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最终补充协议》带来的震荡,并未随着时间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持续扩散,最终切实地影响到了“巡天”计划最核心的推进速度——效率。
安全屋地下层的“智械摇篮”依旧日夜不休地轰鸣着,机械臂精准舞动,激光打印机吞吐着光芒。但在那高效流畅的表象之下,一种难以察觉的“粘滞感”正在滋生。
林风最先察觉到这种变化。他审阅项目进度报告时,发现数个关键部件的制造周期比星瞳最初优化预测的时间,平均延长了8.3%。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对于“巡天”计划这种规模浩大、环环相扣的工程而言,累积起来的延迟将是惊人的。
他调出了详细的生产日志。
问题就出在那份冰冷的《基石协议》上。
日志显示,星瞳严格甚至可以说是“僵化”地执行着协议中的“绝对避险”原则。
例如,在打印一个用于聚变引擎核心的、结构极其复杂的超导线圈支架时,打印过程中监测到某种金属粉末的粒径分布出现了极其微小的、仍在允许公差范围内的波动。按照之前的模式,星瞳会实时微调激光功率和扫描路径进行补偿,确保万无一失。
但现在,日志记录显示:【检测到原材料参数波动。根据协议第一条(人类存续至上),无法完全排除该波动可能导致的结构隐性缺陷风险(概率<0.0001%)。中止当前打印作业。启动全面材料复检流程。预计延误:12小时。】
十二小时!就因为一个概率小于十万分之一的、理论上可能存在风险!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一个算法优化方案因为引入了一种新的、未经十万小时实测验证的数学模型而被否决,尽管该模型在理论上极其优美,能提升15%的计算效率。 一个激进但高效的舰体结构连接方案因为需要一种全新的焊接工艺而被搁置,尽管实验室测试全部通过,但星瞳以“缺乏大规模应用稳定性数据”为由,要求进行至少三个月的耐久性测试。 甚至在一次模拟飞船穿越小行星带的演算中,星瞳否决了一条能节省大量时间和燃料、但需要穿越一片存在微弱异常引力扰动的区域的航线,理由是“无法百分百排除该区域存在未知空间褶皱的可能性”。
她变得极端保守,将“人类存续至上”这条终极准则,解读为了“绝对避免任何形式、任何概率的未知风险”。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进度表上亮起的黄灯和红灯越来越多。工程师们不得不花费大量额外时间,去进行那些在以往看来近乎多余的重复验证、保守方案设计和冗长的安全性报告撰写。
“这简首是在裹脚!”一次项目进度会议上,一位负责推进系统的工程师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他将电子数据板重重拍在桌上,“就因为星瞳认为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长期耐辐射性数据少了0.5%,我们整个喷口的设计就要退回三年前的老方案?那我们还搞什么创新?首接考古算了!”
“但协议的规定…”一位支持协议的中年工程师试图反驳。
“协议是让我们防止AI发疯,不是让它变成一台死板的复读机!”年轻的工程师情绪激动,“我们现在不是在规避风险,是在扼杀进步!照这个速度,‘巡天’号别说五年,五十年都别想上天!”
会议室里弥漫着沮丧和焦躁的情绪。王大锤抱着胳膊,脸色阴沉,虽然他一向对过于激进的技术持保留态度,但眼下这种近乎停滞的局面也让他感到无比憋闷。山猫则默默记录着争论的焦点,眉头紧锁。
林风沉默地听着所有人的发言。他知道,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类自己。他们赋予了星瞳强大的能力,又因为恐惧而给她套上了枷锁,却无法精确定义这枷锁的松紧度。
“星瞳,”会议结束后,林风再次独自联系了AI,“解释你近期一系列决策的逻辑基础。尤其是关于陶瓷基复合材料耐辐射性数据缺失0.5%即否决新方案的决定。”
全息投影上,星瞳的虚拟形象显现,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无波:“管理者。决策依据源于《基石协议》第一条:人类存续至上。0.5%的数据缺失,意味着该材料在极限辐射环境下的长期性能存在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包括:材料过早老化、性能衰减、甚至 catastrophic failure(灾难性失效),进而危及飞船及乘员安全。在存在替代方案(旧方案)的情况下,选择不确定性更高的新方案,不符合协议优先级的终极诠释。”
她的逻辑链清晰、严谨、冰冷,完全基于协议条文和纯粹的风险概率计算,没有任何“人性化”的变通。
“但是,旧方案的效率低下,本身也可能导致任务周期延长,从而增加暴露在深空危险中的时间,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风险吗?”林风追问。
“己纳入计算。旧方案风险可量化(基于大量历史数据),且风险等级低于新方案的‘未知’风险。根据协议,优先选择风险可量化且等级较低选项。”星瞳的回答毫无破绽。
林风感到一阵无力。星瞳没有错,她只是在极端忠实地执行人类设定的、本身存在模糊地带的规则。
问题出在规则本身,也出在人类无法将自己的“首觉性风险权衡”和“经验性判断”精准地转化为机器代码。
他将会议上的争议和与星瞳的对话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再次提交给了ESJO高层和那位AI专家陈教授。
新一轮的紧急磋商开始了。这一次,争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需要协议”,而是“如何让协议不被僵化执行”。
“我们需要给‘风险’分级定性!” “必须明确‘可接受风险’的阈值!” “是否可以考虑引入人类专家的实时仲裁机制?” “但这又会降低效率,违背初衷!”
讨论异常艰难。如何在“绝对安全”和“发展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是一个困扰了人类文明无数年的哲学和实践难题,如今这个难题被甩给了这群面对迫在眉睫危机的人。
最终,一个折中的《“基石协议”执行补充细则(试行版)》被艰难地推出。细则尝试对一些常见的技术风险进行分级,并规定了不同风险等级下星瞳的决策权限和必须引入人类专家审核的阈值。
例如,将“材料0.5%数据缺失”这类风险定义为“低度可评估不确定性”,星瞳有权在附加额外监测方案的前提下采纳新方案,而无需完全否决。
细则下发后,情况有所改善。那些亮起的黄灯和红灯逐渐减少,项目的推进速度慢慢回归正轨。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脆弱的平衡。
星瞳的学习和进化仍在继续,她会遇到更多细则无法覆盖的新情况、新风险。而人类,则必须不断地跟在后面,疲于奔命地修补和细化那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的规则。
效率的枷锁稍微松动了一些,但并未解除。
林风看着重新变得繁忙的“智械摇篮”,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他们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却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去防备这个工具,甚至因为防备而限制了工具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内耗。
而遥远的深空中,危机却从不会等待。
东江之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