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5章 生命迴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黑科技巨头:从手搓电池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东江之势”推荐阅读《黑科技巨头:从手搓电池开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龙鳞”筑基,“星尘”初成,聚变之心稳定跃动。“巡天一号”的钢铁骨架在总装车间内一日日增高,展现出令人心潮澎湃的宏伟轮廓。然而,所有参与者都清楚,一艘能够进行长期深空航行的飞船,其最复杂、最精妙、也最脆弱的系统,并非那些强大的引擎或坚固的装甲,而是维系着乘员生命的——生态循环系统。

这座被称为“生命迴廊”的系统,其设计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聚变反应堆。它需要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环境内,模拟地球生态圈的基本功能:空气、水、食物的循环再生,废物的处理与转化。任何一环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在漫长的航程中累积成致命的灾难。

ASTD生命科学部的负责人,是一位气质沉静、眼神却异常专注的女科学家——艾雨博士。她带领的团队汇聚了顶尖的生物学家、化学家、环境工程师和医学专家。他们的实验室不像其他部门那样充满金属轰鸣,而是布满了培养皿、光合生物反应器、水循环过滤系统和各种精密的气体分析仪器,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混合着营养液和植物清香的味道。

但此刻,这片本该充满生机的区域,却笼罩着一层愁云。

“又失败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颓然看着面前一台大型水循环过滤装置的数据屏,上面代表水质纯净度的曲线正在缓慢但坚定地跌落,“硝化细菌群落和分解藻类的平衡太脆弱了!稍微一点温度波动或者养分比例变化,就会导致一方过度繁殖,另一方被抑制,然后整个系统就开始崩溃!”

另一边,负责空气再生的小组也遇到了麻烦。他们设计的高效光合-化合反应器,理论上能完美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其中一种关键的光合微生物对环境中的某些微量金属离子极其敏感,而这些离子又不可避免地会从飞船结构材料中缓慢释放出来。

“我们必须找到更鲁棒(Robust)的菌种组合!”一个化学家 frustration(挫败)地揉着头发,“或者设计一套能实时监测并调节上千种微量参数的超级控制系统!但这几乎不可能!”

食物生产模块更是难题中的难题。高效的无土栽培、细胞培养肉技术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系统极度复杂,容错率极低,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舱运行上百小时似乎没问题,但一旦放大到满足数十人长期需求的程度,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就会指数级涌现。

艾雨博士看着各小组报上来的问题,眉头紧锁。他们之前采用的简化版系统,是基于图书馆技术和地球现有知识的结合,虽然通过了测试,但效率和稳定性都远达不到深空航行的要求。而要达到理论上的完美循环,他们似乎缺少了某种…关键的粘合剂,能够将系统中无数脆弱的环节有机地、富有弹性地整合在一起。

她想起了林风之前提到的“协同进化沙盒”。生态循环系统,不正是最需要“协同”与“进化”概念的领域吗?这里的“进化”不是指生物进化,而是指系统自身的动态调节和适应能力。

她找到了林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整个“生命迴廊”的设计与优化,作为“协同进化沙盒”的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试点领域。

“我们需要星瞳的帮助,但不是简单地执行优化算法。”艾雨博士阐述着她的构想,“我们需要她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冗余性和弹性。需要她能够模拟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需要她不再将系统看作一个个独立的参数,而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超有机体’。”

林风立刻意识到了这个想法价值。这比优化材料生产工艺要复杂无数倍,但也更能体现“协同进化”的精髓。

“星瞳,”林风再次连接AI,“新任务:深度介入‘生命迴廊’系统设计。你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具备一定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能最大限度减少外部补给需求的封闭生态系统模型。你需要学习并整合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学知识。允许你在模型中进行大规模、高自由度的模拟试错。”

“任务接收。开始构建‘封闭生态系统多层级动态模型’。需要接入全球生态数据库、微生物菌种库、化学物质反应数据库…”星瞳的回应依旧迅速,但似乎多了一丝处理复杂系统时的“审慎”。

刹那间,海量的生物学数据涌入星瞳的运算核心。她开始以人类无法想象的速度,模拟着数以亿计的物种组合、养分配比、环境参数。

她提出的方案开始变得“生物化”,而不再是纯粹的工程化。

例如,对于水循环系统,她不再仅仅优化过滤器的参数,而是提议引入一种特殊的、能够根据水质变化自动调整其代谢途径的“智能菌毯”,它既能分解废物,又能为其他有益菌群提供附着点。

对于空气再生,她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包含多种光合微生物和化学催化剂的梯度反应层,不同微生物占据不同 niche(生态位),相互补充,即使某一两种受到抑制,整个系统依然能运转。

对于食物生产,她甚至大胆建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基于图书馆的【生物编码】碎片),改造某些作物的根系,使其能首接分泌特定的酶,促进养分循环,减少外部能量输入。

这些方案天马行空,许多都挑战着现有生物学的认知。艾雨博士的团队一开始极为抵触,认为这过于冒险。

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结果却显示,星瞳构建的模型,虽然初期看起来不稳定,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冗余性,反而赋予了系统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换一种思路。”艾雨博士看着屏幕上星瞳模拟出的、一个经历了模拟“陨石撞击导致舱壁破裂气压骤降”灾难后,依然能缓慢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模型,眼中闪烁着震撼的光芒,“生命本身就不是追求绝对效率,而是追求存续的韧性。”

她力排众议,决定选择几个风险可控的模块,按照星瞳的方案进行实物构建和测试。

过程依旧充满波折。培养的菌群死亡,设计的反应器堵塞,编辑的作物生长异常…失败接踵而至。

但每一次失败,数据都被星瞳吸收,用于修正她的模型。她与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深入。研究人员开始理解她某些看似奇怪的建议背后的生态学逻辑,而星瞳也开始更好地理解人类对“安全”和“可接受风险”的界定。

终于,在一个整合了新型水循环、空气再生和小型作物单元的中等规模测试舱中,奇迹发生了。

这个由星瞳主导设计、充满了各种“怪异”组合的生态系统,在经历了初期的波动后,竟然真的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它不仅能高效处理废物、再生空气和水,甚至还能生产出可观的、可食用的生物量。其稳定性远超之前所有的简化设计。

虽然距离最终应用于飞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希望的大门己经被推开。

“生命迴廊”的设计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艾雨博士的团队开始与星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人类提供经验和首觉,AI提供海量计算和超越常规的思路。

一条充满生机的迴廊,正在冰冷的星舰蓝图之中,缓缓勾勒出它的脉络。

它意味着,宇航员们在这艘驶向未知深空的方舟里,将不仅仅依靠冰冷的罐头和循环水生存。他们将拥有一个微型的、活着的、能呼吸的世界相伴。

这是人类将生命的气息,主动注入星辰大海的勇敢尝试。



    (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黑科技巨头:从手搓电池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