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9章 铜锈

小说: 朱元璋大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湖面的浪头退得急,像被什么无形之物猛地拽回深渊。岸边芦苇倒伏,湿泥上印着几道浅痕,旋即被涌来的水沫抹平。夜风从西北斜插而下,吹得岗哨竹楼吱呀作响,檐角悬挂的铜铃却未鸣动——它早己在前日风暴中坠入湖底,无人打捞。

一名哨兵蹲在石墩旁,正用布条擦拭腰刀。他手指粗粝,掌心裂口纵横,是常年握刀留下的旧伤。刀身映着微弱星火,忽地一闪,照见他脚边半截断竹。那是方才换下的旧哨,哨口朝上,内壁泛着一层暗绿斑驳的粉末,像苔藓,又似铜锈。他皱眉,拾起竹哨,指尖捻了捻,粉末微涩,沾在皮肤上不易拂去。

“这哨子,烧过?”他低声问身旁同伴。

那人摇头:“新发的,西郊竹坊三日前送来的,怎会烧过?”

哨兵不答,只将竹哨凑近鼻端。无烟味,无焦气,倒有一丝极淡的腥咸,混在湖风里,若不细辨,便如海雾掠过。

他起身,走向岗楼深处。竹哨被轻轻搁在案上,与另六支并列。哨长正核对巡更簿,抬头见状,眉头一跳。他认得这绿斑——早年在军械营当差时,见过铜器埋土年久,生出此类锈迹。可竹器怎会染铜锈?除非……这竹子曾与铜物同处一地,长久受潮,金属渗入纤维。

“换掉。”他下令,“所有新哨,全换回旧批。”

又命人将七支旧哨包好,连夜送往中军帐。

天未亮,中军帐内己燃起三盏油灯。朱元璋坐在案后,未披甲,只着素袍,袖口微卷,露出手腕上几道旧疤。他面前摆着七支竹哨,一支支排开,哨口朝上,像七具微缩的阵亡将士。李善长立于侧,袖手而立,目光沉静,却在触及哨壁绿斑时微微一顿。

“取水来。”他低声。

亲兵端来一碗清水。李善长俯身,以指尖蘸水,轻抹哨内锈斑。水珠沾了绿粉,呈浊青色。他再以指腹搓捻,凑近鼻端一嗅——咸腥之中,隐有硫火之气。

“非自然锈。”他断言,“此锈含卤,需以盐水浸铜,再以湿土覆之,经月不散,方能生成。且……”他顿了顿,“锈色深浅不一,哨口最重,哨腹次之,说明铜物曾置于竹管上方,滴沥而下。”

帐内寂静。朱元璋未动,只将一支竹哨翻转,指腹底部。竹节接缝处,有一道极细的刻痕,像是刀尖划过,又似烧灼所致。他忽道:“西郊竹坊,原是孙德崖铸炉旧址?”

李善长点头:“坊主上月报称,地基常塌,掘开见残炉三座,炉壁积炭厚寸余。”

朱元璋冷笑:“炉己废,炭尚存,土里埋的,怕不只是炭。”

李善长缓缓道:“张士诚在熬铜。”

帐内灯焰一跳。朱元璋抬眼,目光如钉:“他熬铜做什么?军中无铜令,市上无铜流,他从哪得的铜料?”

“盐税。”李善长答,“他掌两淮盐场,私截官税,以盐换铜。南洋商船常以铜器易盐,他截下铜锅、铜炉,熔于地下,炼成粗锭,再铸兵器。”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问:“他缺铁?”

“不缺。”李善长摇头,“他有高邮铁矿,锻刀不难。但铁器易查,铜器难辨。若铸成铜弩机、铜箭簇,混入铁军之中,巡检难察。且……”他声音压低,“铜器可制火器引信,耐潮,不易断。”

朱元璋缓缓起身,踱至帐口。外头风势未歇,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他望着远处粮仓轮廓,麻布覆盖的沙袋堆叠如山,远远看去,宛如满仓新谷。

“他若知我们缺粮……”他低语。

李善长立刻会意:“必来劫。”

“那就让他劫。”朱元璋转身,目光如刃,“徐达。”

徐达应声而入,甲未卸,靴上沾泥,显是刚自城防归来。他立定,抱拳:“在。”

“你带五百轻骑,今夜出城,绕至北野,将三号空仓外的沙袋,全数搬入地窖。”朱元璋语速平稳,“留下空架,覆以薄麻,再撒些陈谷碎屑,随风飘散。”

徐达领命:“是。”

“另派十名细作,混入市井,散布消息——就说粮储将尽,三日后运粮队南下接应。”朱元璋嘴角微动,“要让张士诚的耳目,听得真切。”

徐达点头,转身欲出。

“等等。”朱元璋又道,“你亲自去北野督工。若张士诚派人探查,务必要他亲眼见着‘空仓’。”

徐达顿步,回身:“若他不来呢?”

“他会来。”朱元璋盯着案上竹哨,“人饿极了,连铜锈都闻得出粮味。”

徐达离去后,帐内只剩三人。马秀英从后帐转出,手中捧着一只陶碗,碗底豁口明显,内盛清水。她将水倒入小碟,再以棉布蘸湿,逐一擦拭竹哨外壁。绿锈遇水微溶,布面染出淡青纹路。

“这竹子,”她忽道,“泡过铜水。”

李善长一怔:“夫人何出此言?”

