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的炮火尚未全面点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己在江南的民心战场上激烈展开。
沈万青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他一边凭借着新式火器的优势,固守着几座重要的城池。
一边,他利用自己经营多年的商业网络,在江南各地大肆散布谣言。
一张张印刷精美的传单,如同雪片一般,出现在了江南的每一个村镇,每一个市集。
传单上,白清月被描绘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妖后。
她创办女子学堂,被说成是败坏纲常。
她推行新政,被歪曲成与民争利。
就连她研制解药,遏制瘟疫,也被污蔑成是她与瘟神勾结,先投毒再卖好。
而萧景辰,则成了一个被妖后迷惑,不理朝政,横征暴敛的昏君。
传单上煽动性地写道。
“永熙变法,税猛于虎。”
“朝廷才是导致我们民不聊生的真正根源。”
“拿起你们的武器,反抗暴政,迎回我们的沈大善人,江南才能重获新生。”
这些谣言,极具迷惑性。
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尤其是那些曾经受过沈万青小恩小惠的人,开始动摇了。
“难道,真是朝廷的错?”
“我听说新税法确实比以前重了些。”
“沈大善人以前还给我们施粥呢,朝廷做过什么?”
民心的天平,再一次出现了危险的摇摆。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众阻挠官军,为叛军通风报信的情况。
这份关于舆论战的急报,很快便送到了白清月的手中。
她看着那张被揉得皱巴巴的传单,脸上露出了一丝冰冷的笑意。
“沈万青,黔驴技穷了吗?”
她对身边的萧景辰说道。
“只会用这种泼脏水的卑劣伎俩。”
“卑劣,却有效。”
萧景辰的脸色有些凝重。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我们必须立刻反击,否则,前线的将士们就要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了。”
“反击的武器,我们早就准备好了。”
白清清月走到书案前,从一个上了锁的铁盒里,取出了一叠厚厚的卷宗。
这正是当初她用来扳倒沈万青的那份,关于西海商会走私漏税、囤积居奇的铁证。
“之前,为了不引起太大的社会动荡,我们只在朝堂之上,向百官公布了这些证据。”
她将卷宗递给萧景辰。
“现在,是时候让全天下的百姓,都看一看这位‘沈大善人’的真实面目了。”
“朕明白了。”
萧景辰立刻会意。
“朕立刻下令,将这些罪证刊印成册,昭告天下。”
“光是昭告天下,还不够。”
白清月摇了摇头。
“官方的文书,百姓未必会信。”
“他们会觉得,这是朝廷为了打压沈万青,而捏造的罪名。”
“我们需要一种更接地气,更让他们信服的传播方式。”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些从女子学堂毕业,如今遍布江南各地的学生们的面孔。
她们当初组建的“巾帼志愿队”,早己在民间建立起了极高的声望和信誉。
她们说的话,比官府的告示,要管用得多。
“陛下,还记得我们的‘巾帼志愿队’吗?”
白清月微笑着说道。
“当然记得。”
萧景辰的眼睛亮了起来。
“你是想……”
“没错。”
白清月肯定地说道。
“我要启动我们建立起来的民间情报网。”
“我要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真相的传播者。”
“她们将走街串巷,去茶馆,去田间,用最朴实的语言,把沈万青的罪行,告诉每一个她们曾经帮助过的人。”
“她们会告诉百姓,当初让他们买不起米的,正是这位囤积居奇的沈大善人。”
“她们会告诉丝农,常年压榨他们血汗的,也正是这位道貌岸然的江南首富。”
“当真相与谎言正面交锋时,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道密令,从京城发出,通过“魅影”的秘密渠道,迅速地传达到了江南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己经回归家乡,或嫁作人妇,或成为女医、女账房的女子学堂毕业生们,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毫不犹豫地再次行动了起来。
她们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告别了家人。
她们重新穿上了那身象征着奉献的青色布衣。
她们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带着朝廷刊印的罪证册子,和她们亲身经历的事实,散落到了江南的每一个角落。
苏州城外的一处难民营里。
一个叛军的小头目,正在唾沫横飞地向一群难民进行煽动。
“大家想想,是谁让你们流离失所的?”
“是朝廷。”
“加入我们,打倒昏君妖后,人人都有饭吃。”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响了起来。
“你说谎。”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青衣的年轻女子,分开人群走了进来。
正是当初在京城组织“巾帼志愿队”的队长,李秀英。
“你是何人?”
叛军头目喝问道。
“我叫李秀英,女子学堂第一届毕业生。”
李秀英毫无畏惧地首视着他。
“我身后的这些人,都曾得到过我们志愿队的帮助。”
她转身面向难民们,高声说道。
“乡亲们,你们还记得吗?”
“当初京城粮荒,是谁在施舍只能喝一顿的稀粥,又是谁在教我们手艺,帮我们找活干,让我们能靠自己吃上饱饭?”
人群中,立刻有人认出了她。
“是李姑娘。”
“我记得你,当初是你帮我儿子在药铺找了份差事。”
“还有我,我的绣活就是跟你学的。”
李秀英对着众人深深一躬。
“乡亲们,今天我来,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相。”
她从怀中拿出那份罪证册子,将其中的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话,一句一句地念了出来。
“……他表面施粥,背地里却把粮食囤积起来,把米价抬高了十倍,让我们所有人都买不起米……”
“……他压榨丝农,用一文钱的价钱,收走我们价值十文钱的蚕丝,再高价卖到海外,赚取昧良心的钱……”
她的声音,如同黄钟大吕,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真相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当那些被蒙蔽的百姓,将沈万青的“善举”与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联系在一起时。
他们脸上的迷茫,渐渐被愤怒所取代。
“原来……原来我们都被他骗了。”
一个老农颤抖着声音说道。
“他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那个叛军头目见势不妙,拔出刀就想杀人灭口。
但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愤怒的难民们一拥而上,打翻在地。
类似的一幕,在江南的无数个村庄、集市、码头上演着。
舆论的阵地,一个接一个地被夺了回来。
沈万青用谎言构建起来的民意高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土崩瓦解。
大部分的江南民众,在认清真相后,选择了站在朝廷这一边。
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官军提供粮草,传递情报,甚至拿起锄头和扁担,与小股的叛军进行战斗。
沈万青的叛军,彻底失去了他们的群众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VGV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