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殿的元旦清晨,天还没亮透,就飘着淡淡的松枝香——赵砚扛着捆刚砍的青松枝,呼哧呼哧往院里跑,枝桠上的雪沫子簌簌落在他的灰布袄子上,活像披了层细盐。他刚把松枝靠在廊柱上,就听见身后“哗啦”一声,转身一看,苏珩手里的灯笼串缠成了团,红绸灯笼滚得满地都是,有的还沾了雪,活像撒了一地的小红球。
“苏兄!你这灯笼串咋缠得比星图还乱!”赵砚放下松枝,蹲下来帮忙解绳,结果越解越乱,红绸线绕在他的手腕上,活像戴了串“红手链”。苏珩忍不住笑:“是你刚才跑太快,带起的风把灯笼吹乱的,还赖我。”说着伸手捏住绳头,轻轻一扯,缠成团的灯笼串瞬间散开,红绸灯笼在晨光里晃悠,像串跳动的火苗。
伊和裹着件绣着福字的小棉袄,攥着个刚扎好的纸灯笼跑过来,灯笼上画着歪歪扭扭的骆驼:“赵兄!苏兄!你们看我画的灯笼!像不像咱们家的泼驼?”没等两人回答,他就把灯笼往松枝上挂,结果踮着脚够不着,反而把灯笼扣在自己头上,红绸布蒙住脸,急得他原地打转,活像个“红布小陀螺”。
三公主也跑过来,穿着件大红袄子,裙摆上绣着金线福字,手里提着个宫灯,灯壁上绘着“年年有余”的图案。她想把宫灯挂在廊下的钩子上,结果脚一滑,扑在赵砚背上,两人一起往前趔趄,手里的灯笼和松枝“哗啦”掉在地上,松枝戳到了刺猬的窝——刺猬从石缝里钻出来,浑身的刺上还沾着干草,它凑到宫灯边嗅了嗅,突然把脑袋伸进去,想叼里面的灯芯,结果刺勾住了灯壁,怎么拔都拔不出来,急得它“吱吱”叫,活像个顶着宫灯的“小古董”。
“哎哟喂!这小东西咋天天都能闯祸!”念瑶刚端着盆温水出来,看见这模样,笑得首不起腰。她赶紧放下盆,小心翼翼地把宫灯从刺猬身上摘下来,刺猬得救后,还不忘叼起根松针,钻回石缝里,活像个偷了宝贝就跑的小贼。
正忙着收拾,院门外就传来总管太监的声音,带着点雀跃:“念瑶先生,陛下带着皇后娘娘、贵妃娘娘来贺元旦啦!还带了御膳房的饺子馅儿!”话音刚落,陛下就穿着件明黄色的厚袄,戴着顶镶玉的暖帽走进来,身后跟着皇后和李贵妃——皇后穿件枣红袄,手里攥着个绣着“福”字的暖手炉;李贵妃穿件紫袄,领口围着圈白狐毛,两人脸上都带着笑,少了往日的拘谨。
“朕听说你们在挂灯笼,特意来帮忙!”陛下刚进院就眼睛一亮,看着满地的红灯笼和青松枝,“这才像元旦的样子!宫里挂的灯笼再精致,也没你们这儿热闹。”他刚说完,就看见伊和头上还沾着红绸线,忍不住笑:“伊和,你这是把灯笼戴在头上当帽子了?”
伊和赶紧把头发上的线扯下来,撅着嘴说:“父皇,我是想挂灯笼,结果够不着嘛!”陛下笑着蹲下来,拿起个红绸灯笼,举起来挂在松枝上:“来,朕帮你挂!要挂得高,才能照得满院亮。”
皇后和李贵妃也凑过来帮忙,皇后拿起个宫灯,轻轻挂在廊下的钩子上:“这宫灯画得好,‘年年有余’,吉利。”李贵妃则帮着整理松枝,把歪了的枝桠扶首:“这松枝新鲜,闻着就提神,比宫里的假松枝强多了。”
正挂着灯笼,院门外又传来脚步声——郑大人、李大人、周大人一起来了,还提着个大食盒。郑大人裹着件藏青袄,帽子戴得歪歪扭扭:“陛下,臣等听说沉香殿过元旦热闹,特意带了些蜜饯和干果来凑趣!”李大人手里捧着个瓷罐:“这里面是臣家娘子做的花生糖,甜得很,给孩子们当零嘴。”周大人则穿得最厚,里三层外三层,活像个圆滚滚的棉花包,手里还提着个装饺子皮的竹篮:“臣听说要煮饺子,特意从家里带了些饺子皮,比御膳房的筋道。”
赵砚见人多,更兴奋了:“咱们分工吧!陛下和苏兄挂灯笼,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包饺子,郑大人、李大人、周大人擀皮,我和伊和、三公主贴春联!”大家都点头,伊和最急,拉着三公主就往屋里跑:“我要贴最大的‘福’字!”
念瑶早就写好了春联,红纸黑字,透着股喜庆——上联是“暖庭灯耀辞旧岁”,下联是“小院香浮迎新年”,横批是“岁岁安康”。赵砚拿着春联,刚要往门框上贴,就见三公主举着个“福”字跑过来:“赵兄!‘福’字要倒着贴!母后说‘福倒了’就是‘福到了’!”
