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铁律:用文字定下周朝“继承规矩”
“要是诸侯家里争王位,天下不就乱了?”这是西周初年所有人的担忧。
在商朝,王位继承时而“父死子继”,时而“兄终弟及”,常常引发内乱。
林宇深知,要稳住天下,首先得把“谁来当王、谁来继位”的规矩说死。
于是,他根据周公的治国理念,提炼出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核心法则——
简单说就是,正妻生的大儿子,就算不如弟弟有本事,也该继承家业;
如果不是正妻生的,就算年纪再大,也得排在正妻儿子后面。
这条规矩不是空口说说,林籀要把它写成正式的“官方文件”。
当时周成王姬诵还是个少年,周公摄政期间,为了明确成王的正统地位,特意让林籀拟定册封太子的册命辞。
那天,林籀在宗庙的案前铺开竹简,手持刻刀,一笔一划都透着庄严。
他写下“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孟侯”是对诸侯之长的尊称,“朕其弟”点明成王与诸侯的亲属关系,开篇就把周王室的权威和亲情纽带绑在一起;
接着又写“命汝嗣位,君临周邦”,首接宣告成王的继位是天命所归,诸侯必须服从;
最后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勿替朕命!钦哉!”收尾,既是对成王的叮嘱——
要敬畏上天、爱护百姓,用德行治理国家,少用严刑峻法,也是对所有诸侯的警告——
不许违背王命,必须恭敬遵从。
这份册命辞刻好后,在宗庙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
当史官念出林籀写下的文字时,在场的诸侯们都低着头,没人敢有异议。
从那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了周朝的“铁律”,上到天子,下到卿大夫,都得照着这个规矩来。
后来春秋时期虽然有诸侯僭越,但这套规矩始终是天下公认的“正统标准”,就连秦始皇统一后,皇位继承也受它影响,成了华夏王朝延续千年的“继承模板”。
礼之经纬:给所有人定好“该做的事”
“天子和老百姓,总不能穿一样的衣服、行一样的礼吧?”
林籀知道,光有继承规矩还不够,得给社会上每个人都划定“身份边界”,
让大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礼”。
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把西周的礼仪分门别类,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国家大典,
都写得明明白白,就像给社会织了一张“秩序网”,每个人都能在网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先说天子和诸侯的“大场面礼仪”。
“大飨礼”是天子宴请诸侯的宴会,林籀在竹简上详细记录:
诸侯得提前三天斋戒,到了宗庙门口,得等天子派的官员迎接才能进门;
宴席上,天子坐的是带靠背的“斧依”宝座,诸侯只能坐普通的席子;
上菜时,天子的菜得用青铜鼎装,诸侯最多用卿大夫级别的“簋”,
连喝酒的杯子都不一样——天子用“爵”,诸侯用“觥”,
要是有人敢用错器具,就是“僭越”,会被天下人指责。
“大射礼”更有意思,是天子和诸侯比射箭的仪式,可不是随便比的。
林籀规定,作者“核心价值客户”推荐阅读《历史演绎:从扑街作者到时空主播》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场地得选在宗庙旁边,先祭过祖先才能开始;
射箭时,得有乐师奏乐,箭要跟着音乐的节奏射出去;
赢了的人能得到玉圭、丝绸,输了的人得罚酒,还得向赢的人鞠躬。
这哪里是比射箭?
分明是通过仪式告诉大家:就算是玩乐,也得讲等级、守规矩。
再到卿大夫的“聘礼”和“觐礼”。
“聘礼”是诸侯派使者互相拜访,林籀写得特别细:
使者带的礼物得按对方诸侯的等级来——拜访大国诸侯,得带活的大雁和丝绸;
拜访小国诸侯,带大雁就行;
见到对方诸侯时,使者得弯腰低头,不能抬头首视,说话得用“寡君命臣曰”(我们国君让我说)开头,绝对不能首呼诸侯的名字。
“觐礼”是诸侯去朝见天子,更严格:诸侯到了周天子的都城外,得先把车马停在城外,自己步行进城;
见到天子时,得脱鞋、解佩剑,趴在地上磕头,天子不叫起来,就不能起来。
最贴近普通人的,是士庶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冠礼”是男子二十岁的礼,林籀规定,这天得请长辈来给男子加三次冠——
第一次加黑色的“缁布冠”,表示能参与家族事务;
第二次加白色的“皮弁”,表示能参与军事;
第三次加红色的“爵弁”,表示能参与祭祀。
加冠后,长辈会给男子取“字”,从此别人就不能再叫他的小名了,
这意味着他正式成为“成年人”,得承担起养家、交税、服兵役的责任。
“婚礼”也透着温情。
林籀没让婚礼变成冷冰冰的仪式,反而加了很多有人情味的细节:
男方去女方家迎亲时,得带一只活大雁,象征“忠贞不渝”;
新人进门后,要一起喝“合卺酒”——把一个葫芦分成两个瓢,各盛酒喝,喝完再把瓢合起来,寓意“夫妻一体”;
婚后第二天,新媳妇得给公婆端早饭,公婆吃完要回赠礼物,就算是普通百姓家,也得走这个流程,既讲规矩,又显亲情。
“丧礼”和“祭礼”更能体现对人的关怀。
“丧礼”规定,亲人去世后,子女要穿“丧服”,服丧时间按亲属关系来——
父母去世要服丧三年,叔伯去世服丧一年,朋友去世服丧三个月,这不是“形式主义”,
而是通过时间来表达悲伤;“祭礼”则要求子孙在祖先的忌日或节日时,摆上祖先爱吃的饭菜,磕头祭拜,林籀在竹简上写“祭者,敬也”,
意思是祭祀不是求祖先保佑,而是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就算是穷苦人家,摆上一碗米饭、一双筷子,也是心意。
这套礼仪写出来后,被抄成无数份竹简,送到各个诸侯国,官员们照着教老百姓,慢慢成了西周的“社会公约”。
虽然等级森严,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社会秩序一下子稳了——
天子有天子的威严,诸侯有诸侯的职责,百姓有百姓的安稳,就连吵架都有“礼”来调解,
比如两家争地,不能动手,得请卿大夫按“礼”来判断,这就是林籀想要的“天下有序”。
(http://www.220book.com/book/UT2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