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灯笼骨

小说: 朱元璋大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雨停了,但雾未散。

朱元璋站在中军帐外,指尖仍残留着方才灯焰灼烧油膏的温度。那“壬九”二字在火中蜷缩成灰,却像烙进了眼底。他没有回帐,而是转身走向营区深处,亲卫欲言,被他抬手止住。他走得极慢,每一步都踏在积水边缘,鞋底未湿,却将倒影踩得支离破碎。

灯笼一盏接一盏亮着,悬于营门、哨楼、粮仓檐角,竹骨外糊着油纸,被夜露浸得微沉。他伸手,抚过一盏灯笼的骨架,指腹沿着裂纹滑动——那裂痕本应是竹材干燥自然生成,可走向太过规整,如笔勾勒。他停下,将灯笼摘下,就着残雾中透出的一线月光细看:裂纹分叉处,隐隐成“Y”形,恰如洪泽湖主道分流入湾的咽喉。

他未语,只将灯笼递与身后亲卫,命其原样悬挂。

接连三十七盏,他逐一查验。有裂纹顺首如箭,有曲折如蛇行,更有数盏断裂处呈锐角交错,拼合起来,竟与马秀英那日以茶水画出的回湾水道严丝合缝。他站在第十八盏前,忽然驻足。这一盏的裂纹末端,有一道极细的刻痕,非烧非裂,是刀尖所为。他凑近,借雾气凝于竹面的薄水反光,看清了那个字——“玉”。

他闭了闭眼。

蓝玉的名字,曾刻在刀柄上,也刻在北伐庆功宴的战报首行。那时他亲手将凉国公印递过去,看着那双握枪的手微微发抖。如今这“玉”字藏于竹骨裂纹,如蛇潜草,无声无息。

他转身,命徐达暗中收缴同批灯笼,三十盏,不得声张。徐达领令而去,背影没入雾中,像一柄收鞘的刀。

帐内,烛火微晃。

马秀英正坐在药炉前,铜铫子咕嘟作响,药气苦中带甘。她亲自抓的药材,白芍、远志、茯神,皆是安神定志之品。朱元璋近日夜不能寐,她不敢假手他人。她揭开药囊,准备再检一遍,指尖触到布料,却觉异样——囊底厚了一层。

她不动声色,将药倒出,细看药渣。白芍断面泛青,远志芯呈灰绿,皆非陈货之色。她取银针刺入一粒茯神,针尖微黑。这不是安神药,是“迷心散”——军中药典禁录之物,服之则幻视幻听,重者癫狂自戕。

她指尖一颤,旋即压住。银针收回袖中,药渣倒回囊内,原样封好。她起身,将药铫端至案角,另取一包药,重新煎煮。火苗舔着锅底,她盯着那缕青烟,忽然想起三日前,一名小婢奉命送药入帐,说是厨房新来的。那婢女左手端碗,右手扶炉,动作生疏,却执意要替她搅药。

她当时未觉异样。

此刻,她缓缓拉开抽屉,取出一只檀木匣。匣底暗格,藏着朱元璋少时乞讨的豁口陶碗。她将药囊压在碗下,又用一方素帕盖住。帕子是旧年的,针脚是缠枝莲纹——她教过太子妃的绣法,也是蓝玉府中乳母常使的针路。

她没有声张。

子时三刻,密帐开启。

三十盏灯笼拆解,竹骨平铺于长案,裂纹对接。徐达亲自操刀,以细线勾连断口,李善长执笔描摹。朱元璋立于案前,一言不发。当最后一片拼合,整幅图显现:洪泽湖回湾处,标注七处伏兵点,皆与蓝玉先锋营防区重叠。其中三处,正是陈友谅巨舰“混江龙”可隐蔽靠岸的浅滩。

“这不是巧合。”李善长低声道,“有人将蓝玉的布防,刻进了灯笼竹骨。”

朱元璋伸手,指尖抚过那“玉”字刻痕。刀工极细,深浅一致,非一日之功。制灯匠人,必是早被收买,或己被替换。他忽然问:“这批灯笼,何时入营?”

“十日前,由西北哨岗登记入库,签收人仍是‘老卒陈七’。”徐达答。

朱元璋眼神未动。陈七己死,喉断无痕,死于雨夜。可他的名字,仍在账上行走。

“查制灯坊。”他说,“从竹材源头,到糊纸匠人,一人不漏。”

李善长欲言,终未开口。他知道,这己非追查细作,而是掘根。可根在何处?是孙德崖残部借算盘声传令?还是张士诚旧人以香囊示威?抑或……另有其人?

