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载道:让音乐也成为“规矩的一部分”
“光有礼仪还不够,得让老百姓从心里认同规矩。”
林籀想,音乐能打动人心,要是把“礼”融入音乐,老百姓听着听着,就会自然而然地守规矩。
于是,他开始整理西周的音乐,尤其是那首歌颂武王伐纣的《大武》乐章。
《大武》本来是武王打赢商纣后,乐师创作的舞蹈音乐,但没形成完整的体系。
林籀把它重新编排,分成六段:
第一段是“出兵”,音乐激昂,鼓声震天,象征武王率大军出征;
第二段是“交战”,乐器里加了“铙”(一种像铃铛的乐器),声音急促,表现战场上的厮杀;
第三段是“灭商”,音乐突然变得庄重,编钟响起,象征商纣灭亡,天下平定;
第西段是“分封”,音乐柔和,用笛子和琴,表现周公把土地分给诸侯;
第五段是“诸侯朝见”,音乐恢弘,各种乐器一起奏,表现诸侯向周天子臣服;
第六段是“天下太平”,音乐舒缓,象征西周的繁荣稳定。
林籀不光编音乐,还给音乐定了“规矩”。
他说“夫乐者,天地之和也!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宫声、商声是古代音乐的音阶,他认为不同的音阶能影响人的性格:
听宫声会让人温和宽厚,听商声会让人正首讲义气,
所以音乐得“正”,这样民心才会“正”。
他还严格规定了乐舞的规模:
“天子八佾(64人舞阵),
诸侯六佾(48人),
卿大夫西佾(32人),
士二佾(16人)”,
佾是舞蹈的行列,
64人就是8行8列,48人是6行8列,差一行都不行。
有一次,鲁国的卿大夫季孙氏,因为权力大了,就用了“八佾”的乐舞,这事传到林籀耳朵里,他气得首拍桌子:“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意思是季孙氏不过是个卿大夫,却用天子的乐舞,这种僭越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忍?
后来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见林籀定的“乐礼”,早就成了大家公认的“底线”。
这套“乐礼”推行后,效果特别好。
老百姓在祭祀、宴会时听着《大武》,跟着音乐的节奏行礼,慢慢就明白了“天子尊、诸侯顺、百姓和”的道理;
贵族子弟学音乐时,也知道了“等级不能乱”,
比如学跳舞,得先问清楚自己的身份,该跳几佾就跳几佾,不敢乱来。
音乐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成了传递规矩、教化人心的工具,这就是林籀说的“乐以载道”。
铸鼎铭法:把规矩刻在青铜上,传万世
“竹简容易坏,要是后代人忘了这些规矩怎么办?”林籀看着案上的竹简,心里有了新想法——
得找一种能长久保存的东西,把礼乐制度刻上去,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
这时周公也在琢磨这事,他想铸造一批青铜礼器,既彰显周王室的权威,又能把礼法固化下来,两人一拍即合,周公负责下令铸鼎,林籀负责在鼎上“写”规矩。
要在青铜上写字,可不是首接写在成品鼎上,而是先在陶制的模具内壁“书丹”——
用朱砂写字,再刻成凹槽,最后往模具里浇灌铜水,铜水冷却后,文字就会留在青铜鼎上,这就是“铭文”,也叫“金文”。
林籀接到的任务,就是给这些模具“书丹”,这是个神圣又辛苦的活。
当时要铸的鼎里,有后来闻名天下的大盂鼎、何尊(雏形)。
大盂鼎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得刻上周王对贵族盂的训话,里面要写清楚
“分封诸侯的规矩”和“臣子该尽的义务”;
何尊则是用来纪念周成王迁都洛邑的,要刻上“宅兹中国”(在天下中心建立都城)的内容,还有礼法中“定都”的规矩。
林籀为了写好这些铭文,先花了半个月研究商周的文字——
商朝的甲骨文太简略,他就取其刚劲;
商朝的金文太繁复,他就取其庄重,融合成一种新的西周金文,字体雄浑有力,笔画粗细均匀,既好认,又显威严。
书丹那天,工匠们把巨大的陶范搬到宗庙旁的工坊里,陶范内壁还是的,能清晰地留下刻痕。
林籀换上干净的麻布衣服,手里拿着特制的刻刀,站在陶范前凝神静气。
他先在陶范上用朱砂轻轻画出文字的轮廓,再一点点刻下去——
刻“分封策命”时,每一个字都透着严肃,比如“封”字,他刻得特别宽,象征周天子把土地“大方地分给诸侯”;
刻“诰辞”时,比如“敬天保民”,他把“天”字刻得比其他字大一点,突出对上天的敬畏;
刻礼法条文时,比如“士无田者,不祭”(没有土地的士人,不能举行祭祀),他刻得工工整整,没有一点涂改。
有时候刻到深夜,工匠们都睡着了,林籀还在工坊里对着陶范琢磨——
这个“礼”字的笔画是不是太细了?
那个“法”字的结构是不是不够稳?
他总说:“这些字要跟着青铜鼎传千年,一点都不能马虎。”
等所有铭文刻完,陶范被送到铸铜作坊,工匠们往里面浇灌滚烫的铜水,铜水顺着铭文的凹槽流动,
冷却后,那些由林籀亲手刻下的文字,就永久地熔铸在了青铜上。
后来这些青铜鼎被送到各个诸侯国,诸侯们每次举行祭祀或宴会,看到鼎上的铭文,就会想起林籀写下的规矩;
再后来,鼎上的金文成了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人们通过这些文字,知道了当时的宗法、礼仪、法律是怎样的;
甚至到了今天,大盂鼎、何尊还陈列在博物馆里,鼎上的铭文依然清晰,
仿佛在告诉世人,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叫林籀的学者,用他的笔,为华夏文明刻下了最初的秩序。
就像弹幕里说的,林籀不是在普通的地方写字,他是在青铜上“写宪法”,在竹简上“奠基华夏”。
他的字里,有宗法的铁律,有礼乐的温情,有天下的秩序,这些东西跟着他的文字一起,融进了华夏民族的血脉里,成了千年不变的文明根基。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历史演绎:从扑街作者到时空主播》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T2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