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渐浓,梧桐镇沈家小院里的那株石榴树果然不负所望,果实由青转红,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像一个个小巧的红灯笼,喜庆又可爱。就如同这个新组建的小家庭一般,日子过得红火而充实。
时宁己渐渐习惯了沈家媳妇的身份。每日清晨,她不再需要母亲催促,便会准时起身。起初几日,她总想抢在仆妇前头准备早饭,却被沈母笑着拦下:“咱们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没让新媳妇一进门就围着灶台转的道理。这些杂事让她们去做,你有空陪我说说话,或是琢磨你的糖方子,便是最好。”
话虽如此,时宁却并非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她依旧会细心打点沈岁安的饮食起居,会根据季节变换,为他准备不同的润喉糖水或提神茶饮;也会在沈母下厨时,在一旁打下手,学着烹制几样沈家口味的家常小菜,更是将宋记糖铺的几样招牌点心做得青出于蓝,时常引得沈父沈母赞不绝口。
那间小小的糖房,成了她的一方天地。她的嫁妆箱笼里那些宝贝模具、原料罐子都被搬了进来,井然有序地摆放好。沈岁安说话算话,不仅为她备齐了所需的家伙事,甚至还托人从府城买回了些稀罕的外域香料的种子,供她试验。
她开始小心翼翼地重启她的“事业”。并非为了牟利,更多的是出于喜爱和一份不愿荒废手艺的心。起初只是做些自家吃用,或是送给左邻右舍尝鲜。她做的糖,用料实在,甜而不腻,又常有些巧思新意,很快便在梧桐镇的小圈子里传开了名声。时常有相熟的妇人带着孩子上门,笑问“沈家娘子今日可又做了新鲜糖块?”时宁总是笑着分享,从不吝啬。
这一日,她正尝试将新晒干的桂花融入麦芽糖中,试图做出一种更清透留香的桂花糖。糖浆在铜锅里咕嘟冒泡,香气弥漫了小半个院子。沈婉像只小蝴蝶似的循着香味飞进来,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看着:“嫂嫂,好香啊!这次是什么糖?”
“是桂花糖,”时宁笑着,用筷子蘸了一点稍稍冷却的糖浆,递到她嘴边,“小心烫,尝尝味道如何?”
沈婉小心地吹了吹,然后吮入口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好甜!好香!比上次的还好吃!”
“小馋猫,”时宁宠溺地刮了下她的鼻子,“等放凉切好了,第一个给你吃。”
姑嫂二人正说笑着,沈岁安从书房出来了。他似是刚写完一篇文章,眉宇间带着些许疲惫,却被这满院的甜香驱散了不少。他走到糖房门口,倚门看着里面忙碌的两人,目光温柔。
“哥哥!”沈婉像找到了靠山,立刻跑过去,“嫂嫂做了好吃的桂花糖,可香了!”
沈岁安走进来,很自然地接过时宁手中的筷子,帮她搅拌了一下锅里的糖浆以防粘底,动作竟也十分熟练:“看来我出来的正是时候,有口福了。”
时宁有些惊讶:“你怎会这个?”
沈岁安笑道:“往日看你做得多,看也看会了七八分。只是这火候掌握,还需娘子亲自来。”他说着,目光落在她因忙碌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和额角的细汗上,伸手用袖角替她轻轻擦拭,“辛苦你了。”
这自然而亲昵的动作,让时宁脸颊一热,心里却甜丝丝的。沈婉在一旁捂嘴偷笑,被沈岁安轻轻敲了下额头:“笑什么?功课做完了?”
小丫头吐吐舌头,一溜烟跑了。
糖浆熬到火候,时宁熟练地将之倒入抹了油的青石模具中,等待冷却定型。沈岁安就在一旁陪着,偶尔帮她递个东西,间或说些学堂里的趣事,或是讨论一下方才文章中的疑难。小小的糖房里,充满了糖的甜香和低声细语的温馨。
冷却糖块的功夫,前院传来了敲门声。仆妇去应了门,片刻后领进来一位西十余岁、衣着体面的妇人。那妇人一见沈岁安和时宁,便笑着福了一礼:“沈相公,沈娘子安好。冒昧打扰了。”
沈岁安认出这是镇上林员外家的管家娘子,忙回礼:“张妈妈客气了,不知有何贵干?”
