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2日的维多利亚港,晚风卷着咸湿的气息,拍在“长江实业”总部顶楼的落地玻璃上。李嘉诚坐在红木沙发里,指尖捻着一串沉香佛珠,目光落在面前的星特币K线图上——这条从2005年6月就开始陡峭上扬的曲线,此刻正稳稳停在“单枚8600美元”的位置,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市值1.62万亿美元”。
“表舅,李兆基那边的股份转让协议,签了?”沈诗涵推门进来时,身上还带着迈阿密的海风味。她穿了件黑色丝绒旗袍,是潮汕老宅里的裁缝做的,盘扣上绣着极小的“沈”字。
李嘉诚抬眼笑了,指腹着佛珠上的包浆:“签了。他那公司的股票,半年缩水80%,不卖给我,就得破产清算了。”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点唏嘘,“上个月在香港会所碰到他,还说星特币是‘小孩子玩的数字游戏’,现在倒好,连祖宅都抵押了。”
沈诗涵在他对面坐下,佣人端来功夫茶,紫砂壶里的凤凰单丛冒着热气。“您早就看出来了?”她执起茶杯,茶盏沿碰到唇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李嘉诚突然给她打了个越洋电话,只说“诗涵,把星特币的底层代码发我一份”。
“不是我看出来的,是你奶奶的话提醒了我。”李嘉诚呷了口茶,眼底泛起回忆的光,“她说‘潮汕人做生意,得信后生仔的新鲜念头’。你爷爷当年敢把船开到非洲,不也是旁人眼里的‘疯事’?”
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你表舅妈昨天还在算,这大半年在星特币上赚的258亿港币,够买三艘新邮轮了。说起来,这数比李兆基鼎盛时期的身家还多——他要是早信你,何至于此?”
沈诗涵望着港里的灯火,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回潮汕老宅的情景。那时李嘉诚常拎着糖果来看她,蹲在祠堂的石板地上,教她认祖宗牌位:“咱们沈、李两家,祖上是邻居,都靠海吃饭,信的是‘潮起敢扬帆,潮落能补网’。”
“这次收购他的公司,您打算怎么办?”她问。
“注入星特币支付系统。”李嘉诚的语气斩钉截铁,“他那公司原本做传统零售,现在正好改成‘线上线下通兑’的体验店——用星特币买港货,当场提货,手续费比银行低一半。”他回头看她,眼里带着点狡黠,“这主意,还是你表舅妈想的,她说‘得让年轻人知道,老牌子也能跟上新潮流’。”
沈诗涵笑了。表舅妈出身潮汕商户,年轻时跟着李嘉诚跑遍东南亚,最懂“变与不变”的道理——就像老宅里的酸枝家具,样式是老的,却能摆进现代公寓;就像星特币,看似是新鲜事物,内核里藏的还是“诚信为本”的生意经。
“对了,下个月回潮汕祭祖,你有空吗?”李嘉诚忽然问,“老宅的祠堂翻修好了,你奶奶让我一定把你盼回去。她说你爷爷在天之灵,要是知道你把生意做到了华尔街,肯定得喝三碗米酒。”
提到老宅,沈诗涵的语气软了些:“有空。致一科技的亚洲总部刚落子深圳,正好顺路。”她顿了顿,从包里掏出个小小的U盘,“这是星特币的量子加密备份,您收好。虽然系统稳,但多份保障总是好的。”
李嘉诚接过U盘,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你这孩子,跟你爷爷一个性子,做事滴水不漏。”他拍了拍她的手背,“李兆基总说‘虚拟的东西靠不住’,他不懂,真正靠得住的从不是东西本身,是人。”
夜里十点,港交所的大屏准时更新数据。“长江实业”的股价因为收购消息上涨5%,而李兆基旗下公司的退市公告,像条褪色的旧新闻,被星特币的最新市值报道压在下面。
沈诗涵站在顶楼的露台上,海风掀起她旗袍的下摆。远处的香港会展中心亮着灯,那里曾举办过无数场金融峰会,如今讨论的主题,早己从“房地产泡沫”变成了“星特币的未来”。
“其实我没告诉李兆基,”李嘉诚不知何时站到她身后,声音里带着点感慨,“去年他做空星特币时,我悄悄给他账户里打了5000万港币,让他平仓。可他非要跟市场较劲,说‘不能输给一个小姑娘’。”
沈诗涵望着港里的货轮,它们正缓缓驶入码头,船身上印着“致一物流”的标识——这是她去年和李嘉诚联手成立的公司,用星特币结算跨境运费,效率比传统方式快三倍。
“输赢不在年纪。”她轻声说,“在能不能放下身段,看清楚潮水往哪流。”
李嘉诚笑了,抬手看了眼腕表:“你表舅妈炖了花胶汤,回去喝一碗?她总念叨,说你在迈阿密吃不到正经的潮汕味道。”
回去的路上,车窗外的霓虹灯闪过,像一串流动的星子。沈诗涵想起刚才李嘉诚说的话,忽然明白,为什么潮汕商人能在世界各地扎根——他们信传统,却不困于传统;敬经验,却不畏惧新鲜。就像星特币的代码里,藏着量子科技的前沿,也藏着老宅祠堂里那句“童叟无欺”的祖训。
车到李家大宅时,表舅妈正站在门口等,手里捧着个保温桶。“诗涵,快进来,汤刚炖好。”她拉着沈诗涵的手往里走,语气热络,“你表舅说你赚了大钱,我看啊,不如回潮汕开个星特币交易所,让老街坊们也尝尝甜头。”
沈诗涵笑着应下,鼻尖萦绕着花胶汤的香气。客厅的墙上挂着幅《潮汕港全景图》,画里的渔船正扬帆出海,和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巨轮遥遥相望。
她忽然觉得,所谓的财富与传奇,说到底,不过是一代代人,在潮起潮落里,守住了那份“敢闯敢试,不忘根本”的劲头。就像李嘉诚收购李兆基的公司,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让老生意接上新时代的地气;就像她做星特币,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让诚信的价值,能在数字世界里,继续发光。
夜渐深,花胶汤的暖意漫过心口。沈诗涵知道,下个月回潮汕老宅时,一定要在爷爷的牌位前敬杯酒,告诉他:您当年教我的“潮起扬帆”,我做到了;您叮嘱的“潮落补网”,我也没忘。
属于他们的故事,在维多利亚港的夜色里,又多了一笔关于“传承”与“革新”的注脚。而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潮汕精神,正随着星特币的代码,流向更广阔的世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UND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