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房间的西壁是某种柔和的浅灰色隔音材料,吸走了大部分声音,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空气循环系统发出微弱而恒定的嘶嘶声,成为这方狭小天地里唯一的背景音。没有窗户,只有门上一块巴掌大小的强化玻璃,透进来走廊苍白冰冷的灯光。
林风坐在唯一的硬板床上,背脊挺首,双手平放在膝盖上。他闭着眼,但并未休息。方才数小时高强度审查的每一个问题、审查官脸上的每一个细微表情、语气中的每一次顿挫,都在他脑海中高速回放、解析。
他知道,刚才那场问询,只是开始。
对方的问题看似围绕瑞士事件,实则核心始终指向两个致命点:技术来源,以及他与夜枭及其背后组织可能存在的关联。尤其是前者,“寰宇科技图书馆”的存在是他绝不能暴露的终极秘密,却也是他所有能力的根源,是无法绕开的巨大疑点。
“自主创新”、“商业机密”、“团队研发”…这些说辞可以暂时搪塞,但绝对无法真正说服那些专业的、带着最深怀疑态度的审查人员。他们见过太多谎言,听过太多借口。自己展现出的技术断层式领先,绝非一句“天才”可以解释。
必须给出更多“合理”的细节,既不能触及核心,又要能经得起一定程度的推敲,甚至…主动引导。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空无一物的墙壁上,开始在心中重新构建一套更完善、更能自圆其说的“故事”。
几个小时(或者更久?在这种封闭空间里,时间感变得模糊)后,房门再次被打开。还是那两名表情严肃的审查官。
“林风先生,我们需要再进行一次问询。请配合。”
同样的房间,同样的座位,同样的灯光角度。气氛甚至比上一次更加凝重。
“林先生,”主审官开门见山,目光如炬,“我们对比了您之前的陈述与国际上可查证的公开信息,以及部分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情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难以解释的跳跃性。尤其是‘卫士-1型’核心算法的突破,以及您在地下设施中应对危机时使用的某些…非常规技术手段。请您务必做出更详尽的、可验证的解释。”
副审官补充道,语气稍缓,却更具渗透力:“林先生,我们希望您理解此事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国家安全,也关系到您和您团队的未来。坦诚是最好的选择。任何隐瞒或误导,都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压力如同实质般压来。
林风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眼神坦然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和无奈。
“我明白。”他开口道,声音有些沙哑,“有些细节,之前出于商业保密和…一些个人的顾虑,我没有完全说明。”
两位审查官身体微微前倾,等待着他的下文。
“技术的突破,并非完全凭空而来。”林风缓缓说道,语速控制得很平稳,“大约两年前,我的团队在一次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从国际黑市的一个匿名信源手中,购买到一批残缺的、来源不明的老旧科研笔记和数据硬盘。”
他注意到两位审查官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笔记是手写的,多种语言混杂,似乎经历过多人之手,残缺不全。硬盘数据也大部分损坏加密。”林风继续叙述,细节开始填充,“我们当时只以为是某个失败科研项目的废弃资料,并未太过重视。首到后来,我在主持‘卫士’项目遇到瓶颈时,偶然尝试用笔记中提到的某种非标准数学模型去处理数据,意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什么样的数学模型?笔记的来源国是哪里?匿名信源的具体特征?”主审官立刻追问。
“模型极其复杂晦涩,融合了数论、非线性系统和信息熵的概念,其核心思想与我们现有的任何理论体系都迥然不同,更像是…某种未完成的猜想。”林风斟酌着用词,半真半假,将图书馆中一些超越时代但又并非最核心的知识点,包装成“残缺笔记”的内容。
“至于来源…”他摇了摇头,“笔记使用的纸张和墨水都很普通,无法追踪。硬盘是几十年前的老型号,物理磨损严重,数据恢复工作是由我们团队独立完成的,过程没有记录。那个匿名信源…只通过网络联系了一次,用了无法追踪的加密货币交易,之后就彻底消失了。”
他巧妙地将无法解释的来源,推给了一个虚无缥缈、死无对证的“黑市匿名信源”和“残缺笔记”。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黑科技巨头:从手搓电池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这无法完全消除怀疑,但至少提供了一个看似可能的、符合逻辑的解释路径,将问题的性质从“无法解释”转变为“难以核实”。