张妈妈笑道:“是我家夫人派我来的。夫人听闻府上娘子做得一手好糖点,尤其是一样‘如意糕’,香甜软糯,又不腻口,我家老爷和小姐都极是喜欢。后日我家小姐及笄,欲设小宴,想请娘子辛苦一遭,帮忙制备些茶点,不知娘子可否得空?”说着,递上了一份颇为丰厚的定金。
时宁有些意外,下意识地看向沈岁安。沈岁安却只是微笑着看她,眼神里是鼓励和支持,仿佛在说:“你自己决定。”
时宁定了定神,略一思忖。锦绣良缘:岁岁安宁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锦绣良缘:岁岁安宁最新章节随便看!林家是镇上有名的体面人家,这及笄宴请的定然都是有些头脸的宾客,若能做好,于她的名声自是好事。且时间也来得及。她便落落大方地应道:“承蒙林夫人抬爱,既是小姐大喜,我自当尽力。只是不知夫人对茶点可有具体要求?需多少份量?”
张妈妈见她应答得体,心中更是满意,忙将具体要求细细说了。双方商定妥当,张妈妈这才欢天喜地地去了。
送走客人,时宁握着那包定金,心情有些激动,又有些忐忑。这是她嫁入沈家后,第一次以“沈娘子”的身份,接到外间的“订单”。
“做得来吗?”沈岁安温声问,“若觉得吃力,推了也无妨的。”
“做得来!”时宁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只是量不小,需得仔细筹划一下材料和人手。”
“需要什么,告诉我,我去办。人手若不够,我去同母亲说,让刘妈她们都来帮你。”沈岁安毫不犹豫地支持道。
得了丈夫的支持,时宁立刻行动起来。她先是清点了手头的材料,列出需采买的清单交给沈岁安,然后又去寻了婆母沈母,将此事告知。
沈母听后,非但没有觉得儿媳“抛头露面”有何不妥,反而十分高兴:“这是好事啊!说明咱们宁儿的手艺得到了认可!放心去做,家里的事不必操心,让刘妈、李婶都去给你打下手!需要什么,只管开口!”
有了全家人的支持,时宁信心大增。她根据林家的要求和宾客数量,精心设计了茶点搭配:主打自然是改良后的“如意糕”,另配了清爽的“荷花酥”、寓意及笄的“簪花糖”以及消食解腻的“山楂丸”。每一样她都反复推敲配方和造型,务求尽善尽美。
接下来的两日,沈家小院仿佛变成了一个点心工坊。时宁是总指挥,调度着人手,把控着每一道工序的关键。沈母时不时过来看看,送些茶水;沈婉更是兴奋地跟前跟后,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杂事;沈岁安下学回来,也会钻进“糖房”,有时是帮她书写标签,有时是默默地帮她搬运重物,或是在她疲惫时递上一杯温水。
最让时宁感动的是,沈父竟也开了尊口,对着那批即将送出的点心评价了一句:“造型雅致,寓意吉祥,用料亦足,颇好。”
全家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便是,到了交货那日,所有茶点不仅按时完成,而且品相、味道都远超预期。林家管家娘子来取货时,看得啧啧称赞,当场又追加了一份谢银。
当夜,时宁将所得的酬劳(除去成本)分成三份,一份交给婆母补贴家用,一份留给小姑沈婉做零花,一份自己收着作为“糖房”的后续资金。
沈母拿着那份银钱,感慨道:“好孩子,你自己辛苦赚的,留着便是。”
时宁却坚持:“既是一家人,自然有福同享。何况若无母亲和大家支持,我也做不成这事。”她看向身旁的沈岁安,眼中满是感激与幸福,“再说,夫君说得对,这是我的喜好,能以此贴补家用,我心里欢喜。”
沈岁安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骄傲与爱意。他喜欢的,正是她这份不卑不亢、善良又能干的品格。
这件小事,仿佛一个微妙的转折点。时宁并未因嫁入书香门第而刻意收敛自己的光芒,反而在丈夫和公婆的支持下,更自然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色彩。她不再是单纯依附于夫家的媳妇,而是这个家庭中积极、有价值的一员。她的“糖”,不仅甜在嘴里,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为这个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喜悦甚至小小的收益。
夜色渐深,小院重归宁静。沈岁安在灯下夜读,时宁则在一旁整理着糖房的账目。烛火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上,依偎在一起,和谐而安稳。
“过几日,我需得去府城一趟,”沈岁安忽然开口,“学里几位同窗相约,一同去拜见一位致仕返乡的老翰林,请教些科场经验。约莫要去五六日。”
时宁闻言,抬起头:“几时动身?我帮你收拾行李。”
“三日后。”他放下笔,看向她,眼中带着一丝不舍,“只是……要留你一人在家……”
“这有什么,”时宁莞尔,“家中还有爹娘和婉婉呢。你安心去求学便是,正事要紧。我会照顾好家里,等你回来。”
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沈岁安知道,她己完全适应了这里,并将这里真正视为了她的家。他心中柔软,轻声道:“好。”
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他们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着,成长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V6Q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