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日头刚爬过暖阁的檐角,灵月就听见院外传来木车轱辘的声响。三辆牛车在晨光里停下,车板上堆着鼓鼓的麻袋,麻袋的粗布上印着淡褐色的麦芒纹,是用西域的驼毛混纺的线织的,透着阳光能看见细密的经纬,像把江南的水网与北疆的田埂织在了一起。
"轮台的承风麦收了千石,"阿木站在车旁擦汗,晒黑的脸上沾着麦糠,新做的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发白透亮,"牧民们说这麦比青稞耐嚼,磨成粉掺着羊奶烤饼,能吃出江南的甜。"他解开麻袋绳,麦粒滚落进竹筐,金红相间的种皮在光里流转,像把两地的日月都裹进了壳里。
沈念卿捧着《同源记》在仓前记录,笔尖蘸着麦秆熬的汁液,在"六月仓储"页写下:"承风麦,穗含两季气,粒藏南北光,轮台首收千石,分储北疆七仓、江南五窖。"她忽然停笔,望着麻袋里滚动的麦粒笑:"该画幅分仓图,让后来人知道,这些麦往何处去了。"
明宇带着船娘的徒弟们在暖阁后搭凉棚,棚顶铺着新割的麦秸,麦秸的缝隙里漏下细碎的光,落在陶瓮阵上。二十个陶瓮沿墙根排开,每个瓮口都贴着红签,写着不同的去处——"雁门关军粮"、"江南赈灾"、"西域种子库"。"船娘说运河的粮船己备好,"他往瓮里舀着新麦,麦粒撞击瓮壁发出沙沙响,"过几日就让这些麦顺着水路往南走,船头要插同源树的枝。"
萧景琰遣来的亲兵正在修缮新仓,仓梁上缠着混纺的桑麻绳,绳结是北疆的牧民结与江南的渔结相扣,拉得笔首。"将军在边关拓了十座新仓,"亲兵用墨斗放线,墨线在木头上弹开黑痕,像把两地的仓廪连在了一起,"说要让承风麦顺着长城根种,明年就能从雁门关一首种到山海关。"
国子监的孩子们提着竹篮来帮忙,篮里装着新做的种子袋,袋面绣着《同源记》里的根须图。最小的童生踮着脚往麻袋里探,被麦芒刺了指尖,却咧着嘴笑:"先生说每粒麦都藏着个小春天,我要选最圆的种,寄给东海的渔民。"他往袋里装麦时,帽檐的铃铛响个不停,是用承风麦的壳串的,声里带着麦香。
午后的风卷着麦浪扑进暖阁,案上的《同源记》被吹得哗哗响,停在去年冬至那页——冰棱里的青稞叶、陶缸里泛光的种子、雪地里埋种的少年,与今日仓前的景象叠在一处,像场流动的梦。沈修用新麦粉蒸了馒头,馒头上印着同源树的纹,掰开时热气里飘出淡淡的香,一半是江南的米甜,一半是西域的麦醇。
阿古拉带着西域的孩子们在晒麦场画格子,用树枝在地上划出南北的界,却在中间留了道宽缝。"阿爹说仓廪不能有界,"他往缝里撒了把混种麦,麦粒滚向南北两边的格子,"就像这麦,既长在北疆的沙里,也结在江南的水里。"孩子们跟着撒种,笑声惊起檐下的燕子,燕子衔着麦粒往远处飞,翅膀扫过晒场上的麦堆,带起层金粉似的光。
暮色染黄仓门时,灵月发现新仓的木缝里钻出株麦芽,是白日撒漏的种子,竟在干燥的木头上发了芽,根须顺着木纹往深处钻,像在探索仓外的世界。"这麦是记着要往外走呢,"阿木蹲下来浇水,指尖的老茧蹭过芽叶,"就像当年跟着商队来的青稞种,如今己在江南结了穗。"
暖阁的灯映着满仓的新麦,麦粒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像无数粒凝固的星辰。沈念卿在《同源记》的最后画了幅星图,北斗的斗柄指向粮仓,斗勺里盛着各色种子,每粒种子都连着条细线,通向九州的土地。"所谓丰盈,从不是把麦囤在仓里,"她在图旁写道,"是让每粒种子都知道,无论落在何处,身后都有千万仓廪的托举;无论结在哪片土地,都能成为远方的底气。"
夜深时,新仓的麦堆里传来细碎的声响,是麦粒在悄悄呼吸,吐纳着江南的水汽与西域的风。灵月望着仓顶的窗,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麦堆上织出张银网,网上的每粒麦都在闪光,像在回应去年雪地里埋下的期待。远处的驼铃与船笛隐约相和,那是新的商队正要出发,带着满仓的麦香,往更辽阔的天地去,让每个等待的春天,都能接到来自远方的馈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