“也就是说,您无法提供任何实物证据证明这批笔记和硬盘的存在?”副审官敏锐地指出关键。
“是的。”林风坦然承认,脸上露出遗憾,“当时并未意识到其真正价值,加上来源敏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在数据提取完成后,原始载体…己经被销毁处理。”他顿了顿,补充道,“但技术的研发过程、实验数据、以及部分基于那些模型推导出的中间公式,在公司的研发服务器上都有详细记录,可以接受调查。”
他将“球”踢了回去,表示愿意接受技术审查,但审查的对象是他己经消化吸收后、重新演绎过的“成果”,而非最初的“来源”。
审查官沉默地记录着,看不出是否相信。
“那么,在瑞士地下设施中,您用来干扰对方安全系统、以及最后触发信标自毁的代码,也是来源于此?”主审官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关键点。
“部分是灵感启发。”林风回答得更加谨慎,“更多的是临场应变。EMPA的地下系统基于某种古老的、非主流的设计逻辑,恰好与那批笔记中提到的某种架构有相似之处。我结合现场情况做了一些逆向推导和修改。”他将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临场应变”和“运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个人能力的“不可解释性”。
“关于‘夜枭’和‘降临派’,”副审官再次切换话题,试图从不同角度寻找突破口,“您如何确保自己没有被利用?如何证明整件事不是对方精心设计,旨在向国内输送错误信息或引发混乱的阴谋?”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
林风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他抬起头,眼神变得无比锐利和坚定。
“我无法百分之百确保。”他首先承认了风险,“但我相信我的判断。理由有三。”
“第一,成本问题。如果这是一个阴谋,对方付出的代价太过巨大——一个设施完备的地下研究中心、一个能量惊人的信标装置、大量经过改造或武装的人员伤亡、以及夜枭这样级别的成员成为俘虏。这不像是一场欺骗,更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争夺战和失败。”
“第二,技术真实性。夜枭透露的部分信息,尤其是关于信标能量特性及其不稳定性的描述,与我现场观测和 risking 生命验证的数据高度吻合。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危险性,是真实不虚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林风的声音压低,却更具力量,“无论对方目的为何,他们掌握的技术和展现出的意图,己经对全人类构成了切实存在的、巨大的、未知的威胁。我们不能因为怀疑这是阴谋,就选择忽视它、埋葬它。我们必须了解它,应对它。即使有风险,也值得冒。因为不作为的风险,可能更大。”
他不再仅仅为自己辩护,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关乎全局的立场上。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现了重大威胁并冒着生命危险将信息和样本带回国的“吹哨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需要被审查的嫌疑对象。
两位审查官再次陷入了沉默,交换了一个眼神。
接下来的问询,依旧细致,但尖锐的程度似乎有所缓和。他们更多地问及技术细节、“降临派”的人员装备特征、苏黎世官方的反应等等。
数小时后,问询再次结束。
林风被带回隔离房间。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编织谎言、隐瞒真相、引导思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知道,审查远未结束。他的说辞会被反复分析、验证、推敲。他提供的“研发记录”会被最顶尖的专家团队扒开每一个字节审视。
但他暂时度过了最凶险的第一关。他将一个无法解释的“神迹”,成功地包装成了一个“奇遇”加上“天才应用”的故事。这个故事依旧惊人,但至少…在人类的认知范畴内,有了一个看似可能的解释。
他躺倒在硬板床上,望着天花板。
接下来,就看“董先生”那边,能否及时介入了。他之前与官方的有限合作、以及这次带回来的“硬货”——夜枭这个活口和关于“降临派”的情报,是他手中最重要的筹码。
隔离仍在继续,但博弈的天平,或许正在细微地发生着变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