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把磁铁塞进谢淮的日志夹层时,指尖在纸页边缘蹭出一道浅灰印子。她没松手,盯着司机发白的脸问:“你们运的,是松茸,还是假表?”
车门没关,冷风卷着码头的潮气往驾驶室里钻。司机喉结动了动,没出声。谢淮己经绕到车后,掀开油布一角,手指在箱缝间一寸寸摸过。林峰站在卡车尾,背对着江水,像堵墙。
半小时后,三人回到林家堂屋。火盆里的炭烧得发白,图纸摊在八仙桌上,西角压着旧书。林瑶抽出一支蓝黑墨水笔,从头开始画游丝支架的剖面图。谢淮坐在对面,工程日志翻开到中间,笔尖在纸上划出细密的数字。林峰蹲在门槛外,用树枝戳地上的灰。
“减震参数还是不对。”林瑶搁下笔,指节发僵,“磷青铜本地买不到,替代材料弹性差三成。”
谢淮合上日志:“军工渠道卡死了,民用级又撑不住长途颠簸。”
林瑶没接话,从布袋里掏出火柴盒,倒出那块C.M.T-3磁铁。她翻来覆去看了会儿,忽然抬头:“陈家用模具磁铁造假,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竹材做支架?”
谢淮抬眼。
“不是整根替换。”她把磁铁推到灯下,“是做夹层缓冲。像松茸筐的竹篾隔层那样,一层压一层,分散震动。”
谢淮翻开日志,重新计算。林瑶继续画图,笔尖一顿,发现图纸上“摆轮夹板”那栏空着。她记得自己标过材质,可现在纸上只有线条,没有字。
“你动过这张图?”她问谢淮。
“没碰过。”他推了推眼镜,“但我发现少了一项——夹板材质没写。这是核心承力件,缺了它,整套设计没法投产。”
林瑶盯着图纸,后槽牙慢慢咬紧。她昨晚明明写过,用的是从瑞士笔记里译出的合金代号。可现在,那行字不见了,像被谁用橡皮擦过。
她没声张,把图纸折好塞进里衣口袋。临睡前,她在灶台边放了半碗米汤,碗底压着张小纸条,写着“山里老铜”。
第二天清晨,周玉兰蹲在灶前烧火。竹筛编到一半,她顺手掰了根细篾,弯了个圈搁在案板上。林瑶进来舀水,看见那圈篾,拿起来一弹,发出清脆的“铮”声。
“这料软硬刚好。”她问母亲,“哪来的?”
“老竹心。”周玉兰头也不抬,“筛米磨出来的边角。”
林瑶把竹圈收进火柴盒,和磁铁放在一起。她回房重新画图,把“磷青铜”改成“山里老铜”,“硅游丝”写成“灯芯草筋”,尺寸全换算成竹节间距——三节为一寸,七节半为一分。
傍晚,谢淮带来一套改装过的光电管,接在厨房通风口外。他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有人从外面开窗,光线变化会触发铃铛。”
林瑶点头:“只响一次,别吵着我妈。”
夜深后,她把图纸摊在桌上,用镇纸压住。油灯芯爆了个灯花,她剪掉,熄了灯。
凌晨三点,后院铃铛响了。
林峰第一个冲出来,谢淮紧跟着从西厢房跃起。两人分头包抄,林峰绕到屋后,谢淮首扑厨房。通风口的铁网歪了半边,地上有道湿泥印,从窗台延伸到院墙根。
“跑了。”谢淮蹲下,指尖抹了点泥,“鞋尖蹭墙时留的。”
林瑶站在门口,手里捏着半张撕坏的图纸。正中央的“摆轮夹板”部分被剪走,其余部分完好。她没捡地上的泥印,弯腰从窗缝里抠出一小块亮片——是鞋尖的漆皮。
“知道了。”她把亮片夹进火柴盒,“是她。”
天亮后,周玉兰照常编竹筛。林瑶把剩下的图纸收进柜子,小雪绒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拿出竹圈测试弹性。谢淮用松茸运输时的震动数据调了台简易摇床,把机芯放上去。三分钟后,支架松脱,零件散了一桌。
“横向阻尼不够。”谢淮记录完数据,“必须加卡扣,否则路上一颠就散。”
林瑶盯着散落的零件,没说话。周玉兰走过来,看了眼摇床,又看了眼桌上的竹圈。她没问,拆了半片竹筛,抽出一根带螺旋纹的篾条,绕成环状,卡在机芯外圈。
“试试这个。”她把卡扣递过来。
林瑶装上,重新启动摇床。一小时后,机芯还在转,误差几乎为零。
“成了?”林峰凑过来。
“再测三小时。”谢淮看着秒表,“运输环境比这更复杂。”
测试到第三小时,机芯依然稳定。林瑶拆下竹卡扣,发现篾条有轻微磨损,但结构没变形。她把卡扣放进火柴盒,和磁铁、亮片放在一起。
谢淮翻开日志,在最新一页画下卡扣结构,标上“ZL-7型阻尼环”。他写完,抬头问周玉兰:“这篾条是哪批竹料?”
“东坡第三垄。”周玉兰擦着手,“前天砍的,泡了七天水。”
谢淮记下,合上日志。
当天下午,林瑶把新图纸誊抄一遍,藏进床底的布袋。她没再用“山里老铜”之类的代号,而是把所有材料名换成数字编号,尺寸改用分数换算。
入夜后,她把火柴盒放在枕边。盒盖打开,里面三样东西排成一列:磁铁、亮片、竹圈。
她吹灭油灯,听见屋顶瓦片轻响了一下。
谢淮在院角的竹椅上坐着,工程日志摊在膝上,笔尖悬在纸面。林峰靠在门框上,手里握着一根铁撬。
屋内,周玉兰在缝百家被。针线穿过布层,发出细小的“嗤啦”声。她缝到中间,手指碰到个硬物——是昨天收回来的那枚带斜痕的竹节。她没拿出来,继续缝,针脚压着竹节边缘走。
凌晨两点,通风口的铃铛又响了。
这次谢淮没动。林峰也没动。
铃声只响了一秒,戛然而止。
林瑶在屋里翻了个身,火柴盒被压在枕头下。她没睁眼,手指隔着布袋数了三下:磁铁、亮片、竹圈。
都还在。
天亮后,谢淮在日志里写下:“ZL-7型阻尼环,材料来源与母亲竹编工坊批次一致。震动测试通过,误差0.3秒/日。”
林瑶把新图纸锁进柜子,转身去灶台烧水。周玉兰正在编新竹筛,手指翻飞,篾条在她掌心绕成螺旋。
“这纹路,”林瑶看着,“怎么和卡扣一样?”
周玉兰没抬头:“老法子,防滑用的。”
林瑶伸手摸了摸,篾条的弧度和ZL-7完全吻合。
她没再问,舀了壶水坐上。水汽升起来,糊了窗玻璃。
谢淮站在院中,工程日志合着,夹在腋下。他抬头看天,云层厚,风从山口灌进来,吹得竹林哗哗响。
林峰蹲在晒谷坪上,用树枝画线。画到一半,他停住,把线抹了,重新画。
林瑶端着水壶出来,看见他画的不是运输路线,是一张表盘草图。
她没说话,把水壶放在石桌上。
谢淮走过来,看了眼地上的图,又看了眼林瑶。
“今天能试装吗?”他问。
“等我妈编完这筛。”林瑶说。
周玉兰的手没停。篾条在她指间绕成圈,一圈,又一圈。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