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五章:程处默等人前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章节无错乱精修!
 

翌日清晨太阳刚漫过“蜀味火锅”的门槛,后院就传来了陶土碰撞的轻响。李恪蹲在青石板上,手里捧着个刚烧制好的小陶炭盆,指尖着盆底的小木轮——这是窑厂按苏瑾的建议改良的样式,轮子裹了层厚布,推起来悄无声息,昨日张老汉推回家时,街坊邻居都围着看新鲜。

“殿下,程将军家的公子和小姐来了!”赵方的声音从巷口传来,还带着几分热闹的嘈杂。李恪抬头望去,只见巷口停着辆枣红色的马车,车帘一掀,先跳下来个穿墨绿劲装的少年,腰间挂着柄短剑,正是程咬金的长子程处默;紧随其后的是个穿粉裙的少女,梳着双环髻,手里攥着个糖人,是程处默的妹妹程处雪。

“李恪哥哥!”程处雪老远就挥着手跑过来,目光落在陶炭盆上,眼睛顿时亮了,“这就是你说的能推着走的炭盆?看着比我屋里的铜手炉还好看!”

程处默也走上前,拿起个陶炭盆掂了掂,语气里满是赞叹:“殿下这手艺真绝了!我爹前几日还说军营的柴火不够用,若是有这炭盆和新炭,将士们冬天操练完也能暖暖身子。”

李恪刚要开口,又听见巷口传来马蹄声。只见三辆马车依次停下,第一辆车里下来个穿青布长衫的少年,眉目间带着几分书卷气,是魏征的长子魏叔玉;第二辆车里是对兄妹,男的穿藏蓝锦袍,女的穿月白长裙,正是长孙无忌的子女长孙冲和长孙妍;最后一辆车里下来的少年身姿挺拔,腰间佩着玉柄长刀,是李靖的次子李德謇。

“蜀王殿下。”魏叔玉率先躬身行礼,手里还提着个布包,“家父听闻殿下在琢磨冬日取暖的法子,让我把家中珍藏的《考工记》送来,说或许对制作炭盆有帮助。”

长孙冲也走上前,笑着递过个木盒:“我娘让我送些上好的桐油来,说抹在陶炭盆上能防裂,冬天用着更耐用。”

长孙妍则好奇地围着陶炭盆转了圈,轻声道:“殿下这炭盆做得真精巧,若是在盆沿刻些花纹,说不定京里的小姐们都会来买。”

李德謇站在一旁,目光落在焖好的炭块上,若有所思道:“殿下,这新炭虽好,却都是块状,若是能做成统一的形状,既方便储存,又能均匀燃烧,岂不是更好?”

李恪眼前一亮。他昨日还在琢磨,块状炭大小不一,装在炭盆里总有些空隙,若是能做成规整的形状,确实能解决这个问题。他看向李德謇:“德謇可有具体的想法?”

“我曾在军营见过工匠做砖模,若是照着砖模的样子,做个能压制炭块的模具,把煤粉和炭粉混合后压进去,说不定能做出整齐的炭块。”李德謇说着,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六边形的图样,“做成这种形状,拼在一起没有空隙,燃烧起来也更充分。”

“六边形好!”程处默当即拍了手,“我在铁匠铺见过这种形状的铁件,稳固得很,压出来的炭块肯定不容易碎。”

魏叔玉也点头附和:“《考工记》里说‘方若棋局,圆若规仪’,规整的形状不仅好用,还能节省空间。殿下若是要做模具,我可以让府里的工匠来帮忙,他们做过不少玉器模具,手艺精细。”

李恪心里欢喜,这些朝臣子女各有擅长,程处默懂铁匠活,魏叔玉通典籍,李德謇熟悉军营实用之法,长孙冲兄妹则心思细腻,有他们帮忙,制作蜂窝煤模具的事定能事半功倍。他当即让人搬来几张木桌,放在后院的老槐树下,又取来纸笔:“咱们今日就把模具的样式定下来,先画个草图,再找工匠制作。”

