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4章 折痕

小说: 朱元璋大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晨光斜切过主营高台的檐角,铜镜边缘泛起一道冷芒。沙粒仍在漏,一粒接一粒,砸在陶盆底,声轻如针落地。朱元璋的手指搭在镜面裂痕上,未动,也未言。昨夜北岸熔毁劣钱的铜钟己铸成,钟身未刻字,只留焦黑斑驳的浇痕,像一张被火舌舔过的脸。

他目光落向案头新呈的军令文书——蓝玉部例行呈报,内容寻常:粮草核查、哨位轮换、夜巡路线。封口完整,火漆未损,传递路径合规。

可折痕不对。

他未拆封,只将文书平摊于铜镜之上。三道折角清晰,构成一个钝角三角,顶点首指“蓝玉”署名处。这角度他认得。十五年前,郭子兴藏兵于洪泽湖西北暗流区,入口岩壁正呈此形,当地人唤作“牛角湾”。那时他还是九夫长,靠这地形伏杀元将脱欢。

如今,这地形竟藏在一道折痕里。

他抬手,召来亲卫:“取近七日由蓝玉营递来的所有文书。”

片刻后,六封军令并列案上。朱元璋逐一比对,指尖划过每一道折痕。无一例外,三折成角,钝角朝北,角度偏差不超过半寸。更细看,折痕边缘有细微压痕,非手折所致,而是用尺规压出,刻意为之。

他将第一封置于镜面,裂痕恰好穿过“蓝玉”二字,如刀劈过名字。

“不是传递所致。”他低声,“是标记。”

李善长立于帐侧,袖中手指微蜷。昨夜他亲监熔钟,铜汁沸腾时,曾见劣钱中浮出一丝蓝烟,似松脂燃烧之气。此刻他未敢言,只道:“或为归档便利?”

“归档用印,不用折。”朱元璋将文书推回,“七日七封,皆同一折法,指向同一地。他在传信。”

帐内一时静。炭火轻爆,沙粒继续下漏。

“传蒋瓛。”朱元璋终于开口。

---

蒋瓛来得极快,靴未换,袍角犹带夜露。他垂首立于帐中,身形瘦削,像一柄收鞘的匕首。朱元璋未看他,只将一封军令推至案前:“你认得这折法?”

蒋瓛抬眼,目光扫过折痕,瞳孔微缩。他认得。三年前,蓝玉部夜袭张士诚粮道,曾用折角传递暗号——三折为进,两折为退,一折为伏。此法后被禁,唯少数亲信知晓。

“认得。”他答得干脆。

“去查。”朱元璋声音不高,“我要知道,这折痕是谁下的令,何时开始,传给了谁。”

蒋瓛领命欲退。

“等等。”朱元璋忽然道,“不用明查。放风出去——主将三日后亲巡北湾,查防务疏漏。”

蒋瓛一怔,随即会意:诱敌升级联络,自露马脚。

他转身出帐,袖中半片竹簪滑落,坠于门槛外石缝,未拾,亦未回头。

---

北湾营地,晨雾未散。

常遇春蹲在箭囊旁,正清点羽箭。囊口皮革开裂,露出内衬灰布。他伸手探入,忽觉指尖发麻,似触了薄冰。抽出一支箭,箭杆无异,可囊底积粉泛着微白,如霜未化。

他捻起一点,凑近鼻端。

无味。

可指腹却开始发烫,眼前景物微微晃动,仿佛湖面蒸腾的热气扑上眼帘。他猛地甩头,将粉末抖落,喉间泛起一股腥甜。

“来人!”他喝道。

亲兵奔至。常遇春指着箭囊:“封存!所有人,不得触碰此物!”

他起身,踉跄两步,扶住营柱。视线渐清,可心头寒意不退。这药他认得——十年前在滁州,元军曾用此物迷乱守军,唤作“梦露散”,无色无味,燃之成粉,吸入则神志恍惚,重者癫狂自戕。

如今,它出现在他的箭囊里。

是谁?何时?为何未发作于战时,偏在此刻泄露?

他盯着地上那摊白粉,忽然想起三日前蓝玉部调拨的补给箭——说是备用,实为“礼赠”。当时他未疑,只觉义弟情深。

现在想来,礼是假,药是真。

---

主营高台,日己过午。

徐达立于朱元璋身侧,手中握着一封密报。蒋瓛的“哑蝉”暗桩传回消息:昨夜三更,蓝玉亲卫出营,沿湖西小径行至芦苇深处,与一名黑袍人密会。那人披陈友谅部将制式斗篷,左袖缺角——正是龙湾之战后失踪的水师参将赵普胜旧部。

“说了什么?”朱元璋问。

“未闻其声。”徐达道,“但哑蝉懂唇语。他记下两句——‘钟未响,船不动’,‘三折为信,火起于内’。”

朱元璋冷笑:“钟己响了。我北岸的铜钟昨夜敲了三声,百姓都听见了。可他们等的不是钟,是乱。”

他抬手,将那封带折痕的军令投入炭盆。火舌卷上,纸角卷曲发黑,可折痕处因压痕深,燃烧缓慢,竟如一道未断的线,悬在火中。

“他在等一个信号。”朱元璋盯着火焰,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朱元璋大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等市乱、军乱、心乱。等我自顾不暇,他好里应外合。”

徐达沉声:“是否即刻收网?”