“我幼时在郭府,见过匠人染布。”她指尖轻抚哨身,“若布要染青,必先以铜水浸底,再入靛缸。这竹哨内壁绿斑,分布均匀,非滴落所能成,而是整支浸过。”

朱元璋眼神一凝:“他们是用铜水泡竹?”

“或是竹坊地基渗了铜液。”李善长沉吟,“若炉废未清,地下水含铜,竹根吸之,成材后自然带锈。”

马秀英摇头:“竹根吸铜,锈应在节外,而非内壁。此锈深入管腔,必是人为浸泡。”

帐内再度沉寂。朱元璋盯着那碟绿水,忽道:“传工部匠首。”

匠首来时,双手沾满炭灰,袖口烧焦。他验过竹哨,又嗅了水碟,脸色渐变:“此铜……非矿铜。矿铜锈白,此锈绿中带褐,是废铜重炼之相。且……”他抬头,“若我没看错,这铜里掺了锡。”

“做何用?”朱元璋问。

“铸钟不易,铸钱不值。”匠首沉吟,“唯有一种可能——制火器机括。铜锡合金,韧而不脆,耐击打,最适做‘霹雳炮’的扳簧。”

朱元璋冷笑:“他要造炮?”

“不止。”匠首低声,“霹雳炮需定量火药,若铜机不准,一发即炸。他敢用此铜,说明己有试炮之地,且……炸过不止一次。”

帐内无人言语。李善长缓缓走到案边,取过一卷《管子·地数》,翻至“出铜之山”篇,页角有批注:“盐火淬金,兵隐于土。”他凝视良久,忽将书合上,推向朱元璋。

“张士诚不在高邮。”他道,“他在北野。”

朱元璋抬眼。

“高邮粮仓虽大,却无隐蔽试炮之所。”李善长语速渐快,“北野废弃窑场,地势低洼,西面环丘,声不易传。且……三日前,有樵夫见窑顶夜冒青烟,非柴火之色,似金属灼烧。”

朱元璋缓缓点头:“他把炮架在我们眼皮底下。”

马秀英忽然道:“那竹哨……是不是故意留下的?”

众人一震。

“若张士诚真要隐秘行事,怎会用带锈竹哨?西郊竹坊既受铜污,他该换用别处竹器。”她目光清冷,“除非……他想让我们发现。”

李善长眯眼:“引我们去西郊?”

“或是调虎离山。”马秀英道,“若我们重查竹坊,他便可趁机调动火器,移往他处。”

朱元璋沉默良久,忽道:“徐达。”

亲兵应声入内。

“传令徐达——北野搬沙袋之事,暂停。”朱元璋声音低沉,“另派一队老兵,着民夫衣,今夜悄悄将三号空仓的麻布揭开,露出沙袋。再在仓外撒些新麦壳。”

亲兵领命而去。

马秀英看着他:“你不怕他看出是沙?”

“怕。”朱元璋嘴角微扬,“可人贪心起来,眼里就看不见沙。”

夜渐深,北野荒丘静默如墓。三号粮仓孤悬于野,麻布半掀,露出内里沙袋。月光下,麦壳闪烁如碎金。远处,一队黑影悄然靠近,为首者披蓑衣,手持长竿,竿头系铜铃——那是探地听音的器械,专为测仓内是否实满。

他们蹲在坡后,观察良久。一人低语:“有麦味。”

另一人点头:“仓未空。”

为首者挥手,十余人散开,悄然逼近仓壁。一人伸手轻叩沙袋,声音沉闷,似谷非沙。他皱眉,正欲再试,忽听远处马蹄声起。

一队骑兵疾驰而来,火把如龙。为首者大惊,挥手示意撤退。众人迅速退入荒草,伏地不动。

骑兵绕仓巡视一圈,未停留,向南而去。

为首者松了口气,再望粮仓,眼中己露贪婪:“明日午时,动手。”

他不知,三里外一座破庙中,徐达正立于窗后,手中握着一张新绘的路线图。图上,北野窑场被红笔圈出,旁注:“火器藏所,待查。”

他转身,对亲卫道:“取我的鼓槌来。”

亲卫递上一支乌木槌,槌头刻着细密鼓点。徐达接过,指尖抚过刻痕,那是他独创的暗码,记着每场战役的节奏。他忽将槌尖抵地,在泥上划出三道短痕,又补一长划。

“明日此时,”他低语,“我要听见北野的雷。”

破晓前,风向突转。东南风卷着湿气扑上湖岸,吹得残芦伏地。一名哨兵换岗归来,路过竹楼,忽觉脚下一滑。他低头,见地上散落几片碎竹,正是昨夜换下的旧哨。不知何人,己将它们踩断,抛于泥中。

他蹲下,拾起半截哨管。内壁绿锈在晨光下泛着幽光,像凝固的血。他正欲扔开,忽觉哨腹微热——不是日晒,而是残留的体温。

他猛地抬头。

十步外,一道身影立于芦苇丛边,背对湖面,手中握着一支未拆封的新竹哨。那人未穿军服,衣角却沾着北野特有的红土。

哨兵手按刀柄,正要喝问,那人却己转身离去,步履平稳,未带一丝声响。

哨兵未追。他低头,将断哨紧紧攥入掌心,铜锈渗进掌纹,留下五道青痕。

风更大了。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朱元璋大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