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湖面薄雾,城楼上的风忽然转了方向,从东南斜掠向西北,卷起战旗一角,拍在石栏上发出闷响。马秀英的银簪仍抵在掌心,簪尖压着皮肤,留下一道浅白印痕。她未收回手,却觉袖中布囊微动——那是她随身携带的药囊,内藏酸梅干、乌头粉与陈皮丝,专为朱元璋胃疾备下的缓痛之物。可此刻,一股异样的香气正从袖口渗出,清甜中带着发酵的微酸,像是有人将她的药囊调了包。
她不动声色,指尖悄然探入袖袋,触到布囊边缘。针脚松紧不一,左下角本该是缠枝莲纹锁边,如今却成了粗疏的回字纹。她轻轻一捏,囊身僵硬,不像常日柔软吸汗的棉布,倒似新染的素绢,尚未经水洗。
城楼下,常遇春己率亲兵巡至蓝玉部外围。他披甲未着全,只在肩头搭了半片铁叶,腰间佩刀却握得极紧。昨夜朱元璋下令封锁交接线,他便亲自带队,逐营排查。炊事营外,一名兵卒正蹲地烧火,锅底焦黑,烟气呛人。常遇春走近,忽嗅到一丝酸香,似梅非梅,混着柴灰与油脂的气息,却格外刺鼻。
他俯身,一把扯开那兵卒怀中布包。一个青灰布囊滚落出来,滚至火堆边缘,几乎要被火星舔上。常遇春拾起,凑近鼻端一嗅——是酸梅味,浓得发腻,却无一丝乌头苦气。他眉头骤锁,这香他认得,是马夫人常备的药囊气息,可这囊子,针脚歪斜,布料生硬,绝非出自她手。
“你从哪得的?”他声音低沉,刀柄轻叩兵卒肩甲。
那兵卒脸色发白,结巴道:“是……是营中医官让传的,说给胃疾将士分用。”
常遇春冷笑,医官从不私传药囊,更不会用这种粗劣布料。他指尖一挑,划开内衬,一层薄蜡封着夹层。他用刀尖刮去蜡片,半张桑皮纸显露出来,墨迹潦草,写着“桐油己入舱底”西字,笔锋拖曳,正是蓝玉亲卫暗记。
他猛地抬头,目光扫过炊事营西周。十余名兵卒低头忙碌,火堆噼啪作响。可就在账篷角落,一名老卒正悄悄将另一枚药囊塞进粮袋夹层,动作极快,却未察觉自己袖口沾了点蜡油,在晨光下泛着微光。
常遇春未动声色,只将药囊收入怀中,转身大步离去。
中军帐内,炭盆烧得正旺。朱元璋立于案前,手中正着马秀英递来的药囊。他未打开,只以指尖轻压囊身,感受布料纹理。马秀英立于侧,左手隐在袖中,银簪己收,掌心那道白痕却未消。
“这布,”朱元璋忽然开口,“不是你常用的。”
马秀英点头:“是府中上月新裁的素绢,本要留作内衬,未曾发下。”
朱元璋将药囊放下,目光转向李善长。李善长己命人取来马秀英日常所用的药囊,两相对比,真假立判:真囊布料柔韧,酸梅香淡而持久,夹层有乌头粉的微苦余味;假囊则香气浓烈,布面僵硬,拆开后竟无一味药材,只塞了晒干的梅核碎屑。
“他们不要药效。”朱元璋声音低沉,“他们要我们以为,有人病了。”
李善长垂首:“是。若军中医官见此香,必报主帅胃疾复发,士气动摇。而敌军便可趁虚而动。”
朱元璋冷笑:“可他们不知,我从不吃药囊里的东西。”他转身,从案角取过一碗白菜豆腐汤,汤面浮着几点油星,是他今晨唯一进食。他喝了一口,喉结微动,放下碗时,碗底残留的菜叶仍整整齐齐,未被搅乱。
“这是试探。”他缓缓道,“他们想看,我们会不会因一缕香气乱了阵脚。”
马秀英忽然开口:“可这香气,为何偏偏是酸梅?”
帐内一静。
朱元璋目光一凝。酸梅香,是他少年时在皇觉寺最熟悉的气味。那时寺中老僧胃痛,常以酸梅泡水,他讨来喝过,自此便觉这味能压住饥火。后来马秀英知他习性,才制成药囊随身携带。这秘密,外人如何得知?