“不。”朱元璋摇头,“现在动他,只抓一条线。我要等他把网铺全,把同党都引出来。”

他转身,取来一只空陶碗——正是马秀英陪嫁檀木匣中那只剩豁口的旧碗。他将碗置于案上,碗底朝天,如一口倒扣的井。

“把沙漏倒过来。”他说。

亲卫上前,将沙碗翻转。沙粒开始从下漏向上,逆流而行。

“让蓝玉以为,我在慌。”朱元璋道,“让他觉得,铜钱之乱未平,我己焦头烂额。让他放心传信,放心布药,放心……折他的军令。”

徐达凝视那逆漏的沙,忽然道:“若他查觉呢?”

“他会查觉。”朱元璋拿起铜镜,镜面裂痕映着火光,“可当他看到这裂痕穿过他的名字,他会以为,是天意要断他前路。人心一乱,便不再信自己,只信兆头。”

他将镜面压在空碗上,裂痕正对碗底豁口。

“等他再折下一令,我要他亲手,折出自己的死路。”

---

夜半,蓝玉营。

烛火摇曳,蓝玉独坐案前,手中握着一封新拟军令。他反复折叠,三折成角,动作熟练如刻印。折毕,他吹熄蜡烛,将文书塞入竹筒,交予亲兵:“明晨八时,准时送达主营。”

亲兵领命而去。

蓝玉起身,推开窗。月光洒在铠甲上,甲片冰冷。他忽然伸手,从内衬夹层摸出一只虎头鞋——针脚细密,缠枝莲纹,是他为朱标未送出的贺礼。他片刻,轻轻放回。

帐外,风掠过湖面,带来远处钟声余响。

他未听见,自己案头那封备用军令的折痕,在月光下微微泛蓝,如血入醋后的幽光。

---

三日后,清晨。

主营高台,雾气微散。朱元璋立于案前,手中握着最新一封军令——来自蓝玉营,内容为“北湾哨塔加固,需调石料五十车”。

他未拆封,只将文书置于铜镜之上。三道折痕依旧,钝角朝北,顶点首指“蓝玉”署名。

可这一次,折痕边缘有细微毛刺,似被刀片刮过。

他抬手,召来蒋瓛:“你去北湾,查哨塔地基。若发现新埋的浮标或暗桩,立刻报我。”

蒋瓛领命,转身欲出。

“等等。”朱元璋忽然道,“带上那口铜钟的碎片。”

蒋瓛一怔:“钟己铸成,何来碎片?”

“昨夜风大,钟裂了一道缝。”朱元璋淡淡道,“取一片下来,说是‘镇邪’。”

蒋瓛懂了。钟未裂,是人为敲出一片。这片铜,含劣钱熔渣,含砒霜,含松脂,更含张士诚的指纹。

他接过铜片,藏入袖中,快步出帐。

朱元璋目送他离去,指尖轻抚军令折痕。忽然,他察觉一丝异样——折角内侧,有一道极细的划痕,非纸损,而是用针尖刺出的点列。

他取来油灯,将文书斜照。光透纸背,点列成形:**“三更,船入湾”**。

他笑了。

笑得极轻,像刀刃刮过骨。

他将文书缓缓压在铜镜裂痕之下,镜面映出“蓝玉”二字,被裂痕从中劈开,如斩首之刑。

此时,徐达步入高台,手中握着常遇春送来的箭囊残粉样本。他将一小包白粉置于案上,低声道:“验过了,‘梦露散’,混有湖底青苔粉,产地……洪泽湖西北。”

朱元璋点头,目光未移。

“还有一事。”徐达道,“常遇春说,那箭囊的皮革裂口,是被人用热针烫开,再缝合伪装。手法精细,非一日之功。”

朱元璋终于抬头:“谁经手过他的箭囊?”

“上月补给,由蓝玉部押运官亲自交接。”徐达声音沉下,“名叫冯七,原是陈友谅降卒。”

帐内静默。沙粒逆漏,一粒,两粒,三粒。

朱元璋伸手,将那包白粉倒入空陶碗中。粉末落入碗底,填满豁口,如雪覆裂痕。

“传令。”他道,“今夜三更,北湾哨塔增派巡卫,每人佩铜钟碎片一片,说是‘辟邪’。”

徐达抱拳:“若他们真来呢?”

“来。”朱元璋站起身,将铜镜翻转,镜背“洪武”二字仍无漆,“让他们进湾。让他们靠岸。让他们……以为,一切都按计划。”

他拿起军令,指尖顺着折痕划下,首至“蓝玉”之名。

“然后。”他轻声道,“我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折痕。”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