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渠道拓展难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向上生长破茧 http://www.220book.com/book/ULPR/ 章节无错乱精修!
 

林薇站在雨里,看着眼前紧闭的卷帘门,额前的碎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上冰凉。这是她今天拜访的第八家批发商,对方听说她是“盛世集团”的,只隔着门缝丢下一句“没听过的牌子,不卖”,就再没动静。

身后的小张抱着样品箱,裤脚全是泥,声音带着哭腔:“薇姐,咱们回去吧?这雨太大了,而且他们根本不想理咱们。”样品箱里的养生壶,外壳己经被雨水溅出了几个小水点,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连日来的碰壁。

渠道短缺,是下沉市场开发中最锋利的一块绊脚石。林薇早就知道难——大城市的连锁超市、电商平台在这儿几乎没影,掌控渠道的是那些盘踞当地多年的批发商、夫妻老婆店,他们认熟不认生,更认“牌子响、利润高”。而盛世集团在下沉市场,连“眼熟”都算不上。

最初的尝试,是想复制城市的“经销商模式”——找当地最大的批发商谈合作,让他们负责铺货。结果在苏北的一个县城,最大的家电批发商刘老板听完介绍,跷着二郎腿说:“你们这牌子,还不如我仓库里的杂牌货有名。要我帮你卖也行,每台给我加三成利润,卖不动还能退。”

这几乎是亏本的条件。林薇咬着牙没答应,刘老板立刻下了逐客令:“那就别浪费时间了,我这儿不缺你一个。”走出批发商的仓库,林薇看着院子里堆成山的“山寨品牌”家电,心里像被堵了块石头——这些产品质量堪忧,却因为“本地熟人担保”“坏了能找到人”,在下沉市场卖得风生水起。

“看来,不能只盯着大批发商。”林薇在小组会议上,把地图铺开,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这些小超市、乡镇集市的摊位,才是咱们该啃的硬骨头。”

可啃硬骨头的过程,比想象中更磨人。在河南的一个乡镇,林薇找到一家开了二十年的“老王家电”,店主王大叔听完她的话,首摆手:“我卖格力、美的都卖了十年,人家售后能到村,你这牌子坏了找谁?我可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

林薇早有准备,从包里掏出一份“售后承诺书”:“王大叔,我们在县城设了维修点,只要一个电话,两小时内准到。您卖一台,我们给您提15%的利润,比格力还高五个点。要是三个月卖不动,我们原价收回,绝不麻烦您。”

王大叔盯着承诺书看了半天,又掂了掂样品壶的重量,嘟囔道:“看着是挺结实……但我得试试。先放五台在这儿,卖出去再说。”

这己经是当时最好的结果。可五台的量,对打开市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棘手的是,小零售商们“各自为战”,你在这个村铺了货,隔壁村的店主就会来找麻烦,说“抢了生意”。在西川的山区,林薇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她刚和山脚下的超市谈好合作,山腰的杂货店老板就拎着锄头找上门,说“敢在这儿卖,就把你的摊子砸了”。

那天晚上,林薇在山民家里借宿,听房东大娘说:“这儿的人,认‘头人’。每个乡镇都有个说话管用的,可能是开最大超市的,也可能是村支书的亲戚,你得先把他拿下。”

这句话点醒了林薇。她调整策略,不再盲目跑店,而是先找当地的“意见领袖”。在陕西的一个县城,这个“头人”是开连锁超市的张老板,他的超市在周边五个乡镇都有分店,说话掷地有声。林薇找到他时,他正在办公室里算账,抬头瞥了眼样品:“盛世?没听过。这样,你要是能让我这五个店的月销量超过美的,我就跟你签全年合同。”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的在当地深耕了十年,促销员都能叫出老顾客的名字。但林薇接了:“张老板,我只要一个月。这一个月,我们派促销员驻场,卖出去的利润全给您,我们只收成本价。要是销量没超过,我们立刻走人,绝不纠缠。”

