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稻香村的晒场上,金黄的稻穗堆成小山,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可苏然和林晓心里清楚,眼前的丰收里藏着不少待解的难题——外地仿品冲击市场、游客不文明行为伤了青山、年轻人对老手艺又犯了嘀咕。这天一早,两人在祠堂前敲起了那面用了几十年的铜锣,召集大伙来商量对策。
守好家底,让仿品没活路
祠堂里挤满了人,小李把一沓订单摔在桌上,红着眼圈说:“那些外地厂子做的秸秆教具,用的是烂木头渣子,刷层漆就敢卖,比咱的便宜一半,好几所学校都退单了!”
老张蹲在地上抽着旱烟,闷声说:“不光是教具,咱的金银花饰品也被仿了,他们用塑料珠子冒充,游客分不清,咱的真货反倒没人买。”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骂仿品缺德,有人愁往后的日子。苏然忽然拍了拍桌子:“愁有啥用?咱的东西好在哪,他们仿得去吗?”他指着墙角堆着的秸秆教具,“咱用的是当年新收的麦秸秆,泡过桐油防蛀,村里老人手把手教的编织花样,哪一样是随便能仿的?”
林晓接着说:“咱得让外人知道这区别。明天起,每个秸秆教具上都刻上编艺人的名字,金银花饰品坠子后面錾上‘稻香村’三个字。再让孩子们在研学课上演示怎么做的,拍些照片贴在包装上,谁还敢说咱的是假货?”
这话提醒了赵姐,她猛地站起来:“我有个主意!咱把那些仿品摆出来,跟咱的真货放一起让游客看,用火烧秸秆教具,咱的烧完是草木灰,他们的冒黑烟;金银花饰品往水里泡,咱的越泡越亮,塑料的一泡就发白。”
大伙越说越精神,最后商定由老张带着几个年轻人去周边市县的集市“打假”,现场演示真假区别;小李联系之前合作的学校,免费送一批带签名的新教具,让老师给学生讲背后的手艺故事。没过半个月,退单的学校又把订单送了回来,有个校长还特意写信说:“孩子们知道每样教具都有编艺人的心血,用的时候格外爱惜。”
护好青山,让游客成家人
解决了仿品的事,苏然又带着大伙去后山查看。刚走到半山腰,就见几棵老松树上被刻了“某某到此一游”,山涧边堆着几个塑料瓶,林晓心疼得首掉眼泪:“咱守着这山吃饭,咋能让人家这么糟践?”
王大爷拄着拐杖说:“得让游客知道,这山是咱的家,也是他们的歇脚地。”他提议在进山的路口设个茶摊,让村民给游客递碗凉茶,顺便讲讲山里的故事——哪棵树是百年前的老祖宗栽的,哪条涧里的水能首接喝。
说干就干,李婶带着几个妇女每天天不亮就烧好金银花茶,用粗瓷碗盛着,见人就笑着递过去:“喝口茶歇会儿,这山可贵着呢,树上的皮就跟咱脸上的肉似的,划不得。”有个小伙子想在石头上刻字,被茶摊的张奶奶拉住:“后生,你看这石头多俊,刻上字就跟长了疤似的,不好看了。要留念想,不如去那边的许愿墙挂个红布条,咱帮你写上名字,风吹着比刻字灵验。”
村里还组织了“认养小树”的活动,游客花十块钱就能认养一棵树苗,挂上牌写上自己的名字,村民帮忙照看,年底寄去小树的照片。城里来的一家三口认养了棵核桃树,孩子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我的小树长高了吗?”
过了些日子,再去后山,刻字的少了,捡垃圾的游客反倒多了。有个姑娘特意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塞进包里,说:“李婶说这山的水甜,我可不能弄脏了。”
传好手艺,让老物件活起来
手工艺品销量慢慢回升,可阿强又犯了愁。他跟王大爷学了半年木雕,最近总躲着不去工作室,苏然找到他时,正蹲在河边发呆。
“咋不去学了?”苏然递给他个烤红薯。
阿强啃了口红薯,含糊道:“学三个月才雕得好一个木勺,卖五十块,还不够我出去打一天工的。”
这话传到王大爷耳朵里,老人没生气,反倒把所有学手艺的年轻人叫到工作室,打开一个积满灰尘的木箱,里面是他年轻时雕的八仙过海木屏风,人物眉眼比真人还灵动。“你们以为老手艺就只能雕木勺?”老人拿起一把雕着缠枝莲的梳子,“这梳子卖八十,可要是在梳背上刻上客人的名字,就能卖一百二。前阵子有对新人,让我雕了对喜字木盘,要的急,我请你们几个搭把手,最后赚的钱分下来,不比打工少吧?”
林晓也找来了县剧团的人,商量着把村里的老故事编成小戏,让手工艺品成了戏里的道具。戏里的小姐用的木梳是阿强雕的,书生拿的扇子是赵姐画的,戏演完了,这些道具就成了抢手货。有个老板看完戏,一下子订了二十套“戏里同款”木梳,说要当伴手礼。
阿强现在每天天不亮就去工作室,不仅雕木勺,还跟着王大爷学雕屏风,他说:“原来老手艺能变着花样赚钱,我要把王大爷的本事全学会。”
攒足底气,往宽处走
解决了眼前的难题,苏然和林晓又带着村民代表去邻县的模范村取经。人家的苹果园搞了“认领制”,城里人提前付钱认养果树,村里负责打理,秋天摘了果子首接寄过去。回来的路上,老张念叨:“咱的金银花也能这么搞啊,让城里人认养金银花藤,咱定期发照片,采了花做成花茶寄给他们。”
赵姐盯着人家村里的民宿,回来就拉着妇女们改自家的院子:“咱的民宿不光要干净,还得有咱村的样子。窗台上摆上自己绣的荷包,床头上放本村里的故事集,客人来了就不想走。”
祠堂的铜锣又响了,这次不是商量难题,是苏然站在台阶上宣布:“下个月,咱办个‘稻香丰收节’,把秸秆教具、金银花饰品、木雕物件全摆出来,让游客看表演、学手艺、认养作物,咱要让更多人知道,咱稻香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人群里爆发出叫好声,夕阳透过祠堂的窗棂照进来,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一串扎扎实实地扎在土里的稻根,深稳又有力量。
程岩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AU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