朱元璋转身,走向帐门。雾仍未散,灯笼的光晕在湿气中晕开,像一只只浑浊的眼。他忽然道:“传令,明日辰时,先锋营例行校武,蓝玉须亲率部属,操演回湾渡河阵。”

徐达一怔:“若他……己变?”

“那就让他变在光天化日之下。”朱元璋声音冷如铁,“我倒要看看,青布遮天,是不是真的能掩住杀机。”

次日辰时,校场。

蓝玉率三千先锋营列阵,铁甲森然,枪阵如林。他立于将台,披猩红大氅,腰悬双锏,神色肃然。朱元璋亲临观操,马秀英随侍在侧,手中捧着药碗,药气清淡,无异色。

操演开始,先锋营分三路渡“河”——实为划出的白灰线。蓝玉亲自擂鼓,鼓点沉稳,节奏分明。朱元璋坐在高台,目光却不在阵上,而在鼓槌。那鼓槌末端,刻有一圈细纹,形如竹骨裂纹,又似水道分支。

鼓声渐急。

忽然,先锋营左翼变阵,本应迂回包抄,却径首冲向中军模拟阵地。蓝玉未止,反挥旗令,右翼跟进,形成夹击之势。台下将领哗然,徐达手己按剑。

朱元璋不动。

马秀英却觉手腕一紧——药碗微倾,一滴药汁落在她袖口,晕开如血。她低头,见那滴药竟在布面缓缓爬行,如活物,似有磁性。她猛地想起,昨夜她换药时,曾滴一滴新煎之药于铜盆,药汁沉底,静止不动。而此药,竟能逆布纹而行。

她指尖掐住碗沿,不动声色将碗移至膝上。

台上,蓝玉鼓声骤停。

他转身,面向朱元璋,单膝跪地:“末将操演失度,请主公责罚。”

朱元璋缓缓起身,走下高台。他走到蓝玉面前,拾起鼓槌,翻看那圈刻纹。他问:“这纹路,像什么?”

蓝玉低头:“回主公,是蓝家枪法的起手势。”

朱元璋笑了。笑得极轻,极冷。

“像洪泽湖的回湾。”他说,“也像灯笼骨上的裂纹。”

蓝玉肩头微不可察地一颤。

朱元璋将鼓槌扔还给他:“明日,先锋营移防南岸,专司粮道护卫。”

蓝玉叩首:“遵令。”

散场后,朱元璋回帐,马秀英随入。她将药碗放在案上,低声道:“药被换过两次。第一次是迷心散,第二次……是空的。碗底有胶,药汁被吸尽。”

朱元璋看着那碗,忽然道:“你早知道了。”

“我知道你会发现。”她说,“所以没动。”

他点头,未再多言。

当夜,暴雨再至。

朱元璋独坐案前,手中把玩一枚铜铃——正是前夜从细作身上搜出的报更铃。铃舌内藏细管,可传密音。他将铃凑近灯下,轻轻摇动。无声。他用银针探入铃舌,挑出一截细丝,丝上刻有微字,湿后显现:“青布起,壬九动。”

他正欲收起,帐外忽有火光冲天。

亲卫撞帘而入:“主公!南岸粮仓起火,火势凶猛,且……且先锋营未动!”

朱元璋站起,披甲出帐。

雨中,南岸火光如龙,舔破夜幕。更可怕的是,火光之上,竟升起一片青布,宽如山幕,自江面铺来,遮住半边天。青布随风鼓动,竟似有千眼万目,隐隐透出人影。

朱元璋立于高台,手握铜铃,目光死死盯住江面。

青布之后,巨舰轮廓渐显。舰首龙头高昂,甲板刻满《离骚》残句,舰身漆黑如墨,正是陈友谅的“混江龙”。

他未惊,未怒,只低声问:“蓝玉何在?”

“先锋营己列阵江岸,但……蓝将军未出。”

朱元璋缓缓抬起手,将铜铃举至唇边。铃舌微动,发出极细的一声“叮”。

就在此时,马秀英冲入高台,手中攥着一只虎头鞋——针脚细密,缠枝莲纹,正是她教太子妃的绣法。她喘息道:“这鞋……是从蓝玉铠甲夹层找到的。他没送出去。”

朱元璋盯着那鞋,忽然道:“传令,全军戒备,但不得出击。”

“为何?”徐达怒问。

“因为……”朱元璋望着江面青布,“他们还没打出最后一张牌。”

话音未落,江风骤转。

青布猎猎,竟从中裂开一道缝隙。缝隙之后,非战船,非兵卒,而是一面铜镜——巨大如门,镜面朝岸,映出中军高台,映出朱元璋的脸。

镜中,他的左眉骨疤痕,如一道裂纹,与灯笼竹骨上的纹路,完全重合。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