张老板愣了,大概没见过这么“傻”的合作方,最后笑着说:“行,我就陪你赌一把。”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薇带着团队在五个超市“扎了根”。她们让促销员穿上印着“盛世家电,耐用十年”的红马甲,在超市门口支起展台,每天熬不同的粥、煮不同的茶,路过的人都能免费尝。遇到老人,促销员就用方言说:“大爷,这壶熬药不糊底,比砂锅省火,坏了我们上门修,您放心用。”遇到年轻人,就说:“给家里老人带一个,操作简单,他们肯定喜欢。”

林薇还发现,当地每周三有“会员日”,超市会给老顾客发鸡蛋。她立刻跟张老板商量:“会员日买我们的壶,除了鸡蛋,再送个不锈钢盆。”这个小小的促销,让那天的销量翻了三倍。

月底算账时,张老板看着报表,眼睛都首了——盛世的养生壶销量,真的超过了美的。他拍着林薇的肩膀:“丫头,你有种!我跟你签合同,五个店全铺开,我再帮你联系周边县城的朋友。”

有了张老板这个“头人”牵线,渠道拓展突然顺了起来。周边县城的超市老板听说“张老三都敢卖”,纷纷主动联系;之前拒绝过林薇的批发商,也托人来说情,想代理他们的产品。林薇趁机推出“分级合作政策”:给超市的利润高,但要求必须配促销员;给批发商的利润低一些,但要求他们负责乡镇铺货,还得交一部分“售后保证金”,确保服务不掉线。

在西川的山区,林薇用了另一种办法。那里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她就找当地的“货郎”合作——这些人常年骑着三轮车走村串户,熟悉每一户的情况。林薇给他们培训产品知识,让他们带着样品上门演示,卖出一台提成20%,还包退换。货郎老李第一个报名,三个月后找到林薇,咧着嘴笑:“林经理,这壶好卖得很!山里老人都信我,我说好用,他们就买。”

渠道渐渐打开了,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有批发商为了抢生意,偷偷降价,搅乱了市场;有小超市把样机摆出来当展品,却暗地里卖竞品。林薇知道,光靠“人情”和“利润”不够,还得立规矩。

她在每个地区找一个“主经销商”,让他们负责协调当地渠道,一旦发现乱价、串货,立刻取消合作。对那些遵守规矩的零售商,她会定期组织“交流会”,请卖得好的店主分享经验,还发“优秀合作伙伴”的牌匾——在下沉市场,这份“面子”比现金奖励还管用。

三个月后,当林薇站在河南一个乡镇超市的货架前,看着盛世的养生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贴着顾客的手写好评:“用了半年,熬药真方便,给闺女也买了一个”,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她想起那些在雨里被拒绝的日子,想起王大叔最初只肯放五台样品的犹豫,想起张老板签下合同时的惊讶。原来,渠道拓展的难题,从来不是“没路”,而是“没找到走通的方法”。在下沉市场,品牌的光环远不如“熟人的担保”“实在的利润”“看得见的服务”管用。你得放下大城市的架子,耐着性子跟他们打交道,用真诚换信任,用利益绑人心,才能在这片看似封闭的市场里,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小张拿着最新的渠道报表跑过来,兴奋地说:“薇姐,咱们现在在三个省铺了200多个点了!下个月就能突破300!”林薇接过报表,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店名和联系人,忽然笑了。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愿意相信“盛世”的普通人,是他们用三轮车、货架、乡音,一点点把品牌的种子播撒在下沉市场的土壤里。

夕阳透过超市的玻璃窗,照在养生壶的外壳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林薇知道,渠道拓展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难题出现,但只要记得“接地气、守规矩、共利益”这九个字,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而那些曾经紧闭的卷帘门,终将为真诚和努力,敞开一条越来越宽的通道。

四季如春的峰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UL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向上生长破茧 http://www.220book.com/book/ULP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