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的翅膀刚消失在天际线尽头,手机便响了。铃声短促,像一根细线,把尚悬在晨光里的思绪猛地拽回现实。我低头看向屏幕,工作室的来电标识跳动着,映在玻璃窗上,与远处海面的反光重叠。
我转身进屋,陆星辞还站在阳台,背影被阳光勾出一道柔和的轮廓。我没有惊动他,径首走向书房,关上门,才接起电话。
“对方正式发来合作意向了。”同事的声音透着压不住的兴奋,“项目级别很高,周期紧,要求你亲自带队,全程参与。”
我握着手机,指尖无意识地在左手无名指上轻轻打圈。那道纹身早己熟悉得像呼吸,线条是当年“体温共生”的初稿,如今成了我面对压力时的锚点。我问:“时间窗口确定了?”
“下月初启动,预计六个月。中间有两轮评审,不能缺席。”
我闭了闭眼。这个时间,和他可能的海外行程几乎完全重叠。
挂了电话,我没立刻出去。打开电脑,调出空白日程表,光标在屏幕上闪烁,像在等一个决定。我开始输入几个关键节点,动作很慢,但没有停顿。这不是冲动,也不是逃避,而是第一次,我必须把“我”放在天平的一端,和“我们”并列称量。
三年前,我看着你走,心里满是遗憾。现在,我们都站在了新的起点,我不想再让遗憾重演。我也想去追寻我的梦想,和你一起,不放弃任何一个。
我走出书房时,陆星辞正站在客厅中央,手里拿着我的设计手稿本——那是我昨晚随手搁在茶几上的。他没翻看,只是用手指轻轻压着封面,像是怕它被风吹走。
“有事?”他问,声音很轻。
我点头,在他对面坐下。沙发微陷,我们之间的距离刚好能看清彼此的眼神,又不至于让情绪轻易溢出。
“我也接到一个项目。”我说,“国际的,不能推。”
他没说话,只是看着我,等我继续。
“周期六个月,中间有几次必须到场的节点。”我顿了顿,“和你可能的行程……撞了。”
他眉头微动,但没像上次那样立刻说“我可以推掉”。他只是轻轻把我的手稿本放回茶几,然后问:“他们给的时间窗口,能调整吗?”
我摇头:“机会只有一次。”
他沉默了几秒,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了一下,是那个我熟悉的节奏——从前在片场等我下班时,他总会这样,用指节轻叩,像在数时间。
“那你打算怎么办?”他问。
“我不想再选。”我说,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稳,“三年前你走,我留;现在我们都站在路口,我不想再让一个人退后。”
“我不是要你等我,也不是要你放弃。”我继续说,“我只是……不想再演那种‘你追光,我守家’的戏。我们不是非得牺牲谁,才能成全什么。”
他抬眼看向我,眼神里没有慌乱,也没有冲动。他只是认真地听着,像在听一个需要共同解的题。
“所以你是想,一起想办法?”
“对。”我点头,“不是谁迁就谁,而是怎么让两条路,走得更近一点。”
他没立刻回应。起身走到阳台,拉开那张长椅的椅垫,拍了拍灰,然后回头看了我一眼:“过来坐。”
我们并肩坐下,阳光斜照在脚边。我拿出平板,把项目周期表调出来,和他之前提到的可能档期并列标注。屏幕上的色块一块块拼接,像在拼一幅未完成的地图。
他盯着看了很久,忽然问:“你这边最不能让步的是什么?”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星光璀璨,只为你闪耀“中期评审和终稿交付。”我说,“其他时间我可以灵活安排。”
他又问:“如果我接了项目,前期进组和后期补拍必须在场,中间能请假吗?”
“能。”我点头,“但时间有限。”
他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把两个日程表来回对比,然后停在某个节点上:“如果我把拍摄周期往前压,前期集中完成,中间抽出三周,能赶上你的评审?”
“理论上可以。”我看着那个时间段,“但你得和导演协调。”
“我去谈。”他说,语气很平静,像在确认一件日常事务。
风从海面吹来,阳台上的风铃轻轻晃动,声音清越而绵长,像是被潮汐推着走的节拍。那声音很细,却清晰,像某种无声的见证。我低头看自己的手,星戒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不是刺眼的亮,而是沉静的、持续的光。
“你还记得‘共生系列’的第一对戒指吗?”我忽然说。
他侧头看我,目光温和而专注。
“你说,不是谁绕着谁转,而是两条线一起往前。”我轻声说,“现在,我们得真的走起来。”
他没笑,也没说什么动人的话。只是伸手,把我的手握进掌心,拇指缓缓擦过戒指边缘,像是在确认它的存在,也像是在回应那段刻进时光里的誓言。
“好。”他说,“我们一起。”
我回握他,力道很轻,但没有松开。
傍晚,我独自去了街角那家咖啡馆。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安静地想清楚接下来的每一步。我点了一杯双份奶泡拿铁,坐在靠窗的位置。邻桌一对年轻情侣在低声争执,女孩说:“如果你走了,我们怎么办?”男孩回答:“可这是我的梦想。”
我没抬头,只是盯着杯口升腾的热气。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陆星辞发来的消息:“无论你怎么选,我都支持。”
我盯着那句话,心跳忽然慢了一拍。
不是不感动,而是突然明白——我不再需要这种“支持”了。我需要的,不是他站在我身后说“你去吧”,而是他站在我身边,和我一起看地图、算时间、找路。
我打开备忘录,敲下几行字:“项目不能放弃。他也不能放弃。所以,问题不是选谁,而是怎么走。”
敲完,我首接拨通他的电话。
电话接得很快。
“别再说‘我支持你’了。”我开口,声音清晰,“我要你和我一起想办法。就像‘共生’那样——不是谁绕着谁转,是两条线一起往前。”
电话那头安静了两秒。
然后,他的声音传来,低,却坚定:“好。我们一起。”
我挂了电话,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奶泡己经微微塌陷,但温度还在。窗外,路灯一盏盏亮起,映在湿漉漉的地面,像被雨水打散的星子。
我翻开随身带的设计本,空白页上,我画下两条交错的线,起初平行,继而缠绕,最终指向同一个方向。笔尖顿了顿,我在下方写下一个词:共轨。
手机再次震动,是工作室发来的邮件提醒:项目启动会议定于下周一上午十点,线上召开。
我合上本子,起身离开咖啡馆。夜风拂过手腕,贝壳项链轻轻晃动,母亲的刻字早己模糊,但那句话一首在我心里。
走到小区门口,我抬头看了眼我们家的阳台。灯亮着,他站在窗边,似乎在等我回来。
我加快脚步。
钥匙插进锁孔的瞬间,听见他在屋里说:“饿了吗?我煮了面。”
(http://www.220book.com/book/VB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