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D项目组的研发快车道并非一帆风顺。在取得了初期几个关键节点的突破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重点项目——基于“卫士”系统能量偏转原理衍生的“光学迷彩”技术,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项目的初衷极具战略价值:开发一种能够实现大规模、动态、高效隐身的材料或系统,不仅能应用于单兵装备,更能覆盖载具甚至固定设施,在应对“降临派”乃至未来可能的地外威胁时,提供巨大的战术优势。
林风提供了核心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思路,其灵感来源于图书馆中一种涉及电磁波和可见光精密操控的先进理念。理论模型在超算上模拟运行近乎完美,预测能够通过激发材料表面特定纳米结构的等离子体共振,实现对特定波段光线的引导和抵消,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然而,理论的美好一到实际材料合成阶段,就变得举步维艰。
负责材料攻坚的是国内纳米材料领域的权威——一位姓钱的老院士带领的团队。钱老院士作风严谨,甚至有些古板,但对科研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此刻,他正对着最新的实验数据报告,眉头紧锁,几乎要拧成一个疙瘩。
“又失败了。”钱老将报告递给匆匆赶来的林风,语气沉重,“第一百二十七次合成实验。纯度、晶格结构、表面能态…几乎所有关键参数都无法同时达到理论要求。要么是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太弱,根本无法产生足够的光学干涉;要么就是材料本身极度不稳定,在空气中几分钟就氧化失效,甚至发生自分解!”
林风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那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总是存在各种缺陷的纳米结构图像。问题比他预想的还要棘手。图书馆的知识给了他目标和方向,甚至指出了大概的路径,但在具体的材料合成工艺上——例如,如何在地球现有的工业基础上,精确控制数万亿个纳米单元的生长、排列和能态——却存在着巨大的空白。这就像给了你一张星际飞船的蓝图,却没说清楚怎么冶炼所需的特种合金。
“问题出在最后的‘场诱导自组装’环节。”钱老指着一段复杂的数据曲线,“我们模拟了各种外部场强和频率组合,都无法让纳米颗粒按照设计的拓扑结构进行长程有序排列。热力学扰动、量子效应、甚至…甚至是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表面效应,都在干扰这个过程。”老院士的脸上露出了困惑和一丝挫败,这种超出他毕生所学范畴的难题,让他感到无比棘手。
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其他材料专家们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提出了各种假设和尝试方案:调整前驱体配方?改变反应温度和压力?引入某种催化剂?或者尝试全新的合成路径?
但每一个方案背后,都意味着巨大的计算量、漫长的实验周期和极高的失败风险。而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王大锤抱着胳膊站在实验室门口,听着里面那些他完全听不懂的术语争论,忍不住对旁边的山猫嘀咕:“这帮老先生们吵吵好几天了,不就是做个隐身材料吗?咋比造原子弹还费劲?”
山猫的目光却一首落在林风身上。她看到林风沉默地听着专家们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在实验台面上轻轻敲击,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在透过那些失败的数据,凝视着某个常人无法看到的维度。她知道,林风一定又在调动他那深不可测的“灵感”了。
苏雨晴也通过网络接入了实验室的实时数据。她看着屏幕上那一次次失败的参数记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操作,试图从海量的材料学数据库和以往类似的失败案例中寻找可能的规律或启发,但收获甚微。这个难题,似乎站在了当前地球材料科学的边界之外。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依旧没有得出一个明确可行的新方案。专家们的情绪从最初的积极探讨,逐渐变得有些沮丧和焦虑。光学迷彩是ASTD的第一个重大应用型项目,如果迟迟无法突破,不仅会影响后续计划,更会打击整个团队的士气。
钱老院士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看向林风:“林总师,理论是你提出的,这个‘场诱导自组装’的精确控制…你有没有更具体的思路?哪怕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启发也好。”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林风身上。
林风抬起眼,目光扫过实验室里那一张张带着期盼和焦虑的脸庞。他知道,不能再等了。他必须给出一个答案,一个能打破僵局的方向。
他闭上眼睛,仿佛在脑海中快速检索着什么。几秒钟后,他重新睁开眼,走到中央的控制台前,调出了那屡次失败的反应流程三维模拟图。
“各位老师的分析都很到位,问题确实出在最终组装环节。”林风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之前的思路,一首在试图用‘强力’去约束和引导纳米颗粒,就像试图用巨大的机械手去摆放一堆跳动的芝麻,费力不讨好。”
他操作控制器,将模拟图放大到纳米级别,指着那些因能量场扰动而不断随机碰撞的粒子:“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不是‘强迫’,而是‘诱导’和‘协同’。”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将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概念,用当前科学界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否可以考虑,不再依赖单一的外部强场,而是引入一种…‘信息模板’?”
“信息模板?”钱老院士疑惑地重复道。
“是的。”林风点头,手指在控制屏上画出一个复杂的、非周期性的能量场波形图,“一种编码了目标纳米结构所有拓扑和能态信息的弱场序列。它不是试图用蛮力去固定粒子,而是像一段‘音乐’或者一种‘密码’,与纳米粒子自身的量子振动特性产生共振和匹配,引导它们‘自发地’、‘主动地’按照预设的‘乐谱’进行排列组合。”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科幻色彩。它涉及到了量子信息、非线性动力学、以及极其精密的能量场编码技术,远远超出了当前常规的材料学范畴。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专家们面面相觑,一时难以消化这个概念。
钱老院士沉吟良久,才缓缓开口:“‘信息模板’…共振引导…这…这需要对材料在量子层面的振动模态有极其精确的把握,还需要设计出与之完美匹配的场编码…这其中的计算量和复杂性…”
“计算不是问题,我们有超算。”林风打断他,语气坚决,“关键是思路的转变。我们可以先选择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模型材料进行验证。苏工,”他看向摄像头方向,“麻烦你立刻协调超算资源,成立一个专项小组,基于我们己有的材料数据库和量子振动模型,开始逆向推导和设计这种‘信息模板’的编码规则。钱老,请您带领团队,立刻准备新的实验,调整反应腔体,我们需要集成一套高精度的、能够发射复杂编码场序列的装置…”
他快速地下达着一连串指令,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仿佛那个困扰了团队数周的难题,在他脑海中己经有了清晰的破解路径。
专家们虽然依旧觉得这个想法匪夷所思,但林风过往的成功和此刻展现出的强大自信,让他们选择相信。而且,这确实是目前唯一一个听起来有突破可能的新方向。
“好吧,就按林总师说的办!”钱老院士一拍大腿,重新焕发出斗志,“我们这群老家伙,就再陪你疯一次!”
实验室重新忙碌起来,一种新的、带着不确定却充满希望的气氛弥漫开来。
林风看着重新投入工作的团队,微微松了口气,但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每一次这样的“灵感迸发”,都是对他心力的巨大消耗。他必须在图书馆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那片可能存在的、适合当前技术水平的“岛屿”,并将其翻译成能被理解和执行的语言。
光学迷彩的困境暂时找到了一个突围的方向,但他知道,这只是无数难关中的第一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而他依赖的那个“图书馆”,其本身的谜团,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于顶。
黑科技巨头:从手搓电池开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黑科技巨头:从手搓电池开始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