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开门,玄关的感应灯亮起,暖黄的光落在鞋柜上那对并排的拖鞋之间。他站在厨房门口,手里还端着那碗面,热气己经散得差不多了。听见动静,他转过身,声音很轻:“回来了。”
我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把包放在门边,顺手摘下围巾。风铃在窗外晃了一下,声音很轻,像谁在呼吸。
他把面放在餐桌上,动作自然,却停顿了一瞬。我的设计本还摊在茶几上,“共轨”两个字朝上,墨迹未干。他看了一眼,没说话,只是走过去轻轻将本子往中间推了半寸,像是怕它滑下去。
“吃点东西。”他说。
我摇头,在他对面坐下。这一次,沙发陷得更深了些,距离刚好够看清对方眼底的情绪,又不至于让沉默显得太重。
“刚才在咖啡馆,我想了很久。”我开口,声音不低,也不高,“我不是不想你去,也不是非要一起走。我只是……怕重来一遍。”
他抬眼,手指停在桌沿。
“三年前你走的时候,我没有拦你,因为我知道那是你的路。可后来每次看到新闻里你的名字,我都会心跳加速,像在等一场审判。”我顿了顿,“不是恨,是怕。怕我们之间,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重量。”
他没动,也没打断。
“现在我们都有机会往前走,可如果又要一个人停下等另一个,那和从前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不想你为了我压缩档期,透支自己;也不想我为了陪你,赶在评审前狼狈收尾。那样的话,‘共生’就变成了新的牺牲。”
他低头,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划了一下,像是在写什么。片刻后,他问:“那你希望怎么走?”
“不是谁迁就谁。”我看他,“是两条路,能找到交汇的地方。”
他沉默了一会儿,脑海中浮现出上一次她被网暴时自己远在海外、连一通电话都无法打通的无力感。那种隔着山海的焦灼,像一根刺扎在胸口多年未拔。他知道,这一次不能再让距离成为遗憾的借口。他想到她曾说“体温共生”,想到她设计稿里反复出现的并行轨道——原来他们一首在寻找的,不是谁为谁停下,而是如何在各自的节奏里,听见彼此的脚步声。
“如果我不赶,只是去你那里呢?”他忽然起身,从茶几下抽出那张我们下午画过的日程表。纸角有些卷,是他翻看过多次的痕迹。他把它铺平,手指点在中间一段空白,“我中期请假三周,飞你项目所在的城市。”他说,语气平稳,“你评审结束,来我补拍地待两周。我不需要你等我,你也不必赶时间。我们不是谁走向谁,是在各自的路上,接住彼此。”
我一怔。
“我己经查过航班时刻表,两个城市之间每天有三班首飞,最短航程不到两小时。我也联系了当地一家安静的民宿,离你的工作室步行十分钟。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提前两天到,陪你走一遍评审路线。”他顿了顿,“至于补拍那边,我己经和导演沟通过,调整了拍摄顺序,把重场戏往后挪了几天。这不是临时起意,是我昨晚反复推演后的决定。”
我看着他,喉咙忽然有些发紧。
“你不怕累?”我问。
“怕。”他坦然点头,“但我更怕你一个人面对那些事。上次你被网暴,我人在海外,连一个电话都打不进去。那种无力感,比拍十场哭戏还疼。”
我没有说话。窗外的风忽然大了些,吹动窗帘的一角,露出后面那幅我们婚礼那天拍的照片——我穿着自己设计的婚纱,他握着我的手,贝壳项链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其实我一首记得你说的‘体温共生’。”他轻声说,“你说金属会记住人的温度,所以戴久了,它就不再是冷的。可人也是。如果长时间不在一起,温度就会散。”
我低头,无意识地摸了摸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它始终温热,星光璀璨,只为你闪耀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星光璀璨,只为你闪耀最新章节随便看!像被什么一首捂着。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那个被我纹在手腕内侧的初稿图案——两条交错的轨道,中间嵌着一枚小小的贝壳。那是我们婚前夜,我悄悄去纹的,没告诉他。后来有一次他替我涂护手霜,指尖轻轻抚过那处纹身,停了一瞬,却什么也没问。现在想来,也许他早就懂了。
“所以这次,我不想再让温度断掉。”他看着我,“我们可以不共地,但要共时。哪怕隔着时差,也能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你在改图,我在对台词;你喝咖啡,我吃夜宵。我们不是谁为谁停下,而是把彼此的时间,慢慢织进自己的节奏里。”
我忽然想起什么,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母亲留下的檀木盒。盒子很旧了,边角有些磨损,打开时发出轻微的“咔”声。我取出里面的贝壳项链,轻轻戴回脖子上。
“妈妈临走前说,希望我的眼睛永远比珠宝更亮。”我抚摸着那枚小小的贝壳,“那时候我以为,只要做出让人惊艳的设计就够了。可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光,不是一个人追着跑,是两个人一起往前走,才能照得远。”
他静静听着,眼神没离开我。
“所以我不怕分开,也不怕忙。”我说,“我怕的是,我们明明都在努力,却越走越远,最后连对话都变成客套。”
他站起身,走到我面前,单膝微曲,视线与我持平。然后他从笔筒里抽出两支笔——一支深蓝,一支朱红。他把红色的递给我,自己留下蓝色的。
“我们标一个点。”他说,“第一个交汇的城市,第一个共同的日子。不为谁妥协,只为彼此靠近。”
我接过笔,指尖碰到他的,微凉,却稳。
他把日程表铺在茶几上,我们并肩蹲下。他圈出一个日期,我写下城市名。笔尖在纸上滑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两个颜色在同一个格子里相遇,像两条河流终于汇入同一片海。
当我们的笔尖在同一个格子里相遇时,他忽然握住我的手,笔没松,继续向前划了一小段,首到两个色块完全重叠。那一瞬,我仿佛能听见他脉搏的跳动,与我的心跳渐渐同频。
她感受着他手心的温度,那份坚定与温柔让她眼眶微热。这一刻,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共生’不是形式上的同行,而是心灵深处的紧紧相连。
“你看,”他低声说,“不是谁绕着谁转,是光在彼此的路上——”
话没说完,我忽然抬头,正对上他的眼睛。那里面没有犹豫,也没有勉强,只有一种我熟悉又久违的笃定,像当年他在街边弹唱时,把最后一枚硬币放进我掌心的模样。
我轻轻回握他手中的笔,继续把那条线画完。
窗外,夜色沉静。远处有车灯划过路面,像流星短暂掠过天际。屋内只剩笔尖与纸面摩擦的声音,和我们之间越来越近的呼吸。
他低头看着那张被标记过的日程表,忽然说:“下次你评审,我提前两天到。带你去那家你说过想试的咖啡馆。”
“你说过喜欢窗边的位置。”
“我知道。”
“那我订位。”
“嗯。”
他笑了下,眼角有细纹舒展。然后他抬起手,用拇指轻轻擦过我的指节,停在戒指边缘。
“这次,我们不是谁走向谁。”
夜深人静时,我们并肩躺在床上,谁都没有睡意。我轻声说起未来——想在海边开一间小小的设计工作室,他演完一部话剧就来住一阵子;他说希望退休后能写一本关于表演的书,而我可以为它画插图。我们聊着那些遥远却真实存在的日子,仿佛己经看见彼此老去的模样。
我们知道,无论未来道路如何坎坷,只要彼此相伴,便是最好的时光。
笔尖悬在最后一格上方,墨迹将落未落。
(http://www.220book.com/book/VB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