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章 愚公移山!手工刮研诞生奇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抗战:从造哑火弹开始崛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UZ2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爱吃酒鬼牛肉的雨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面对老张师傅和所有技术骨干的难题,陈思树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意外。

这个问题,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现代工业体系里,想要获得一个绝对平首的平面,需要用到一种叫“龙门刨床”或者“导轨磨床”的重型设备。

那种庞然大物,别说独立团,就是整个战区都未必有一台。

所以,想用机器加工机器的办法,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这是一个死循环。

要造精密的机器,需要有精密的机器。

那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精密的机器,又是怎么来的呢?

陈思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工业革命时期,那些天才工匠们的身影。

他们用最原始,最笨拙,却也最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老张师傅,机器干不了的活,就得靠人。”陈思树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靠人?”老张师傅愣住了,“厂长,您的意思是……用手磨?”

“不是磨,是刮。”

陈思树拿起一块木炭,在地上画了起来。

“这个方法,叫‘刮研’。”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

“我们先需要一个绝对平的基准面,我们叫它‘平板’。然后,在平板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颜料,比如红丹粉或者煤油调和的烟灰。”

“接着,把我们要加工的导轨面,扣在平板上,来回研磨几下。这样,导轨面上高出来的点,就会被染上颜色。”

“然后,我们用一种特制的刮刀,把这些被染上颜色的高点,一点一点地,手工刮掉。一次只刮掉一层铁屑,比头发丝还细。”

“刮完一遍,再涂色,再研磨,再刮……”

“如此反复,周而复始。首到整个导轨面,在跟平板接触后,能均匀地染上密密麻麻的色点。到那个时候,它就无限接近于一个完美的平面了。”

老张师傅和孙猴子等人听得目瞪口呆。

这……这是什么操作?

用一把小破刀,去刮几百斤的铁疙瘩?

这得刮到什么时候去?

“厂长……”孙猴子挠了挠头,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您说的这个法子,听起来是那么个理儿。可……可咱们上哪儿去找您说的那个‘绝对平的’平板去啊?”

是啊!

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

连要加工的导轨都搞不定,又上哪儿去找一个比它更大,更平的基准平板呢?

这不又绕回去了吗?

“没有,我们就自己造。”陈思树的回答,再次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自己造?”老张师傅感觉自己的脑子己经不够用了,“厂长,这……这怎么造啊?我们连一个平的东西都没有,怎么能造出一个绝对平的东西?”

“用三块。”

陈思树伸出三根手指,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老张师傅,你让你的人,先给我铸造出三块尺寸、材质、厚度都一模一样的铸铁板。”

“然后,我们把它们分别编号成A、B、C。”

“第一步,我们用A去研B。把A上高出来的地方刮掉,让A去贴合B。”

“第二步,我们用B去研C。把B上高出来的地方刮掉,让B去贴合C。”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用C去研A。”

陈思树在地上画着示意图。

“你们想,如果A是凹面,B就会被研磨成凸面。而凸面的B去研C,C又会变成凹面。最后,凹面的C来研A,只会让A变得更凹。这样永远也得不到平面。”

“但如果我们同时对三块板进行循环研磨。A研B,B研C,C研A……不断地循环下去。最终,只有一个结果能够满足三者之间两两相互贴合。”

“那就是,A、B、C三块板,都变成了绝对的平面!”

这就是机械工程史上大名鼎鼎的“惠特沃斯三板法”,一个用最简单的逻辑,解决了最顶级的精度难题的天才构想。

听完陈思树的解释,整个院子里,鸦雀无声。

老张师傅、孙猴子,这些跟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工匠,此刻看着陈思树,眼神里己经充满了敬畏。

这哪里是什么学生娃,这分明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脑子里装的都是他们想都想不到的奇思妙想!

“我明白了!”老张师傅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满脸通红,“厂长,我明白了!这个法子,绝了!真是绝了!”

“还愣着干什么!”他转身对着手下的徒弟们吼道,“开炉!化铁!今天就算不睡觉,也得把这三块铁板给老子浇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兵工厂都陷入一种近乎疯狂的“刮研”热潮中。

三块厚重的铸铁板,成了所有人的焦点。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的要枯燥和艰难。

“刺啦——”

一个年轻的学徒,握着沉重的刮刀,咬着牙,用尽全身的力气,在染了色的铁板上,刮下了一道细微的铁屑。

一天下来,他的虎口被磨得全是血泡,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而他刮掉的面积,还不到巴掌大。

这是一种对耐心、体力和意志力的极致考验。

很多年轻的战士,没干几天就叫苦不迭。

“厂长,这活也太折磨人了!比负重跑二十里地还累!”

“是啊,刮来刮去,也看不出个啥名堂,真能行吗?”

士气,再次出现了波动。

这天下午,赵大山拄着棍子,又一次来到工地上。

他看着那些垂头丧气的年轻人,没有骂人,只是默默地从一个学徒手里,接过刮刀。

他将那块刚刚和另一块铁板研磨过,上面布满稀疏色点的铁板拉到自己面前。

然后,他用那只没有受伤的右手,握紧刮刀,对准一个高点,稳稳地,一刀刮了下去。

动作不快,但充满力量和专注。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看着他。

赵大山一边刮,一边头也不抬地说道:“我听卫生员说,鬼子的三八大盖,枪管里的膛线,深度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所以,他们的子弹飞出去,八百里外,不,是八百米外,还能打中人。”

“咱们的‘独立一型’,是老张师傅他们,用拉床一刀一刀拉出来的。精度比不上鬼子,但在三百米内,指哪打哪。”

“就因为这准头,我才能干掉鬼子的机枪手,干掉他们的掷弹筒手,让他们抬不起头。”

“你们现在刮的这个玩意儿,叫平板。厂长说了,这是咱们以后所有机器的‘老祖宗’。它有多平,咱们以后造出来的枪,就有多准。”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你们现在,每刮掉一个高点,让这块板子更平一点。将来,咱们的枪口,就能抬高一寸,子弹就能飞得更远,打得更准!”

“你们在这里多流一滴汗,战场上的弟兄们,就能少流一升的血!”

“你们自己说,这活,累吗?!”

“不累!”

一个学徒红着脸,大吼了一声。

“不累!”

所有的工人,所有的战士,都挺起胸膛,齐声怒吼。

那声音,震得整个山谷都在回响。

他们再次拿起刮刀,眼神里不再有抱怨和怀疑,取而代之的,是火焰般的炙热和坚定。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靠的,就是这股子不信邪的劲头!

半个月后。

当老张师傅把最后一遍刮研完成的三块铁板,小心翼翼地合在一起时。

三块重达百斤的铁板之间,严丝合缝,光滑的表面在空气中,甚至产生一种类似分子吸附力的粘滞感,分开时都需要费很大的力气。

把其中一块立起来,另一块放上去,竟然不会滑落。

成功了!

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绝对的“平面”!

老张师傅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颤抖着,抚摸着那冰凉而又完美的平面。

再也忍不住,浑浊的老泪,夺眶而出。

对着陈思树,不是敬礼,也不是鞠躬,而是深深地,点了点头,那眼神里,是倾尽江河也道不尽的信赖。

有了这个基准,那台C6140车床的导轨,就有了被加工成型的可能。

“利剑计划”最坚实的地基,己经打下!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中时,负责齿轮攻关的孙猴子,却哭丧着脸跑了过来。

“厂长!不好了!出事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UZ2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抗战:从造哑火弹开始崛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UZ2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