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2章 山河同春

小说: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作者:芸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章节无错乱精修!
 

清明刚过,沈念卿便带着灵月和承安踏上了北上的马车。萧景琰奉旨巡查北疆军务,特意请旨让妻儿同行,一来让孩子们看看外祖父镇守过的河山,二来也圆了沈念卿多年来的心愿。

马车行至雁门关时,正是杏花纷飞的时节。关口的守军见三皇子仪仗,纷纷跪地迎候,其中一位白发老将军拄着拐杖上前,颤巍巍地望着沈念卿:“您是……沈将军的外孙女?”

沈念卿掀帘下车,见老将军甲胄上的虎头纹己磨得发亮,正是外祖父当年的亲卫赵伯。“赵伯安好,小女沈念卿。”她屈膝行礼时,灵月和承安也跟着奶声奶气地问好。

赵伯望着孩子们,忽然老泪纵横:“将军若在,见着这光景,定会开怀大笑。”他引着众人登上城楼,指着关外的草原,“当年将军就是在这里,带着我们打退了十七次敌军进攻,他常说,守好这关口,关内的百姓才能安稳种庄稼、绣嫁妆。”

灵月趴在垛口上,看着远处牧民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忽然问道:“太外祖父的盔甲还在吗?我想看看。”

赵伯领着他们去了关城的祠堂,玻璃罩里陈列着一副斑驳的铠甲,肩甲上还留着箭簇的凹痕。“这是将军最后一次披挂的盔甲。”赵伯轻抚着甲片,“他临终前说,等天下太平了,就把盔甲留给沈家后人,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安稳日子是怎么来的。”

沈念卿让灵月和承安对着盔甲磕头,自己则取出随身携带的海棠花籽——那是从沈府老海棠树上收的,她小心翼翼地撒在祠堂的窗台下:“等到来年,这里也能开出海棠花。”

在雁门关盘桓三日,萧景琰处理军务时,沈念卿便带着孩子们去探望军属。见有位军嫂正给远征的丈夫绣荷包,灵月便拿出自己学绣的海棠纹样,蹲在旁边有模有样地学着;承安则被一群兵娃子围着,用小石子教他们数数,惹得众人发笑。

临行前,赵伯送来一把短剑,剑鞘上刻着“镇国”二字:“这是将军给未出世的孙辈备的,如今就交给小公子吧。”他又递给灵月一个箭囊,“这是当年将军亲手做的,小姑娘想学射箭,用这个正好。”

作者“芸涓”推荐阅读《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归途路过苏州,沈念卿特意带孩子们去了王二儿子办的义学。十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正在念书,见他们来,纷纷起身行礼,声音朗朗。王先生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领着众人参观学堂,墙上挂满了孩子们写的字,其中“忠”“孝”二字格外醒目。

“这都是照着沈府祠堂的碑刻练的。”王先生指着一幅《江山图》摹本,“明宇公子寄来的,孩子们天天对着画,说将来也要像沈大公子那样,为百姓做事。”

灵月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风筝,忽然跑过去把自己的鸿雁风筝送给了个没爹没娘的小姑娘;承安则将萧景琰给的点心分给同伴,小手拉着个跛脚男孩的手,咿咿呀呀地说要带他去京城看海棠。

沈念卿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柳氏常说的话:“善良这东西,就像花籽,撒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

回到京城时,己是暮春。沈府的海棠开得正盛,柳氏和沈修在门口迎候,明宇也从国子监回来,手里捧着刚写的策论,说要给姑父看。沈念瑶派人送来新酿的青梅酒,附信说庵堂的药圃又收了新药材,己送去救济河北的灾民。

夜里,一家人围坐在水榭边,萧景琰说起北疆的见闻,说明年要在雁门关办武学,让明宇去那里历练;沈念卿则计划着秋天带孩子们去江南,看看义学的孩子们;灵月吵着要学骑马,说将来要像太外祖父那样守边关;承安拿着赵伯给的短剑,在地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海棠。

沈念卿望着满院的灯火,忽然明白,所谓家国,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夜晚、这样的人家组成的——是边关将士紧握的长枪,是学堂里朗朗的书声,是母亲手中的针线,是孩子脸上的笑容。

窗外的海棠花在月光下轻轻摇曳,花瓣落在承安的短剑上,像给冰冷的金属镀上了层暖意。沈念卿知道,外祖父和大哥未竟的心愿,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不是靠金戈铁马,而是靠这代代相传的善良与坚守,让山河同春,让烟火绵长。

就像这海棠花,无论开在京城的庭院,还是边关的城楼,都一样热烈,一样芬芳,因为它们的根,都扎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