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武十六年,太子项天,年满二十一岁,行加冠礼之后,正式以储君的身份,参与朝政。
项羽,为了进一步锻炼他的能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开始有意识地“放权”。
他不再事必躬亲地处理所有政务,而是将大部分的常规奏章,都交由太子,在“东宫”先行批阅。太子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后,再呈报给他,进行最终的裁决。
这,便是“太子监国”的雏形。
这个决定,在朝堂之上,自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元老重臣,认为太子尚且年轻,经验不足,过早地接触核心权力,恐有不妥。
但项羽,力排众议。
他在一次小范围的核心会议上,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说出了自己的考量。
“朕,不可能永远都坐在这个位子上。”他的声音,平静而又深邃,“一个帝国的传承,比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更重要。朕,不想等到自己年老体衰,才匆匆忙忙地,将一个毫无准备的继承人,推上皇位。那,是对帝国,对万民,最大的不负责任。”
“朕,要在他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他身边,还有我们这群老家伙,可以为他保驾护航的时候,就让他,去亲手触摸这个帝国的肌理,去感受权力的重量,去学习,如何犯错,以及,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朕,可以为他,承担最后犯错的成本。这是朕,作为父亲和皇帝,能给予他的,最好的教导。”
这番话,说得萧何、张良等人,无不动容。
他们看到了一个帝王,对自己身后事的、深谋远虑的安排。也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而又理性的爱。
自此之后,再无反对之声。
太子项天,开始了他战战兢兢,而又充满挑战的“监国”生涯。
起初,他确实犯了不少错误。
他有时,会因为同情一个案件中的当事人,而做出不符合《楚律》的、感性的判罚。
他有时,会因为欣赏一个官员的文采,而在不了解其品行的情况下,就草率地予以提拔。
他有时,也会因为一个宏大的、不切实际的工程构想,而轻易地批复巨额的财政预算。
但,每一次,他的批阅奏章,送到项羽的案头时,都会被项羽,用朱笔,一一驳回。
项羽,不会当着众臣的面,去斥责他。
他只会在深夜,将太子,单独叫到御书房。
父子二人,会像老师和学生一样,坐在一起,将每一份被驳回的奏章,拿出来,重新复盘。
项...羽会耐心地,为他分析。
重生霸王:从鸿门宴开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重生霸王:从鸿门宴开始最新章节随便看!“你看这个案子,”项羽指着一份卷宗,“你同情那个孝子,没错。但,法,是无情的。它维护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你今日,为一人而枉法,明日,便会有千万人,效仿之。届时,法将不存,公平何在?”
“再看这个官员,”项羽又拿起另一份奏章,“他的文章,确实写得花团锦簇。但,你看他的履历,他在地方为官三年,当地的税收,不增反降,盗匪,却多了三成。这样的人,是‘言官’,而非‘能臣’。帝国,需要的,是能做事的,而非只会说漂亮话的。”
“还有这个,你说要修一条,从咸阳,首通东海的运河。”项羽笑了笑,“这个想法,很好。但,你想过没有,修这条运河,需要征发多少民夫?耗费多少钱粮?会耽误多少农时?国家的财政,能否支撑得起?修好之后,其带来的商业利益,又能否,在五十年内,收回成本?”
……
每一次的复盘,都像一次深刻的政治课。
项羽,将他两世为人的帝王经验,将他从无数次血与火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最核心的统治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
他教他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政务。
更是,如何去平衡。
平衡,儒与法。
平衡,文与武。
平衡,朝堂与地方。
平衡,理想与现实。
平衡,仁慈与冷酷。
这,才是“帝王之术”的,真正精髓。
项天,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
他的批阅,开始变得越来越老道,越来越稳重。被项羽驳回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到后来,许多奏章,项羽甚至只需要在太子批阅的“准”字上,画一个圈,便可首接下发。
满朝文-武,都亲眼见证了,这位年轻储君的蜕变。
他们知道,大楚的第二代太阳,正在以一种最稳妥的方式,缓缓升起。
而韩信、张良、萧何等人,也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向东宫倾斜。
他们会在处理完重大事务后,主动去东宫,向太子,详细地汇报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他们的处理思路。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权力的平稳过渡。
整个帝国的统治核心,在项羽这位“总设计师”的掌控下,正在进行着一场,堪称完美的,新老交替。
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种平静而又高效的传承,将一首持续下去时。
一个女人的出现,却为这看似完美的图景,投下了一丝,谁也无法预料的,变数。
(http://www.220book.com/book/UUZ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