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托管声明:未央宫里的娃娃治
长安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属于帝国的肃穆,尤其是在未央宫宣室殿前。金水桥畔,甲胄鲜明的羽林卫士如同雕像。然而今日,当文武百官按班列队,鱼贯而入时,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小心翼翼的躁动。所有人的目光,都似有若无地瞟向那高高御座之上,被特意加厚了软垫、垫高了脚凳的宝座——上面坐着刚满十一岁的天子,汉昭帝刘弗陵。
小皇帝穿着特制的玄色冕服,宽大的衣袖几乎垂到地上,冕旒的珠串在他稚嫩的脸庞前微微晃动,使他不得不努力绷着小脸,试图维持住那份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庄严。他身旁,一左一右,如同两尊守护神祇般伫立着两位人物:大将军、大司马霍光,以及左将军、御史大夫上官桀。
今日朝会非同小可,乃是陛下亲政前最后一次大规模人事任命,俗称“组阁”。宰相田千秋(车千秋)呈上拟定的职官名册,恭敬地奉至御前案头。
“陛下,”田千秋声音温和,带着长者对小辈的循循善诱,“此为臣等反复斟酌,为国遴选之栋梁才俊名单,请陛下御览定夺。”
刘弗陵伸出小手,努力想把那卷沉重的竹简摊开。霍光微微倾身,不着痕迹地帮他按住一边。小皇帝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官职上逡巡,小眉头渐渐蹙起。他认字虽多,但这些名字背后的意义、官职的权责、派系的纠葛,对他而言无异于天书。
殿中一时安静得落针可闻。百官屏息,等着小皇帝开口。是照单全收?还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圣裁”?
刘弗陵的目光从竹简上抬起,扫过殿下黑压压的人群。他看到了许多张脸:有恭顺垂首的,有目光闪烁的,有隐含期待的,也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看戏般神情的。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模仿着记忆中父皇的样子,用略显稚嫩却极力沉稳的声音问道: “田相国,此中……可有精于蹴鞠者?” “……”
殿内瞬间陷入一片诡异的、仿佛时间凝固了的死寂。田千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嘴角微微抽搐。霍光的眼皮似乎跳了一下。上官桀则飞快地瞟了霍光一眼,眼神复杂。阶下百官更是面面相觑,无数道目光在空中无声地碰撞、交流着惊愕与难以置信——陛下问什么?蹴鞠?!
短暂的僵持后,田千秋干咳一声,强自镇定地回答:“呃……回禀陛下,此名单所列,皆为理政治世之才,关乎社稷民生、典章刑律、钱粮兵马……至于蹴鞠之戏……”他斟酌着措辞,“乃闲暇健体之娱,宫中自有供奉伶人负责,并不在朝堂职司之列。”
“哦。”刘弗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露出一丝明显的失望,“那……有无善讲《山海经》精怪故事者?或是……会用芦苇叶编蝈蝈笼的手艺人?”
“噗……”殿尾角落,不知是谁实在没憋住,发出一点极轻微的声响,又立刻被旁边的人用手肘狠狠捅了一下制止了。但那股压抑的、几乎要喷薄而出的笑意,如同无形的涟漪在百官队伍中荡漾开来。连最前排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胡子都忍不住抖动了几下。
“陛下!”霍光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盖过了殿中所有细微的骚动,“治国安邦,首重贤能。名册所列诸公,或通晓经义,明王道之要;或熟稔律法,知刑狱之平;或精于农桑,谙生民之本;或擅长筹算,懂钱谷之流。蹴鞠、说怪、编笼,乃市井坊间小道,非庙堂之上所务。《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陛下当以选贤任能为重。”他俯视着御座上的小皇帝,目光沉静而锐利,仿佛在无声地提醒:这不是玩闹的时候。
上官桀也赶紧上前半步,声音洪亮地帮腔:“大将军所言极是!陛下,您看这位杨敞,熟读《尚书》,可为太史令;这位王欣,明律法,可掌廷尉;还有这位杜延年,通达政务,可为少府丞……皆为一时俊彦,堪当大任!”他刻意点出几个名字,试图将皇帝的注意力拉回“正轨”。
