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那天,林薇收到河南区域经理王店长的消息,附了张照片:乡镇超市的货架前,几个大妈围着盛世的养生壶讨论,穿红马甲的促销员正给她们演示怎么熬小米粥,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壶身上映出细碎的光。消息里说:“今天一上午卖了12台,创纪录了!”
林薇盯着照片看了很久,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她第一次来这个乡镇时,超市老板连样品都不肯接,说“没人会买这玩意儿”。如今货架上的养生壶摆得满满当当,旁边还贴了张手写的“顾客好评”:“张大妈用了半个月,说熬药不糊底,比砂锅省事儿!”
这种“从无到有”的变化,像藤蔓一样,在她负责的下沉市场里悄悄蔓延。
最早传来好消息的是陕西的县城。自从和张老板的连锁超市合作后,林薇团队的“红马甲促销员”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她们在超市门口支起小桌,每天煮不同的粥——小米粥、南瓜粥、银耳羹,路过的人能免费尝,觉得好再买。有个卖菜的李大姐,连续三天来喝粥,最后忍不住问:“这壶真能熬出这么稠的粥?”促销员当场给她演示,从加水到熬好只用了20分钟,李大姐当即掏钱买了一台,还说要介绍给菜市场的姐妹。
“现在她们都喊我们‘送粥的’。”张老板在电话里笑着说,“上周盘点,你们的养生壶销量己经排进小家电前三了。隔壁县城的超市老板天天来问我,怎么才能拿到货。”
西川山区的进展更显珍贵。那里交通不便,林薇和“货郎”老李合作,让他骑着三轮车走村串户。老李记性好,谁家有老人需要熬药,谁家的孩子在外打工想给家里寄台壶,他都记在小本子上,下次送货时特意带上样品。有个住在山顶的王大爷,儿子在深圳打工,听说有“能熬药的壶”,特意托老李带一台,还让拍视频发过去。王大爷用了几天,让老李捎话:“告诉城里来的闺女,这壶中,比砂锅强!”
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反馈,比任何销售报表都让人踏实。林薇团队的“本地化策略”渐渐显露出威力:产品上,把复杂的“智能菜单”换成“中药、烧?、保温”三个旋钮,连不认字的老人都能操作;渠道上,从超市到货郎,从乡镇集市到村口小卖部,哪里有当地人聚集,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营销上,不说“智能”“科技”,只说“耐用、方便、坏了有人修”,用最实在的话打动人心。
更让林薇意外的是“口碑效应”的力量。在河南的一个村庄,有户人家买了养生壶,邻居们见了觉得新奇,纷纷来打听。主人家索性办了个“小聚会”,用养生壶煮了一大锅银耳羹招待大家,那天就有3户人家当场下单。这种“熟人带熟人”的销售,占了总销量的三成,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团队的士气也跟着高涨起来。小张不再是那个跟着林薇后面手足无措的实习生,现在能独当一面,在乡镇集市上用当地方言说:“大爷大妈,这壶熬药不糊底,保修三年,坏了我们上门修,放心买!”孙丽从总部过来考察时,看着超市里忙碌的促销员,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下沉市场难啃,现在才明白,只要摸对了脾气,这儿的人比城里人还实在。”
周凯也从华南分公司发来贺电:“你们的下沉市场方案,我们在广东的县城试了试,效果不错!当地的经销商说,还是你们的‘红马甲促销’接地气。”
品牌的知名度,就在这一次次的“当面演示”“免费试喝”“熟人推荐”中,慢慢扎下了根。有次林薇在湖北的县城调研,打车时司机师傅问:“你们是卖养生壶的吧?我老婆前两天刚买了一台,说好用得很。”林薇又惊又喜,问他怎么知道是她们公司的,师傅说:“红马甲上写着呢,‘盛世家电’,听着就靠谱。”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次西川山区下暴雨,物流车陷在泥里,导致一批货晚到了三天,几个小卖部老板急得首打电话。林薇当即让当地的维修师傅先从样机里挑出几台送去,还亲自给老板们打电话道歉,承诺下次进货时多送一套赠品。风波过后,有个老板说:“就冲你们这态度,以后我只卖你们的壶。”
还有一次,河南的批发商为了抢生意,偷偷把价格降了10块钱,导致隔壁乡镇的超市老板有意见。林薇连夜赶过去,当着所有经销商的面,重新明确了“统一零售价”,还制定了“返利政策”——卖得越多,返点越高,但谁要是乱价,立刻取消合作。她拿出账本,一笔笔算清楚利润空间:“咱们要赚长久的钱,不是一锤子买卖。”那些原本观望的经销商,见她处事公正,反而更信任了。
这天晚上,林薇在团队群里发了张销量报表:本月下沉市场总销量突破500台,覆盖了三个省的87个乡镇,复购率高达20%——很多人买了自己用,又给儿女、亲戚买。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我就说咱们的红马甲能行!”
“西川山区的老李今天又报了15台,太牛了!”
“下个月咱们能突破1000台吗?”
林薇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消息,忽然觉得鼻子发酸。她想起那些在雨里跑渠道的日子,想起促销员嗓子喊哑了还在坚持,想起维修师傅骑着电动车在乡镇间穿梭……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终于汇聚成了看得见的成果。
她在群里回了一句:“能。但咱们不止要销量,更要让每个买了咱们壶的人,都觉得值。”
第二天,林薇去参加一个乡镇的“赶集日”。她们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促销员小周正用当地方言演示:“您看这个旋钮,转到‘中药’,它自己就会熬,不用看着火,熬好了还会叫您……”一个大妈听得认真,伸手摸了摸壶身:“真有这么好?”小周笑着说:“您先试试熬一次粥,不好用给您退!”
林薇站在人群外,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初见成效”这西个字的分量。它不只是报表上的数字,更是张大妈说“熬药不糊底”时的满意,是王大爷让货郎捎话时的认可,是促销员们脸上越来越自信的笑容。
夕阳西下时,赶集的人渐渐散去。小周抱着账本跑过来,兴奋地说:“薇姐,今天卖了23台!还有好多人留了电话,说让下次赶集时带新颜色的来。”林薇接过账本,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满满的生机。
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几个刚买了养生壶的大妈,正围着促销员问怎么熬银耳羹。林薇忽然觉得,下沉市场的大门,正在她们面前缓缓打开。门后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坚持用当地人的语言说话,坚持把服务做到家门口,坚持让每一台养生壶,都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要面对的,可能是竞品的模仿,可能是更大范围的渠道拓展,可能是更复杂的市场维护。但此刻,看着摊位上剩下的最后一台养生壶,被一个刚放学的小姑娘指着说“妈妈要这个”,林薇心里充满了底气。
因为她清楚,那些在乡镇集市上熬出的粥香,那些在山村小道上留下的脚印,那些被反复验证的“实在”,终将让盛世的品牌,在下沉市场的土壤里,扎得更深,长得更旺。而这份“初见成效”的喜悦,会变成继续前行的力量,带着她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UL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