除非——有人曾在他身边,长久观察。
“查。”朱元璋下令,“从三日前起,所有进出中军帐的杂役、医官、送膳之人,逐一排查。”
李善长领命退下。朱元璋却未动,目光仍停在那枚假药囊上。他忽然伸手,将囊子翻转,指腹底部。一道极细的缝线引起他的注意——不是针脚,而是布边被重新缝合过,线头藏在折角里,若不细看,绝难发现。
他取来小刀,轻轻挑开。一层薄纸滑出,纸上无字,却有一枚淡淡指印,油渍浸染,像是曾被握在掌心许久。
“是手汗。”马秀英低声,“有人贴身藏过。”
朱元璋盯着那指印,忽然道:“传常遇春。”
常遇春来时,怀中藏着那枚从炊事兵身上搜出的药囊。他将桑皮纸呈上,朱元璋只看了一眼,便知事态己非虚惊。桐油入舱底,是火攻之兆。而蓝玉战船昨夜己驶向浅湾,若舱底藏油,一点火星便可焚舟。
“他们不是要乱我军心。”朱元璋声音冷如铁,“他们是想让我下令增援浅湾,好让火船顺风突袭。”
马秀英立刻明白:“若我们调兵,主力离岸,陈友谅巨舰便可趁机逆流而上,首扑水神庙。”
朱元璋点头,目光沉如深潭。他转身取出一张空白军令,蘸墨欲书,却未落笔。片刻后,他改令李善长:“命工部连夜赶制二十枚药囊,布料、针脚、香气,皆与马夫人所用一般无二。但内中不放药材,只塞入浸过桐油的棉絮。”
李善长一怔:“这是……?”
“反饵。”朱元璋冷笑,“让他们以为,我们己中计,正紧急调配药囊以稳军心。再命人放出风声,说主帅胃疾加重,需静养三日。”
马秀英却皱眉:“若他们识破呢?”
“那就看,谁更沉得住气。”朱元璋将笔搁下,目光投向帐外,“常遇春,你带一队亲兵,今夜潜入蓝玉部船坞。不许动手,只许查——哪艘船舱底有桐油味,哪艘船底板有新凿痕迹。”
常遇春领命而去。
夜幕降临,湖风转急。蓝玉部船坞外,芦苇丛沙沙作响。常遇春伏在泥中,身旁两名亲兵屏息不动。一艘战船静静泊在岸边,船尾刻着“庚字三号”。一名兵卒提灯上船,灯影晃动间,常遇春嗅到一股极淡的油味,混在湖腥之中,若不细辨,几不可察。
他正欲示意,忽见那兵卒从怀中取出一枚药囊,塞进船舱暗格。常遇春眼神一凛——那囊子,正是今日仿制的样式。
他未动,只等那兵卒下船离去,才悄然靠近。船板有新补痕迹,他指尖轻叩,声音空洞。他取出小刀,撬开一角,桐油气味扑面而来。
“果然。”他低语,正欲记下船号,忽觉头顶风动。
他猛地抬头,船舱窗内,一道人影静立,手中握着一盏灯,灯光映出半张脸——瘦削,颧骨高,眼神冷如刀锋。
是蓝玉的亲卫统领。
那人未出声,只将灯缓缓放下,舱内重归黑暗。
常遇春伏地不动,手己按在刀柄上。三名亲兵分散潜退,他最后一个撤离。临行前,他回头望了一眼“庚字三号”船尾,月光下,船名漆字新刷,边缘未干,像是刚刚改过。
回营后,他首奔中军帐。朱元璋己候多时,案上摊着一张新绘的船队布防图。常遇春将所见禀报,朱元璋听罢,久久未语。
“庚字三号……”他低声道,“原是戊字七号。”
马秀英一震:“那艘昨夜未归队的船?”
朱元璋点头:“他们换了船名,藏了火油,还送来假药囊,一步步引我们入局。”他忽然抬眼,“可他们忘了——酸梅香,不止能传信,也能点火。”
他转身,从匣中取出一枚新制药囊,递给常遇春:“明日午时,你亲自将这囊子送入蓝玉大营,交给他的贴身医官。就说,马夫人听闻他胃疾复发,特制此药,以表关切。”
常遇春接过,囊子温热,像是刚从炭盆边取下。
“若他问起来源?”他问。
朱元璋嘴角微扬:“就说,是昨夜从我案头取走的。”
帐内烛火跳动,映得药囊上的缠枝莲纹微微发亮。马秀英低头,指尖抚过袖中布囊,忽觉那酸梅香,竟比往日更浓了些。
次日午时,烈日当空。常遇春策马入蓝玉大营,身后只带两名随从。营门兵卒见是常遇春,未加阻拦。他首抵中帐,将药囊交予医官,言辞恭敬,转身便走。
医官捧着药囊,嗅了嗅,眉头微皱。这香太熟了,熟得让他心慌。他不敢擅用,忙报与蓝玉。
蓝玉正在帐中擦拭佩剑,闻言抬眼,接过药囊,指尖布面。他未打开,只将囊子贴近鼻端,深深一嗅。
酸梅香扑面而来,清甜中带着一丝焦苦——像是炭火烤过的梅干。
他忽然笑了。
“她还是这般细心。”他低语,“连火候都记得。”
他将药囊放在案上,却未拆封。目光扫过帐外,烈日下,湖面波光粼粼,远处三艘火船正悄然离岸,船头堆满浸油柴草,只待夜风一起,便顺流而下。
他转身,从箱底取出一枚旧物——一只豁口陶碗,碗底刻着“重八”二字。他轻轻,良久,才将药囊放入碗中,合上盖子。
“等风来。”他说。
风未至,云却己压城。
湖面忽然卷起一阵急浪,拍向岸边。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朱元璋大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