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战争真相基金会”那间狭小的办公室,仿佛被时光凝固了。书架上的档案盒越发臃肿,纸张泛黄发脆,空气中旧书和灰尘的味道也更加浓重。海伦·威克斯坐在那张用了大半辈子的旧书桌前,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在几十年间拔地而起,变幻莫测,而她的世界却似乎越缩越小。
进入九十年代,海伦己年过七旬。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曾经锐利的蓝眼睛如今也蒙上了一层薄雾,阅读时必须依赖厚重的老花镜。她的动作变得迟缓,但整理档案、回复信件、偶尔接待来访学者或好奇大学生的日程却雷打不动。埃德加·怀特几年前因心脏病去世,葬礼上来的人不多,大多是些和他一样终身不得志的左翼老友。海伦在墓前站了很久,失去这位并肩作战半生的战友,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基金会的影响力始终有限,像暗流涌动的大洋下一块固执的礁石。《黎明祭坛》在美国出版过几个小版本的平装本,但从未引起主流关注,只在大学图书馆和特定研究圈子里流传。麦卡锡主义的阴魂虽然散去,但冷战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她的工作和经历,依然被许多人视为“有争议”甚至“亲共”。募款越来越困难,基金会全靠几位铁杆支持者和海伦自己微薄的积蓄及版税勉强维持。
年轻一代对那段遥远东方的历史普遍感到隔膜。偶尔有学生来做口述历史项目,问出的问题常常让她感到无力。“为什么您要坚持这么久?”“这些事和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关系?”面对这些问题,海伦总是耐心解释,但看到对方眼中一闪而过的困惑或不以为然时,她内心会涌起一阵深深的疲惫。
有时,在寒冷的冬夜,她独自在公寓里,听着暖气片的嘶嘶声,会拿出那个珍藏的铁盒。里面是萧之山那副断裂后又被细心粘合的眼镜,是顾清如留下的一支旧钢笔,是苏曼卿从菱湖镇寄来的第一封信,还有那枚冰冷的“丙”字纽扣。抚摸着这些物件,那些逝去的面孔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她常常自问,这一切是否值得?牺牲了那么多,真相依然被圈禁在狭小的领域内,未能撼动主流历史叙述的分毫。
但这种怀疑从未持续太久。她会想起秋山教授的话,想起南京纪念馆那面墙的照片,想起苏曼卿信中描述的,越来越多的日本民间团体开始正视历史。她知道,改变是缓慢的,甚至是以 geions 为单位计算的。她的使命,或许不是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而是确保火种不灭。
一位名叫莎拉的年轻志愿者,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每周会来帮她整理几个小时的档案。莎拉充满活力,对历史有着真诚的好奇。“威克斯女士,您真了不起,坚持了这么久。”莎拉一边给一摞旧照片标注说明,一边由衷地说。
海伦摇摇头,声音沙哑:“没什么了不起的,莎拉。只是……无法背过身去而己。”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背过身去了,”莎拉叹了口气,“大家更关心眼前的生活。”
“是啊,”海伦望向窗外林立的高楼,目光悠远,“但总得有人记得。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了那些为阻止灾难重演而付出生命的人。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血谍:1937上海谜雾》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苏曼卿的人生轨迹则呈现出另一种样貌。她从外交部和对外友协的岗位上退休后,并未真正闲下来。作为那段历史的活化石和权威见证人,她被多家研究机构、大学和纪念馆聘为顾问。她的生活依旧简朴,住在单位分配的老式公寓里,最大的开销是购买书籍和资料。
她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南京纪念馆的资料完善工作中,亲自参与口述史的采集和校对,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她也开始撰写更为系统的回忆录,不仅记录“樱花计划”相关经历,也反思战争、人性与历史记忆。她的文字沉稳、克制,却蕴含着深刻的力量。
与海伦的通信因年事己高和邮政不便而逐渐减少,但每次收到海伦字迹颤抖、简短的信件,她都会反复阅读,然后花很长时间写回信。她知道海伦在彼岸的孤独与坚持。她常在信中鼓励海伦:“你所守护的,是世界记忆的一部分。这里的每一步进展,都有你的一份功劳。”
偶尔,会有日本友好团组或寻求真相的学者来访,苏曼卿总是以礼相待,但立场坚定。她不对整个民族进行批判,但坚持要求正视军国主义犯下的具体罪行。面对一些含糊其辞的“反省”,她会平静地出示证据,讲述细节,首到对方无言以对。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力量。
时光流逝,两位老人以不同的方式,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跋涉。海伦在纽约的斗室里,对抗着的是整个社会的遗忘症和冷漠;苏曼卿在北京和南京的资料堆中,耕耘的是历史叙述的土壤。她们一个在西方世界的边缘坚守,一个在东方国家的核心层面努力,看似平行,实则共同锚定着一段不容歪曲的历史。
一九九五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全球范围内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海伦的“战争真相基金会”抓住时机,联合几家小型出版社再版了《黎明祭坛》,并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图片展。来访者比往常多了些,媒体报道也有了零星几点水花。同一年,南京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苏曼卿作为特邀嘉宾发言,她身后的“真相抗争者纪念墙”前,摆满了鲜花。
活动结束后,苏曼卿请摄影师帮她拍了一张照片。她特意站在纪念墙前,手指轻轻指着墙上“萧之山”和“顾清如”的名字。照片洗出来后,她寄给了海伦,背面写着:“五十年了,他们仍在见证。”
海伦收到照片时,纽约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冷雨。她戴着老花镜,久久凝视着照片上苏曼卿苍老却坚毅的面容,以及身后那些金色的名字。泪水模糊了视线,滴落在照片上。她用手指轻轻擦去水痕,仿佛在抚摸那些逝去的战友。
她走到打字机前,吃力地敲下一行字,装入信封,寄往大洋彼岸。信上只有一句话:
“我们还在见证。”
这简单的几个字,跨越了千山万水,连接了两条看似平行、实则共同指向历史深处的道路。她们用尽一生,成为了历史本身沉默却坚定的注脚。而她们所守护的真相,如同深埋地底的种子,静静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VCV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