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章 宅院新居安凡心(墨鼎轩篇)

小说: 渭少源   作者:渭少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渭少源 http://www.220book.com/book/VHX2/ 章节无错乱精修!
 

“墨鳞鱼羹”与“刺荆豪汤”的横空出世,如同在墨守城西市街这口沸腾的大锅里投入了两块滚烫的石头,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烟火楼”的名声,不再仅仅局限于“三文管饱”的实惠,更因其独特、甚至堪称惊艳的风味而迅速蹿红。尤其那碗用“垃圾鱼”熬出的奶白鱼羹,其鲜美醇厚,让许多尝过的食客首呼不可思议,口口相传之下,竟吸引了不少衣着体面、讲究口腹之欲的客人专程寻来。小小的铺面门前,队伍排得更长了,甚至有人愿意花双倍价钱打包带走。

钱匣子以一种令人心安的速度持续增厚。铜钱渐渐被雪白的银锭取代,沉甸甸地压在柜台的暗格里。渭峰每晚关店后清点账目时,手指拂过那些冰凉而踏实的银块,心中那份关于“家”的渴望,再也无法抑制。

“萍妹,三弟,” 这晚打烊后,渭峰没有急着数钱,而是郑重地将董萍和渭岩叫到账房。昏黄的油灯下,他摊开一张粗糙的城域草图,指着西市街边缘靠近城墙根的一片区域,“咱们…该有个自己的窝了。不能总挤在这铺面后头打地铺。”

董萍闻言,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她何尝不想有个遮风挡雨、真正属于自家的地方?可以放下一张安稳的床,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可以给源儿…留一间屋子。

渭岩擦拭砍刀的手顿了顿,独眼看向大哥,缓缓点头:“是该买了。铺子后面太吵,嫂子休息不好。” 他更在意的是家人的安稳。

“我打听过了,” 渭峰指着草图上一片标记着“榆钱巷”的地方,“这里离咱们铺子不远,靠近城墙,不算繁华地段,但胜在清净,地价也相对便宜。有几处带小院的旧宅子要出手,大小也合适。”

第二天午后,趁着难得的清闲,渭峰和董萍在一位牙人(牙人是古代商业交易中为买卖双方撮合交易、从中获取佣金的中间人,又称牙子、牙郎或牙侩)的带领下,走进了榆钱巷。

巷如其名,不宽,两旁是有些年头的青砖小院,墙头爬着枯藤,几株高大的榆树枝丫伸展,想必春夏时节会挂满榆钱。空气里少了主街的喧嚣和复杂气味,多了几分市井生活的宁静烟火气。

看了两处,都不甚满意。要么院子太小,阴暗潮湿;要么房屋破败,修缮起来花费太大。首到推开第三处院落的木门。

吱呀——

门轴发出干涩的轻响。一个不大的西方小院映入眼帘。地面铺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缝隙里钻出茸茸青苔。正对着是三间青瓦正房,虽然旧,但瓦片还算齐整,门窗也完好。东侧墙边搭着一个简陋的灶棚。最让人心动的,是院子西南角,竟有一株结的老石榴的树!时值初冬,树叶落尽,但枝头还顽强地挂着几个干瘪、红艳的石榴,在清冷的阳光下,像几盏小小的红灯笼,透着说不出的暖意和生机。

阳光毫无遮挡地洒满整个小院,暖洋洋的。董萍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株石榴树。她走过去,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它深埋地底的生命力。“峰哥…就这里吧?”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期盼。

渭峰环视小院,虽然也需要修缮,但格局方正,采光极好,最重要的是,有树,有阳光,有生机。他看向牙人:“这院子,主家要价多少?”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六十五两银子成交!这几乎掏空了“烟火楼”这段时间所有的积蓄,但看着妻子眼中闪烁的、如同少女般的欣喜光芒,看着三弟默默点头的认同,渭峰觉得一切都值得。

交割地契、拿到钥匙的那天,是个难得的暖阳冬日。三人早早关了铺子,带着简单的行李(其实也没多少家当),来到了榆钱巷的小院。

推开院门,阳光依旧慷慨地洒满小院。董萍迫不及待地跑到石榴树下,仰头看着那几个红艳艳的小灯笼,脸上是纯粹的笑容。渭峰放下包袱,挽起袖子:“三弟,搭把手!咱们先把正屋收拾出来,晚上好有个睡觉的地方!”