苏瑾提着藤编箱来的时候,后院己经热闹起来。程处雪正拿着炭笔在纸上画花纹,魏叔玉在一旁翻着《考工记》,长孙妍则和李德謇讨论着模具的大小,程处默和长孙冲蹲在地上,用泥土捏着六边形的模型。

“苏姑娘来了。”李恪笑着迎上去,“正好,我们正商量着做蜂窝煤模具,你也来出出主意。”

苏瑾走近一看,见纸上画着六边形的模具图样,旁边还放着个泥土捏的模型,不由得点头:“这形状好,既能充分燃烧,又方便堆叠。若是在模具底部加些小孔,炭块烧起来还能更透气,火力也会更旺。”

“小孔!”程处雪眼睛一亮,“就像蜂巢一样,这样的炭块说不定能叫‘蜂窝煤’呢!”

众人都觉得这名字贴切,李恪当即让魏叔玉在图样上添上小孔:“每个炭块上钻十二个孔,孔要通到底,这样空气能从孔里进去,燃烧得更充分。”

程处默摸了摸下巴:“模具得用铁做才结实,我家铁匠铺有现成的铁板,今日就能让工匠切割成型。只是压制炭块需要力气,得做个木槌,不然光靠手压肯定不行。”

“我家有做木工的师傅,让他们做个带把手的木槌,再做个固定模具的架子,这样压炭块时能更稳。”长孙冲接口道,“明日我就让人把材料运过来,咱们先做几个小模具试试。”

苏瑾看着图样,忽然道:“若是要大规模制作蜂窝煤,光靠人工压制太慢了。不如在架子上装个踏板,像舂米一样,脚踩踏板就能带动木槌下压,既省力又快。”

李德謇眼前一亮:“这法子好!军营里的舂米机就是这个原理,我可以画个踏板的图样,让工匠照着做。”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模具的细节定了下来:模具用厚铁板制成,分成十二个六边形的小格,每个小格里有十二根细铁柱,用来钻小孔;模具架用硬木制作,上面装个可活动的木槌,底部安上踏板,脚踩踏板就能带动木槌下压,一次能压出十二块蜂窝煤。

商量完模具的事,己近正午。李恪让伙计在堂屋摆了三桌火锅,用的都是新改的陶炭盆,汤底咕嘟冒泡,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程处雪拉着长孙妍和苏瑾坐在一桌,叽叽喳喳地说着要学做蜂窝煤;程处默、魏叔玉、李德謇和长孙冲则围在另一桌,讨论着如何在军营和百姓家推广蜂窝煤。

“我爹要是知道有蜂窝煤,肯定高兴坏了。”程处默喝了口新酒,语气兴奋,“去年冬天军营里柴火不够,将士们冻得手都握不住兵器,若是今年能用上蜂窝煤,不仅能取暖,还能煮热汤喝。”

魏叔玉放下筷子,认真道:“家父常说,百姓过冬最难的就是取暖,寻常人家冬天舍不得烧柴,只能裹着厚衣挨冻。若是蜂窝煤便宜耐烧,定能帮百姓解决大问题。只是制作蜂窝煤需要不少煤粉和炭粉,得提前准备足够的原料才行。”

“这个好办。”李恪笑着说,“张老汉己经联系了山里的炭农,下个月就能拉来大批木炭;煤粉的话,西市的磨坊有很多磨粮剩下的谷壳炭,再让农户把玉米芯、高粱杆收集起来烧成炭粉,原料肯定够。”

李德謇点头道:“若是原料足够,咱们可以在西市设个蜂窝煤作坊,让百姓来帮忙制作,给他们算工钱,还能让他们学手艺,往后自己也能做。”

长孙冲也附和:“我可以让户部的人帮忙统计一下长安城里需要取暖的百姓户数,再制定个合理的价格,让百姓都能买得起蜂窝煤。”

几人越聊越投机,从蜂窝煤的制作聊到推广,从百姓的过冬需求聊到军营的供应,连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都没察觉。程处雪和长孙妍、苏瑾吃完火锅,还跑到后院去摆弄泥土,试着捏蜂窝煤的形状,惹得伙计们阵阵发笑。

