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雪崩信标
极昼的阳光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熔炉,将整片冰盖烤得发烫。赵敏眯起眼睛,透过防辐射面罩观察冰层表面——那些纵横交错的裂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融水在冰隙间汇聚成蜿蜒的河流,在阳光下折射出诡异的虹光。她明白,这就是“融水透镜”效应——液态水在冰层内部形成透镜状的流动层,一旦压力失衡,整片冰盖将被撬动起来,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雪崩。
“我们必须抢在冰层滑动前炸出缓冲槽!”她对着通讯器嘶吼,声音被呼啸的极地狂风撕成碎片。身后,改装自轨道炮残件的爆破装置正发出刺耳的预热嗡鸣。这个装置是三天前用报废的电磁发射器拼凑而成,赵敏将最后一枚高爆弹芯填入炮管时,手指因过度紧张而微微颤抖。她曾是轨道防御部队的工程师,但如今,那些精密的军用设备只剩下锈蚀的金属骨架,而她必须依靠首觉与残件搏命。
冰盖边缘的冰崖陡峭如刀锋,米沙正沿着裂缝攀爬。他的登山靴在冰面上打滑,冰爪每一次嵌入冰层的声响都像死神的倒计时。废墟中的发现让他肾上腺素飙升:一只未启动的无人机母巢静静躺在0号罐残骸的阴影里,型号标识“Snow-Wing 9”在锈迹中若隐若现。他记得在旧时代的资料库中见过这个型号——能够一次性释放48架微型侦察机,搭载量子纠缠通信模块,是极地勘探的终极利器。但此刻,母巢的外壳布满裂痕,能源核心的指示灯如同濒死病人的心跳,微弱闪烁。
“找到了!”他喘息着将母巢拖回营地,冰屑从防护服缝隙钻入皮肤,刺痛如针扎。李明早己等候在临时指挥部,他解开缠绕在机械臂上的电缆,将母巢接口与苏烬留下的“末日方案终端”强行并联。那个终端是苏烬用生命守护的装置,内部存储着全球气候崩溃的数学模型与逃生预案,但至今无人能完全破解其核心算法。
“航线设定,南纬37度至45度区间,寻找低纬度安全走廊。”李明的声音平静如冰,但赵敏注意到他调试参数时,机械义眼中的红光频率明显加快。这个走廊理论是他根据终端数据推导出的,但从未经过验证——在极地冰盖全面崩塌的末日场景中,低纬度区域或许存在短暂稳定的热力学平衡带,但也可能是另一处死亡陷阱。
爆破装置倒计时归零的瞬间,赵敏按下发射键。高爆弹芯裹挟着电磁脉冲呼啸而出,在冰崖边缘炸出一道长30米的凹槽。冰层滑动的轰鸣声如万兽嘶吼,但那道凹槽恰似一道刹车沟,硬生生将即将脱轨的冰流截停。冰屑如暴雨倾泻,赵敏被冲击波掀倒在地,面罩内却涌起久违的狂喜——他们赌赢了。
无人机母巢的启动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米沙用熔接枪修补能源核心的裂缝,李明则破解了加密协议中的三重生物识别锁(苏烬的DNA、瞳孔与脑波数据)。当母巢的启动指示灯转为稳定的蓝光时,48架微型侦察机如蜂群般涌出舱口,在极昼光晕中划出银色的轨迹。
首架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陷入沉默:1100公里外的冰架上,一条黑色裂缝横贯天际,宽度超过500米,深度不可测。裂缝边缘的冰壁整齐如镜面切割,仿佛有人用巨刃将地球皮肤剖开。李明放大影像细节,发现裂缝底部有暗红色的光点闪烁——那是地热涌泉,或是更恐怖的,地壳裂变的先兆。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裂隙。”赵敏的指尖划过全息投影上的裂缝轮廓,“有人……或某种力量,在故意切割冰架。”
米沙咽了下喉咙,想起0号罐残骸中那些被人为破坏的能源管道。所有线索开始拼凑成一张狰狞的图——极地冰盖的崩塌,或许不是自然灾难,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雪崩信标”,旨在释放深埋地下的某种存在。
“低纬度走廊可能不是逃生通道,而是陷阱的入口。”李明突然关闭了终端的投影,机械义眼转向赵敏与米沙,“但我们现在别无选择。启动蜂群,全速南下。”
无人机蜂群在极昼空中划出刺眼的航迹,而营地里的三人却陷入诡异的寂静。赵敏调整爆破装置,准备应对下一轮冰层滑动;米沙检查每一架无人机的传感器状态,手指因过度紧绷而痉挛;李明则蜷缩在终端旁,义眼红光频率暴增至危险值——他在试图破解苏烬留下的最后一道加密指令,那道被标记为“绝望时刻启用”的指令。
冰盖深处传来新的震颤,裂缝中的红光愈发炽烈,仿佛地底有什么庞然大物正苏醒,舔舐着即将破壳而出的自由。
(http://www.220book.com/book/V58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