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太学。
这座帝国最高的学府,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然而今日,太学深处那座新落成的、融合了汉地楼阁与天竺佛寺风格的“译经院”内,气氛却有些不同寻常。悠扬沉静的梵呗钟声,与清越激越的汉地编钟之音,竟奇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宏大而和谐的共鸣。
译经院内,香烟袅袅。巨大的藏经阁内,书架林立,卷帙浩繁。不仅有儒家十三经的注疏、诸子百家的典籍、格物院的《算经新注》、《物理初阶》、《新本草纲目》,更有大量用贝叶、桦树皮书写的梵文、巴利文佛经原典,以及初步翻译成汉文的经卷稿本。
数百名身着儒生袍或僧侣袈裟的学者济济一堂。一方是以大儒郑玄(年事己高,由其高徒代表)、管宁等为首的儒家经学博士;另一方,则是以天竺高僧竺法兰、安息僧人安世高、以及汉地高僧严佛调(史上第一位汉人出家僧侣)为首的佛学译经团队。双方围绕着刚刚由安世高初译、严佛调润色的《西十二章经》汉文译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荒谬!”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生拍案而起,指着经文中“沙门剃发,不拜君王父母”等句,气得胡子首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忠君孝亲,乃人伦大本!此等教义,与我华夏礼教相悖甚远!岂可容其流布,惑乱民心?”
“阿弥陀佛!”竺法兰高宣佛号,面容慈悲,“此经所言,乃出离世间烦恼,追求究竟解脱之道。剃发,表断烦恼丝;不拜俗礼,乃因心向佛陀,视众生平等。非是不敬,而是超越世俗名相之敬。且佛门亦有《仁王护国经》、《父母恩重难报经》,倡扬仁孝,护国佑民,与贵国‘仁政’、‘孝道’实有相通之处!”
“相通?”另一位经学博士冷笑,“尔等所言‘众生平等’,置君臣父子尊卑于何地?‘西大皆空’,岂非否定忠孝仁义之实?此等虚无缥缈之论,于国于家何益?不若我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务实!”
严佛调上前一步,合十行礼,他精通儒释,言辞恳切:“诸位博士息怒。佛法东传,非为取代圣贤之道,实为补益。儒家重人伦日用,如大地厚德载物;佛法究心性本源,如明灯照破无明。譬如格物院探究万物之理,是‘格物’;佛法探究心念之源,亦是‘格物’之一端!丞相倡‘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此‘知’,既知物理,亦可参悟心性。佛门‘因果’、‘慈悲’之说,导人向善,岂非亦有益于世道人心?且看,”
他指向译经院外:“格物院以‘格物’之理,造出利民之器;医部以‘格物’之法,活人无数。译经院以‘格物’之精神,探究天竺智慧,择其善者而译之,去其糟粕(如过度苦行、绝对出世),融其精华(如慈悲、平等、智慧),以汉家文字、礼仪为体,以天竺哲理为用,创‘新汉佛学’,岂非亦是‘致知’、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开局穿越诸葛亮打造华夏帝国》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致用’?此‘梵钟’响于‘汉地’,钟声交融,方能传之久远,普度众生,亦能护持我大汉国祚永昌!”
严佛调的话,巧妙地将佛学引入诸葛亮倡导的“格物致知”、“经世致用”体系,将其定位为一种可被帝国吸收、利用的“域外智慧资源”,而非颠覆性的异端。这给在场的儒家博士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尤其是提到格物院、医部的成就,以及丞相的治国理念,让激烈的争论稍稍缓和。
就在此时,译经院大门被推开。诸葛亮在姜维、费祎等重臣的陪同下,缓步而入。他并未穿朝服,依旧是那身青色鹤氅,手持羽扇,但无形的威仪让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丞相!”众人纷纷行礼。
诸葛亮目光平和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案几上那卷墨迹未干的《西十二章经》汉译稿上。他缓步上前,拿起经卷,仔细阅读了片刻。
“安息大师、天竺大师、佛调法师,译经辛劳,功德无量。”诸葛亮首先对译经团队颔首致意,随即看向儒家博士,“诸公维护圣教,拳拳之心,亦可嘉许。”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圣人之道,如海纳百川。昔孔子问礼于老聃,未闻排斥。孝武皇帝凿空西域,引入葡萄、苜蓿、胡乐,未闻有损华夏。今格物院之新学,亦多有借鉴异域所长。佛学自天竺来,其理精深,其义玄奥。然入我汉地,当如百川归海,以我为主,取其精华,去其不合时宜。”
他拿起经卷,指着其中一句:“譬如这‘众生平等’,非是要坏我君臣父子之纲常,而是教化世人,无论贵贱,皆需以仁心相待,此正合我儒家‘仁者爱人’之旨。又譬如其‘慈悲’、‘戒杀’,导人向善,亦有益于地方治安,减少械斗仇杀。此等精义,译成汉文,以我汉家文理阐释之,使其为我所用,化入‘新汉’文明之洪流,有何不可?”
他放下经卷,羽扇轻摇,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定鼎之力:“传令:于译经院内,设‘佛经勘定局’。由儒家博士、佛门高僧、格物院通晓逻辑之学者共同组成。凡译出之佛经,需经此局勘定。凡合乎仁恕之道、有助教化、启迪智慧者,准予刊行,入太学‘诸子百家’藏书阁,供学子参研。凡宣扬极端出世、不事生产、违背人伦、或涉巫蛊邪术者,一律剔除,不得流布!刊印之经卷,需加‘汉译正本’印,并附勘定局注解,阐明其义理与我汉家文明相通之处!”
“谨遵丞相钧令!”众人心悦诚服,齐声应诺。一场可能演变为文化冲突的争论,在诸葛亮高屋建瓴的“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方针下,被巧妙地引导向融合与吸收的轨道。悠扬的梵钟再次响起,与太学的编钟清音交织回荡,象征着一种崭新的、以汉文明为主体、海纳百川的“新汉”文化,正在帝国的心脏孕育、成长。这钟声,也将随着帝国的扩张,传向更遥远的地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V3Y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