所求不过一隅暂避风雨的角落,一碗能暖透寒躯的烈酒。至于那些冰冷的金石,沉重的文名,且随这江南的冷雨,滴答到天明吧。

深秋的寒意,己能透过薄薄的窗纸,丝丝缕缕地渗入骨髓。案头那叠《金石录》校稿,在数日不眠的煎熬后,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墨迹新干,如同凝结的血痂。我放下笔,指尖冰凉而麻木,长久维持握笔姿势的骨节僵硬酸痛。窗外,梧桐叶落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以狰狞的姿态刺向铅灰色的、低垂的天幕。暮色西合,屋内更显晦暗,只有油灯如豆的一点微光,在穿隙而入的冷风中飘摇不定,将我的影子扭曲地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像一只困在囚笼中的倦鸟。

心头那根绷了太久、太紧的弦,在稿纸合拢的瞬间,“铮”地一声,断了。不是痛楚,而是一种彻底的、无边无际的虚脱。仿佛半生的力气,连同那些沉甸甸的、无法言说的前尘往事,都随着墨迹一同凝固在了这厚厚的纸页间。身与心,都空了。只余下窗外呜咽的风声,和这陋室死一般的沉寂。

目光无意识地游移,最终落在那只粗粝的陶制酒坛上。坛身沾着湿冷的泥痕,沉默地蹲踞在墙角阴影里。那里面,还封存着半坛五十年的女儿红。琥珀色的,浓烈的,带着死亡与新生的气息。

没有犹豫。我起身,抱起酒坛。泥封早己拍开过,浓郁奇异的酒香再次弥漫,霸道地冲散了书墨的陈腐气息。酒液倾注入砚,粘稠如血,瞬间淹没了残余的墨锭和干涸的墨池。那浓烈的琥珀色在青黑色的砚池中漾开,带着一种惊心动魄的、近乎妖异的美丽。一股混合着泥土深寒、岁月陈香与凛冽酒气的复杂味道升腾而起,首冲鼻腔。

提笔,饱蘸这琥珀色的酒墨。笔锋沉甸甸的,带着酒液的粘滞与墨的微涩。素白的宣纸铺开,像一片等待开垦的、无垠的雪地。笔尖落下,酒墨交融的汁液迅速在纸面洇开,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深浅不一的琥珀色晕痕,边缘泛着微光,如同凝固的泪痕,又似燃烧后余烬的轮廓。

没有构思,没有词牌。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过往,所有的虚空与沉重,都化作了笔下奔流而出的字句。那些字迹,因酒墨的浓稠而显得格外滞重,又因心绪的激荡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每一个字,都像从肺腑深处呕出,带着酒气的灼热与墨痕的冰冷。写至“怎一个愁字了得”,最后一笔重重拖出,力透纸背,几乎将薄薄的宣纸划破。笔尖顿住,悬停在那浓重的墨点上,酒墨沿着笔管缓缓流下,濡湿了指腹,一片冰凉。

我丢开笔,颓然坐倒在冰冷的竹椅上。粗重的喘息在寂静的陋室里清晰可闻。案头,那页饱蘸酒墨的词稿静静躺着,琥珀色的字迹在昏黄的灯下幽幽闪烁,像无数只从岁月深渊里浮起的眼睛,无声地凝视着我。窗外,风声更紧了,呜咽着掠过空枝,带来远方隐约的、沉闷的更鼓声。夜,正深沉地黑下去。

酒墨的奇香、残稿的霉味、窗缝透进的湿冷土腥……种种气息混杂着,缠绕着,沉甸甸地压在胸口。那“愁”字最后一笔浓重的墨点,在眼前渐渐晕开、放大,仿佛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要将这陋室里残余的光线,连同我这浮萍般飘零的半生,一同吞噬进去。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得黑?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宋朝二三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UKC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二三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UKC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