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朱元璋的考勤狠活:给官员发“拒收螃蟹承诺书”
洪武三年的应天府,秋风还没把梧桐叶吹黄,官员们的心却己经凉了半截。奉天殿前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垂手肃立,大气不敢喘。龙椅上的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麻脸上,每一粒麻子都透着寒光,比深秋的晨露还冷。他手里捏着的不是奏章,而是一份密密麻麻写满字的黄绫卷轴,卷轴末端还沾着几点可疑的油渍——据小道消息,那是昨夜御膳房蒸螃蟹时溅上去的。
“这螃蟹,”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像冰锥子扎进每个人耳朵里,“应天府的螃蟹,金秋十月,膏满黄肥,本是天赐美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底下那些瞬间绷紧的脊背,“可有些人呐,吃螃蟹吃出了花样!一只螃蟹,能顶十石米!一串蟹黄,能换半匹绸!老百姓锅里没米下,你们桌上堆蟹壳!当咱是瞎子?”
话音未落,几个户部、工部的主事腿肚子己经开始转筋。谁不知道应天府的螃蟹行情?尤其是那些号称“金爪玉脐”的极品,早成了官场“雅贿”的硬通货。送的不是螃蟹,是沉甸甸的银子!
“刘伯温!” 朱元璋点名。
“臣在。” 须发皆白的刘伯温出列,手里捧着一个沉重的漆盒。
“念!”
刘伯温打开漆盒,取出的却不是圣旨,也不是奏疏,而是一卷卷用红绳扎好的素白纸绢。“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整肃纲纪,杜绝奢靡贪渎之风,特制定《洪武三年官员拒收蟹类及等价财物庄严承诺书》…”
广场上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承诺书?!皇上这是要把“不收螃蟹”当圣旨来发?
“…凡我大明官员,无论品阶高低,自即日起,需于衙署正堂悬挂‘清廉灯笼’。此灯笼以素纱为罩,内置特制‘蟹油感应烛’。若方圆十丈内有蟹油之气弥漫,则烛火转绿,警示贪腐嫌疑…” 刘伯温念得字正腔圆,底下官员的脸色却由白转青,再由青转绿,活像那传说中的“蟹油烛”。
“…此为承诺书正文,尔等需亲笔誊抄一遍,签字画押,按朱砂手印,并高声诵读‘拒蟹清廉誓词’。承诺书一式三份,一份存于吏部考功司,一份悬于尔等府门,一份…” 刘伯温顿了顿,声音更清晰了几分,“贴于尔等办公案头,日日警醒。”
一份份雪白的承诺书被太监们分发下去,像催命的符咒。百官颤抖着手接过,那纸张轻飘飘的,却重逾千斤。签字画押?还要贴门上、放案头?这不就等于在脑门上贴张条子:“此处官员,谢绝螃蟹,欢迎举报”吗?
接下来几日,应天府成了奇观。
六部衙门门口,昔日象征身份的石狮子旁边,都挂上了一模一样的素纱白灯笼。白天看着还算雅致,一到晚上,里面幽幽的烛光,映得门前一片惨绿,活似阴曹地府的分号。据说有个工部侍郎家的灯笼,因邻居在街角煮了碗蟹黄面,当晚就绿光冲天,吓得巡夜的更夫差点敲锣喊救命。
官员们的府邸大门上,醒目的位置都贴着那份抄录工整的承诺书。字体或苍劲或娟秀,但内容都透着十二万分的“真诚”。更有“聪明人”将其裱糊装框,挂成了门匾,上书“清白传家”,下附小字承诺书全文。
最绝的是案头那份。刑部一个主事,案头承诺书被风吹落一角,露出了下面压着的半张礼单,上面赫然写着“金爪蟹廿只”。这一幕恰被前来“抽查”的锦衣卫佥事毛骧看到,第二天,这位主事就戴着枷锁,连同那二十只还没来得及下锅的活蟹,一起被“请”进了诏狱。一时间,官员们案头的承诺书都用镇纸压得死紧,恨不得焊在桌子上。
锦衣卫,这支令人闻风丧胆的皇帝耳目,如今又添了新使命——“考勤打卡机”。毛骧亲自带队,化身流动监察哨。
清晨,当值官员在衙门点卯处画押时,旁边必有锦衣卫记录时辰,精确到刻漏几滴水。迟到?理由?毛骧手里的小本本上,连你“昨夜茅房蹲了多久”都可能有邻居作证(锦衣卫给邻居发赏钱)。
午休时分,常有便衣锦衣卫捧着食盒,蹲在官员们常聚的酒楼饭庄附近。他们不吃菜,专嗅味道。若哪桌飘出蟹黄香,不多时,毛骧就会“恰好”路过,坐下与那几位脸色煞白的官员“共进午餐”,顺带检查他们食盒里有没有夹带承诺书副本(当作餐垫?)。
散衙后,官员回家的路线也被纳入“考勤”。若有人绕道去了秦淮河畔的豪华酒楼“蟹味轩”附近溜达,哪怕只是路过,第二天吏部的考功簿上就会多一行朱批小字:“疑似路径存疑,意志不坚,扣俸半月”。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欲如同水银泻地,总能找到缝隙。
顶级大厨被秘密请进深宅后厨,研究“素蟹粉”。用什么南瓜茸模仿蟹黄,豆腐丝伪装蟹肉,全靠姜醋和秘制香料吊出那销魂的“蟹味”。一顿价值百金的素斋,吃得官员们热泪盈眶,既解了馋虫,又绕开了灯笼的“生化检测”。
更有甚者,玩起了“蟹券期货”。送的礼不再是活蟹,而是一张制作精美、暗藏玄机的“秋日赏菊邀约帖”。帖中约定时日地点,届时由心腹仆从在约定地点交割的不是菊花,而是凭此帖可随时去指定蟹庄提货的票据。此帖本身毫无油腥,完美避开一切监察。
最讽刺的,是都察院那位素以耿首闻名的赵御史。他连续上了三道奏疏,洋洋万言,痛陈螃蟹之害,论证其如何腐蚀官吏心灵、破坏朝廷纲纪,文采斐然,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堪称《讨蟹檄文》典范。结果隔天就被毛骧抄了家,从他书房暗格里搜出几十张“赏菊帖”,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赵御史瘫坐在地,指着那些帖子哀叹:“我这是在收集罪证…深入敌后啊!” 毛骧只冷冷丢下一句:“赵大人深入得连自家都当敌营了?”
这场轰轰烈烈的“螃蟹反腐”风暴,最终在朱元璋御案的角落留下了一个冰冷的注脚:一只用精铁打造的螃蟹模型。蟹壳上刻着八个字:“膏腴之祸,噬心蚀骨”。这是毛骧从某个巨贪密室里搜出的“纪念品”。
据说,每当夜深人静,朱元璋批阅奏折累了,就会拿起这只铁螃蟹掂量掂量。铁蟹冰凉沉重,纹路清晰,两只铁螯高举,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这位试图用一纸承诺锁住贪欲的帝王。应天府的秋风依旧吹过宫墙,带来一丝隐约的、不知是真实还是幻觉的蟹黄香气。朱元璋放下铁蟹,目光投向殿外那些在夜色中幽幽发绿的“清廉灯笼”,脸上的麻子在烛光下显得更深了。
这场皇帝与螃蟹、与人性的角力,远未结束。至少在这个秋天,应天府的螃蟹们,享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静得有些诡异的季节。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