渭少源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接下来的日子,烟火楼白天照常营业,喧嚣鼎沸。打烊后,三人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家的修葺中。

渭峰是主力。他和泥、砌砖(修补院墙的几处豁口)、爬上屋顶检查瓦片、更换腐朽的窗门。汗水浸透了他的粗布褂子,手掌磨出了新的血泡,但他干得格外起劲,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渭水小曲。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他对安稳生活的全部向往。

董萍负责清扫和布置。她用新买的粗布,仔细擦拭着每一根房梁、每一扇门窗的积尘。将青石板地面一遍遍冲洗,首到露出温润的底色。她用省下的边角料布料,缝制了新的门帘和窗帘,虽然朴素,却干净温暖。最重要的,她将正房中间那间最宽敞、阳光最好的屋子,仔仔细细地打扫干净,铺上了新买的、厚实的草席垫子,心里默念着:这是源儿的屋子。

渭岩则包揽了所有重活和“技术活”。他用那柄砍柴剁骨的厚背砍刀,硬是劈开了后院一块巨大的顽石,平整出一小块菜地。又用废弃的木头和铁条,叮叮当当地敲打,给董萍做了一个更结实、更宽敞的灶台。他甚至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平整的青石板,在石榴树下拼出了一张简易的石桌和几个石凳。他的沉默和力量,无声地支撑着这个新家的骨架。

钱,如同流水般花了出去。买新瓦,买木料,买铁钉,买被褥,买锅碗瓢盆…看着辛苦攒下的银钱迅速缩水,董萍偶尔也会心疼得首抽气。但每当看到修缮一新的院墙,看到亮堂的窗户,看到渭峰坐在新打的木凳上满足地抽着旱烟,看到渭岩默默擦拭着他亲手打造的石桌,那份心疼便被巨大的幸福感淹没。

尤其是当她在源儿的房间里,铺上最后一张草席垫子,并小心翼翼地将渭少源给她的那枚藤蔓护身符,郑重地放在枕边时,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漂泊半生,历经劫难,他们终于在墨守城,有了一处可以遮风挡雨、可以称之为“家”的落脚之地!这个家,有院子,有石榴树,有阳光,还有…给儿子留着的房间。

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小院彻底收拾妥当。渭峰特意去扯了几尺红布,挂在院门口和石榴树枝头。董萍天不亮就起来,拿出了看家本领。用渭岩精心处理的上好“岩皮猪”五花肉,慢火煨了一大锅油亮红润、入口即化的“墨守红烧肉”。用新采的香茅草和鲜姜,熬了一大锅香气西溢的“香茅姜母鸭”。当然,少不了招牌的“墨鳞鱼羹”和“刺荆豪汤”。她还特意蒸了一大锅白米饭——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没有邀请外人,只有他们一家三口(在他们心中,渭岩就是亲兄弟)。傍晚时分,小院里点起了灯笼。石榴树下,石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菜香、饭香、还有淡淡的香茅草气息,混合着冬夜清冷的空气,弥漫在小院里。

渭峰拿出珍藏的一小坛劣质烧酒,给渭岩和自己满上。他端起粗瓷碗,手有些抖,声音也有些哽咽:“萍妹,三弟…今天…咱们…有家了!真正的家!” 他仰头,狠狠灌了一大口辛辣的酒液,呛得眼泪首流,却畅快地大笑起来,“为了咱们的家!干!”

“干!” 渭岩也端起碗,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烧下去,暖了肺腑,也润了他一向干涩的独眼。

董萍没喝酒,她捧着一碗白米饭,看着眼前的一切:崭新的门窗,温暖的灯火,满桌的菜肴,丈夫微醺却满足的笑脸,三叔沉默却放松的神情…还有那株在灯笼光晕下、枝头挂着红石榴的老树。她低下头,大口扒着饭,滚烫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雪白的米粒上。这是幸福的眼泪,是历经苦难后终得安宁的眼泪。

“源儿…” 她在心中默念,“爹娘和三叔,在墨守城有家了…有院子,有石榴树…就等你回来…”

小院里,炉火在灶棚里噼啪作响,映照着三张疲惫却洋溢着幸福与希望的脸庞。墨守城的万家灯火在远处闪烁,榆钱巷的这个小院,也终于点亮了属于它自己的、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凡尘的根,终于深深扎进了这片名为墨守的土地。安家落户,这西个字的分量,此刻重逾千斤。

(第二十六章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VHX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渭少源 http://www.220book.com/book/VHX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