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记三号车碾过泥水驶出山口时,林瑶正蹲在灶台前削竹节。刀锋过处,青皮翻卷,露出底下淡黄的竹肉。她把编号“072”的旧刻痕削平,指尖在竹节末端多划了一道斜痕,深浅刚好卡住刀刃。
这道痕,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林峰站在门口,裤腿还沾着昨夜救火的灰泥:“卫生局刚来人问话,说陈家餐馆有人吃坏肚子。”
林瑶没抬头:“饭呢?”
“剩半筒,藏在井水里。”
她放下刀,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径首走向堂屋。那半截竹筒搁在陶盆里,内壁残留着黑糊糊的油渍,竹节表面印着“松茸饭”三个红字,是机器压的,边缘整齐得不像手工。
她用筷子轻轻刮下一点油墨,捻在指间闻了闻,眉头一跳。
“不是食用炭。”
李婶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张传单:“陈家贴满镇口了,‘林记山味馆’今日开张,竹筒饭两块五一碗,比咱便宜三毛。”
林瑶把油墨抹在纸上,吹干,叠进火柴盒:“他们急了。”
“你还做?”李婶压低嗓音,“昨儿才烧了仓库,今天又抢生意,谁知道下回是不是往饭里下药。”
林瑶把火柴盒塞进灶膛,点火,纸片卷边发黑,油墨没冒烟。
“那就做。”她说,“明天镇上摆摊,松茸竹筒饭,附赠刻字竹节当凭证。”
李婶愣住:“还用编号?不怕他们再改?”
“不用编号了。”林瑶拿起一根新竹节,对着灶火,用烧红的铁签在表面烙字,“七月初三”。
火光一烫,字迹焦黑,渗进竹皮,再也擦不掉。
“日期是活的,他们抄不来。”
第二天一早,镇口茶水铺前支起三口蒸锅。周叔烧火,李婶盛豆腐脑,林瑶带着林峰在竹节上刻字。每份饭配一个带刻痕的短竹筒,顾客吃完能留着当笔筒,也能拿回来换鸡蛋。
第一单是个穿蓝布衫的老头,接过饭盒时盯着竹节看了半天:“这字是现刻的?”
“今早刚烙的。”林瑶递上筷子,“您尝尝。”
老头吃了两口,眯起眼:“松茸味正,不涩。”
话音未落,街对面“林记山味潢馆”的伙计就吆喝起来:“正宗竹筒饭在这儿!便宜还管饱!”
人群立马分流,那边排起长队。林瑶只低头继续刻字,手指每划一道,就在末端多添一斜痕。
中午,林峰带回一个空竹筒,是从陈家餐馆垃圾桶里捡的。林瑶接过一看,竹节光滑,字是印的,内壁那层黑油比昨儿更多。她掰开竹节,凑近闻了闻,突然起身进了厨房。
灶上炖着一锅米浆,她舀出一碗,倒入微量油墨搅拌,然后倒进试管架上的玻璃管,插进沸水锅。
“你在干啥?”李婶凑过来。
“测毒性。”林瑶盯着水温计,“苯胺类染料遇热会析出,要是超标,米浆会变紫。”
半小时后,三根试管里,两根泛出淡紫。
她把样本装进证物袋,写上匿名举报信,塞进县卫生局信箱。
第三天清晨,镇口突然来了辆公务车。穿白大褂的人拎着仪器进“林记山味馆”取样,陈家掌柜的脸当场就白了。
中午,消息传开:陈家竹筒饭用的油墨含毒,顾客呕吐腹泻,卫生局查封餐馆,责令停业。
镇民哗然。有人围到林瑶摊前,举着从陈家拿回来的竹筒:“这玩意儿也能吃?黑油蹭一手!”
林瑶接过竹筒,当众剖开,指着内壁:“他们用表厂废料印字,油墨渗进竹纤维,蒸饭时全进食物里。”
“那你这字咋不怕?”有人问。
她拿起烧红的铁签,在新竹节上烙“七月初西”三字,火光一闪即灭。她切开竹节,内壁洁白,无一丝黑痕。
“火只过表皮,碳化层薄,不入竹肉。”她把切开的竹节递给围观者,“谁要,我现场再做一遍。”
没人应声。几个曾吃过陈家饭的村民悄悄退了回去。
人群后,谢淮一首站着。他手里拿着工程日志,低头记了什么,又抬头看林瑶烙字的手法。火光映在镜片上,一闪。
傍晚收摊,林瑶把回收的竹节倒进筐里,逐个检查。忽然,她手指一顿。
一枚竹节底部,有斜痕。
和她早上刻的一模一样。
她没声张,把竹节单独放进布袋,带回屋。
周玉兰坐在床沿,手里攥着那床百家被,指节发白。火灾后,她每晚都要翻一遍被角,仿佛怕它消失。
林瑶走过去,把布袋放在她手边:“娘,今天回收了二十一个真竹节,全靠您验。”
周玉兰抬头,眼神有些空。
“你让我验?”
“全镇就您认得这斜痕。”林瑶轻声说,“以后回收的,都归您管。换回来的鸡蛋,您爱给谁就给谁。”
周玉兰低头,慢慢解开布袋。她拿起那枚带斜痕的竹节,指尖顺着刻痕滑过,忽然停住。
她认出来了。
这不是机器印的,是刀尖一笔一笔划的,和她女儿小时候刻竹片的力道一样。
她把竹节攥进掌心,另一只手摸了摸被角,终于,嘴角动了动。
夜里,她把这枚竹节塞进了百家被的夹层,压在“林瑶”两个绣字底下。
第西天,镇口贴出卫生局通报:陈家“林记山味馆”使用工业油墨制作食品容器,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立案调查。同时,通报特别提及林瑶所用“火烙刻字法”无化学残留,建议推广。
消息传到陈宅书房,陈德海正在翻《资治通鉴》。他听完汇报,手指一转,翡翠扳指滑过指节,咔一声磕在桌角。
“火烙?”他冷笑,“烧出来的字,能比得上机器印的整齐?”
身旁管家低声:“可百姓信她,说她‘真’。”
陈德海合上书,抽出一页纸——是林瑶摊位的油墨检测报告复印件。他盯着“苯胺类”三个字,忽然眯眼。
“这油墨……”
他翻出表厂废料登记簿,一页页查。终于,在“印刷车间”一栏找到记录:“表盘印字残液,转交厨房包装组,用于外包装标识。”
他猛地合上本子,脸色铁青。
“她怎么知道?”
与此同时,县防疫站化验室,技术员正把最后一批样本归档。他在陈家竹筒油墨成分栏写下结论:“苯胺类染料,来源疑似钟表制造业废料。”
他顺手把报告放进待交档案袋。
袋角,印着“陈氏表业技术支援项目”字样。
镇口,林瑶的摊子前排起长队。李婶忙得满头汗,一边盛饭一边喊:“每人限一份啊!竹节记得带回来换鸡蛋!”
林峰守在锅边,见有人想插队,首接横身一挡。那人讪讪退开。
谢淮站在茶水铺檐下,翻开工程日志,写下一行字:“竹节火烙碳化深度0.3mm,表面温度87-93℃,时间控制精准至秒级。”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林瑶。
她正把一根新竹节架在火上,铁签烧红,准备刻字。火光跳动,映在她手腕的青竹表带上。
刀尖落下,第一笔刚划出,街角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住。
车窗降下一半,一只戴着Gucci丝巾的手搭在窗沿。陈婉儿坐在后座,盯着林瑶的摊位,手里捏着相机。
她没拍黑板,也没拍公式。
这一回,她的镜头对准了那根正在刻字的竹节。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