刘弗陵被霍光沉稳却极具压迫感的目光看得有些不安,小手下意识绞紧了宽大的袖口。他看看霍光,又看看上官桀,再看看殿下那些表情各异的大臣,小小的脑袋里似乎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抿了抿嘴,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忽然转向侍立在御座侧后方、一首沉默低头的贴身小黄门:“去,把朕床头那个鎏金小匣取来。”
小黄门愣了一下,随即躬身领命,飞快地跑向后殿。不一会儿,捧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精致漆匣跑了回来,恭敬地呈给刘弗陵。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小小的漆匣上。霍光和上官桀也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刘弗陵接过漆匣,郑重其事地打开,从里面取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用上好素帛书写的文书。他双手捧着,递给霍光,小脸上带着一种奇异的庄重:“大将军,此乃朕之《托管声明》,烦请您代朕宣读。”
“托管……声明?”霍光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接过素帛展开。上官桀也忍不住凑近了些。田千秋伸长了脖子。殿下的百官更是翘首以盼,不知这位小皇帝又要搞出什么名堂。
霍光清了清嗓子,将那素帛上的内容朗声宣读出来,沉稳的声音回荡在宣室殿的每一个角落:
“朕承先帝洪业,幼冲践祚,夙夜惶悚。念社稷之重,远超竹马之戏;忧万机之繁,非稚龄可堪。
今当组阁用人之秋,朕虽御览名册,然心志未熟,识见未广,难辨忠奸于微妙,难察贤愚于形迹。恐有任非其才,或遗珠之憾,反误国事。
故特此声明如下: 一、 凡今次及往后人事任免、政令颁布等国之重务,皆委托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左将军、御史大夫上官桀,丞相车千秋,三位辅政大臣全权斟酌裁定。 二、 朕于榻上安睡或苑中习字之时,诸卿所议国策,皆视同朕躬亲临,照准执行。 三、 朕之玉玺,即日起由大将军霍光代掌。凡加盖此印之诏书,即代表朕意,天下共遵。 西、 待朕束发加冠(注:十五岁),通晓经史,明治国之道,此声明则自然废止。
望诸卿戮力同心,匡扶社稷,勿负朕之托付。
钦此。
汉昭帝 刘弗陵 亲笔”
霍光的声音落下,大殿之内,死一般的寂静持续了比刚才更长的时间。百官们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愕然、恍然、哭笑不得、暗自佩服……还有深深的无奈!这小皇帝……居然把“我不会管,也管不了,所以全交给你们了”这件事,用如此正式、如此冠冕堂皇、如此引经据典的方式,写成了一份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官方“声明”!还用了“托管”这么个形象又精准的词!连玉玺托管都写进去了!
上官桀拿着名单的手僵在半空,田千秋张了张嘴,却发现无话可说。霍光看着手中这份墨迹未干、字迹尚显稚嫩的“声明”,再抬头看看御座上那位努力挺首腰板、一脸“朕处理完了,你们可以开始了”的小皇帝,饶是历经大风大浪、心思深沉如海的他,眼角也剧烈地跳动了几下。这孩子……到底是太过天真懵懂,还是……己经懵懂地看透了这权力游戏的本质,索性掀了桌子?
“咳……”霍光将那份《托管声明》仔细地重新折好,庄重地收入自己怀中,然后对着御座深深一揖,“臣霍光,谨遵陛下……托管之命!必殚精竭虑,不负陛下所托!”他刻意加重了“托管”二字,声音里听不出情绪。
上官桀和田千秋见状,也只得压下满腹的复杂心思,跟着躬身领命:“臣等遵旨!”
殿下的百官如梦初醒,齐齐躬身,山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声音洪亮,却总透着那么一丝难以言喻的古怪意味。
刘弗陵终于松了一口气,小脸上露出一丝完成任务后的轻松。他似乎觉得这样安排很好,很合理。他甚至还对着霍光和小黄门的方向,悄悄露出了一个近乎于得意的、属于孩童的狡黠笑容,仿佛在说:瞧,难题这不就解决了?蹴鞠和《山海经》故事,终于可以安排上了!
宣室殿的晨光依旧庄严,只是那份属于幼帝临朝的凝重与试探,被一份意想不到的《托管声明》冲散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满殿的成年人,对着一个十一岁孩子的“圣裁”,陷入了深深的、略带荒诞的沉思。帝国庞大的机器,就在这份“托管账号声明”的背书下,轰轰烈烈地运转起来,而真正的掌舵者,己悄然易主。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