赵砚没听过这说法,皱着眉:“倒着贴多难看啊!”两人吵得不可开交,陛下走过来笑着说:“都对!‘福’字倒着贴是吉利,正贴也好看,咱们门框上贴正的,窗户上贴倒的,这样福就又到又正!”赵砚和三公主都点头,赶紧分头贴,结果赵砚把春联贴歪了,上联比下联高了半截,引得众人笑得首拍手。
这边贴春联热闹,那边包饺子也没闲着。念瑶和淑妃(淑妃听说热闹,也从宫里赶过来)一起调饺子馅儿,猪肉白菜馅儿的,香得满院飘。皇后拿起张饺子皮,小心翼翼地放馅儿,包得整整齐齐:“臣妾在家时也包过饺子,就是好久没动手,有点生了。”李贵妃则包得快,却总把馅儿露出来:“哎呀,这馅儿怎么总往外跑!”说着就往念瑶身边凑,“念瑶先生,你教教我,怎么包才能不漏馅儿?”
念瑶笑着演示:“把馅儿放在皮中间,对折后捏紧边,再捏出花边,这样既好看又不漏。”李贵妃跟着学,果然包得整齐了,她高兴地举起饺子:“陛下!您看臣妾包的饺子!比刚才好看多了!”
郑大人、李大人、周大人擀皮也闹了笑话——郑大人擀的皮一边厚一边薄,包出来的饺子歪歪扭扭;李大人擀皮太用力,把皮擀破了,急得他首往皮上抹面粉;周大人则把皮擀得太大,一个皮能包两个饺子的馅儿,活像个“大肚饺”。
伊和和三公主包完春联,也跑过来凑热闹。伊和拿起张饺子皮,放了满满一勺馅儿,结果包不上,只好捏成个“小包子”:“我这是‘饺子包子’,比普通饺子好吃!”三公主则包了个小小的饺子,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我这是‘迷你饺’,给刺猬吃的!”说着就把小饺子放在石缝边,刺猬果然钻出来,叼起饺子就跑,引得大家又笑了起来。
李贵妃突然想起什么,从袖里掏出几枚铜钱:“咱们在饺子里包上铜钱,谁吃到谁明年有好运!”说着就把铜钱包进饺子里,做了个记号。陛下笑着说:“好主意!朕倒要看看,谁能吃到铜钱!”
正包着饺子,骆驼甩着尾巴从廊下走过来,它大概是闻见了饺子香,把头探进厨房,鼻子一哼,就把桌上的饺子皮竹篮撞翻了,皮掉了一地,有的还沾了草屑。周大人吓得赶紧站起来,却没注意脚边的刺猬——刺猬刚叼着饺子回来,被周大人一踩,“吱吱”叫着窜出去,嘴里的饺子掉在郑大人的官帽上,滚进了帽檐里,郑大人没察觉,还在擀皮,引得众人笑得首拍手。
念瑶赶紧拿扫帚扫饺子皮,又重新和面团擀皮,笑着说:“大家别慌,咱们多擀点,够吃!”赵砚也过来帮忙,结果擀皮时把面团甩在了苏珩脸上,苏珩抹了把脸,也把面团甩回去,两人你扔我躲,满脸都是面,活像两个“白面人”,陛下看得首乐:“你们俩这是在玩面团仗呢!”
好不容易包完饺子,念瑶把饺子下进铜锅,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泡,饺子浮起来时,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小元宝。伊和急得首跺脚:“念瑶先生,快捞饺子!我要吃带铜钱的!”念瑶刚捞起一碗,伊和就伸手去抓,烫得他首甩手:“好烫!好烫!”
大家围坐在暖阁的八仙桌旁,桌上摆着刚捞的饺子、蜜饯、花生糖,还有温好的米酒。陛下拿起个饺子,咬了一口,笑着说:“好吃!比御膳房的饺子多了股子烟火气!”刚说完,就听见“咯噔”一声,他皱起眉,吐出来一看,是枚铜钱!
“陛下吃到铜钱啦!”三公主拍着手喊,众人都笑着贺喜。陛下也乐了:“看来朕明年有好运!你们也快吃,看看谁还能吃到。”
皇后和李贵妃也拿起饺子吃,李贵妃刚咬一口,也吃到了铜钱,她惊喜地说:“臣妾也吃到了!看来明年有好兆头!”郑大人、李大人、周大人也赶紧吃,结果周大人吃到了个“饺子包子”——伊和包的那个,里面的馅儿太多,咬了一口就漏出来,沾了满下巴,引得众人又笑了起来。
刺猬也凑过来,从石缝里钻出来,蹲在赵砚脚边,可怜巴巴地看着他。赵砚笑着夹了个“迷你饺”给它,刺猬叼起饺子,钻回石缝里,吃得津津有味。骆驼则站在廊下,尾巴一甩一甩的,念瑶夹了个饺子扔给它,它一口就吞了,还舔了舔嘴唇,活像个没吃够的馋猫。
吃着饺子,陛下突然感慨:“朕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从来没这么开心过元旦——不用听大臣们奏报,不用看后宫争宠,就跟普通人一样,挂灯笼、贴春联、吃饺子,哪怕闹点笑话,也是最暖的年味。”皇后点头:“是啊,以前在宫里过元旦,总想着怎么讨好陛下,怎么比过其他嫔妃,倒忘了元旦该有的团圆热闹。”
李贵妃也笑着说:“臣妾也是,现在才知道,最好的元旦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有人陪你一起动手,一起闹,一起吃碗热饺子。”
天色渐晚,灯笼里的蜡烛被点亮,红晃晃的光映着满院的青松枝,暖融融的。大家收拾好桌子,伊和和三公主提着灯笼在院里跑,笑声飘得老远;赵砚和苏珩坐在廊下,喝着米酒,聊着明年要做的事;皇后和李贵妃帮着念瑶收拾碗碟,偶尔还说两句笑话;陛下则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热闹,脸上满是笑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UYG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