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区内那场令人窒息的坦白与沉默之后,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又似乎一切都己不同。林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小时,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出来时,他的表情己经恢复了往常的冷静,甚至更加深沉,那种刻意保持的平静之下,仿佛有暗流在汹涌。他对苏雨晴的态度变得客气而疏离,所有的交流都严格限定在工作和任务层面,绝不多说一句废话。
苏雨晴默默地承受着这种变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用近乎苛刻的精准和高效来处理每一份数据、协调每一项资源,试图用行动来弥补裂痕。王大锤则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只能在林风和苏雨晴之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把一肚子闷气都发泄在健身房的沙袋上。
然而,这种微妙甚至略显压抑的内部气氛,并没有阻碍外部力量的强势注入。
董先生代表官方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合作协议》签署后不到二十西小时,“翠鸟”安全屋仿佛被按下了一个无形的加速键,整个ASTD项目组的运转节奏骤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档位。
【人才与设备的涌入】: 首先到来的是人员。一批经过最严格政审和背景调查的顶尖专家,从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军工企业和重点高校被紧急抽调而来。他们中有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材料学泰斗,有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的理论物理学家,有沉默寡言、手指灵活得像是在跳舞的精密机械工程师,还有专攻量子计算、信息编码等前沿领域的青年才俊。
他们没有过多的寒暄,甚至彼此之间都很少交谈,只是带着简单的行李和装满资料的加密终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沉默而迅速地入驻了安全屋地下新开辟出的庞大研发区。紧随其后的是海量的设备和物资。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分子级材料合成仪、大型真空环境模拟舱、每秒运算能力达到百亿亿次的专用超算阵列模块…这些平日里任何一个实验室得到一件都如获至宝的尖端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安装、调试。整个地下区域仿佛变成了一个高速建设的未来工厂,各种设备的低鸣和调试提示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充满力量感的背景噪音。
【信息与数据的开放】: 更让林风感到震动的是信息资源的开放。通过一个专用的、物理隔离的加密网络接口,ASTD项目组获得了访问部分国家级科技数据库和军工技术资料库的有限权限。虽然最高密级的核心内容依然无法触及,但那些沉淀了数十年、涵盖无数基础学科和工程领域的海量数据、实验报告、甚至是失败案例的总结,对于研发来说是无价的宝藏。许多林风之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推导、验证的基础理论和工艺难题,或许就能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线索或现成的解决方案。
【高效的协作模式】: 董先生亲自挂帅的“联合督导委员会”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建立了一套极其高效且安全的协作流程:林风作为ASTD总负责人,拥有最终的技术决策权。他负责提出宏观的技术方向、核心构想和关键难题。下面的专家团队则分成若干小组,负责将这些构想分解为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理论验证、实验试制和数据分析。苏雨晴领导的信息支援小组,则负责所有数据的整合、处理、安全传输以及对外情报(主要是“降临派”相关)的筛选分析。
委员会则每周召开一次闭门会议,听取进展,评估风险,协调资源,并负责将ASTD的部分非核心产出,快速应用到其他急需技术升级的领域(如军方的一些平台),实现初步的转化和反馈。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效率,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林风所期望的“军民融合”雏形。
林枫团队的蜕变:
在这种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下,林枫(注:此处应为林风,原文笔误为林枫)团队原本有些单打独斗的研发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 林风自己得以从许多繁琐的具体事务和基础推导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专注于最顶层的架构设计和那些最关键、最需要“灵感”(或者说图书馆知识)的技术节点上。他更像是这个庞大研发机器的“大脑”和“总设计师”。
· 王大锤被赋予了新的职责。鉴于其出色的战斗素养和值得信任的背景,他负责起了研发区核心区域及关键专家的人身安保工作,与官方派来的安全人员协同(偶尔也有些小摩擦),这让他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暴躁的脾气都似乎收敛了不少。
· 山猫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她不仅负责内部数据安全,更利用官方提供的资源和她自身的黑客技术,开始更加系统地追踪和挖掘“降临派”在全球互联网和暗网中活动的蛛丝马迹,试图构建对方的活动网络图。
· 苏雨晴则成为了整个项目信息流的“中枢神经”。她需要将林风有时略显跳跃的思路转化为可执行的研究指令,将专家团队的海量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后提炼出关键信息反馈给林风,还要将外部情报与研发进度进行关联分析。她将自己变成了一个高效无情的处理机器,几乎不眠不休,似乎想用这种极致的工作状态来麻醉自己。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之前困扰团队许久的一些材料合成工艺难题,在几位材料学大佬和先进设备的加持下,很快找到了优化方案,进入了试生产阶段。关于“卫士”系统小型化和能量利用效率提升的理论模型,在超算上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模拟迭代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基于林风提供的些许灵感(来自图书馆【基础航天】知识),关于新型推进剂和耐极端环境材料的研究也悄然启动,为那个遥远的“巡天计划”做着最初的技术储备。
研发,真正进入了快车道。
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一样,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碰撞着思想,攻克着难题。安全屋地下,灯火通明,昼夜不息,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金属、臭氧、咖啡因和高度专注精神的奇特氛围。
然而,在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之下,林风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始终紧绷着。
官方资源的注入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大地加速了研发,但也让他和他的技术暴露在更多顶尖专家的目光之下。每一次技术讨论,每一次方案评审,都可能是一次潜在的考验。他必须更加小心地把握那个度:既要展现出足够引领项目的卓越能力,又要确保不越过那条“人类天才”与“非人异常”之间的模糊界限。
同时,他看着那些废寝忘食、为国家使命贡献智慧的专家们,心中偶尔也会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们在为着一个可能超越想象的目标而努力,却并不知道他们依赖的“总设计师”,心中藏着一個怎样惊世骇俗的秘密。
快车道上风景疾驰而过,但终点通向何方,却依旧迷雾重重。而副驾驶座上,还坐着一位目的未明、关系微妙的“监工”。
加速,是为了跑得更快,也是为了…更快地接近那个必须面对的终极答案。
东江之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