傍晚时分,众人才陆续告辞。程处默临走时拍着胸脯说,明日一早就让铁匠铺开工做模具;魏叔玉把《考工记》留给李恪,说里面有关于模具制作的细节,或许能用上;长孙冲则说会尽快联系木工师傅,制作模具架和踏板;李德謇还特意画了张踏板的结构图,交给李恪参考。

苏瑾收拾藤编箱时,见李恪还在对着模具图样琢磨,便走上前道:“殿下,今日多亏了这些公子小姐帮忙,蜂窝煤的事才算有了眉目。只是制作模具和收集原料都需要时间,得尽快安排才行,再过两个月就要入冬了。”

“我知道。”李恪点点头,把图样叠好放进怀里,“明日我就让张老汉组织农户收集玉米芯和高粱杆,再让人去磨坊收谷壳炭;赵方,你明日跟程公子去铁匠铺,盯着模具的制作,有问题及时回来告诉我。”

赵方连忙应下,又道:“殿下,今日这些公子小姐都很热心,往后要是还有什么事,说不定还能找他们帮忙。”

“是啊。”李恪看着巷口渐渐远去的马车,心里忽然觉得温暖。这些朝臣子女,虽出身名门,却没有丝毫娇贵之气,还愿意为百姓的事费心,这或许就是父亲常说的“家国同心”。他想起昨日进宫时,父亲还问起西市推广新粮的情况,若是把蜂窝煤的事告诉父亲,父亲定会很高兴。

接下来几日,西市变得格外忙碌。铁匠铺的工匠们日夜赶工,敲打铁板的声音从早到晚不停歇;木工师傅们也很快送来做好的模具架和踏板,黑色的硬木透着油亮的光泽,踏板的连接处还加了铜轴,踩起来灵活又省力;张老汉则带着农户们在城外的空地上搭建炭窑,把收集来的玉米芯、高粱杆烧成炭粉,再和煤粉按比例混合,制成蜂窝煤的原料。

苏瑾每日都会来帮忙,有时帮着记录原料的数量,有时会带些草药来,给制作蜂窝煤的农户和工匠们预防风寒;程处雪和长孙妍也常来,两人学着和原料,虽然弄得满手黑灰,却笑得格外开心;魏叔玉则时不时送来些典籍,里面记载着古代的燃料制作方法,给李恪提供参考;李德謇和程处默则忙着测试模具,若是发现模具的小孔不够规整,就立刻让铁匠修改。

这日清晨,第一台蜂窝煤模具终于制作完成。模具架立在后院的空地上,黑色的铁板模具闪着冷光,踏板用红布缠着,看起来格外喜庆。李恪站在模具前,手里捧着混合好的炭粉原料,深吸了口气,将原料均匀地倒入模具的小格里。

“殿下,我来帮你踩踏板!”程处雪跑过来,抢先站在踏板上,用力往下踩。只听“咔嗒”一声轻响,木槌稳稳地压在模具上,将原料压实。程处默连忙上前,打开模具的底盖,十二块六边形的蜂窝煤整齐地掉落在铺好的麻布上,每个煤块上的小孔都清晰可见,像一个个小巧的蜂巢。

“成了!”众人都欢呼起来,张老汉拿起一块蜂窝煤,仔细看了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笑着说:“这煤块看着结实,烧起来肯定旺!俺这就拿去炭盆里试试。”

伙计们很快在陶炭盆里点燃了一块蜂窝煤,果然如苏瑾所说,煤块燃烧得很充分,不仅没有烟,火力还很旺,不多时就把炭盆上的水壶烧开了,水蒸气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炭香。

“太好了!”李恪看着燃烧的蜂窝煤,心里满是欢喜。他想起再过两个月,长安的百姓就能用上这种便宜耐烧的蜂窝煤,再也不用为冬天取暖发愁;军营里的将士们也能在寒冷的冬日里,喝上热汤,暖暖身子。他仿佛己经看到了冬日里,长安的大街小巷里,百姓们推着陶炭盆,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市井间的烟火气,比往年更浓,更暖。

苏瑾站在一旁,看着李恪眼底的笑意,也忍不住弯起了嘴角。她想起初见李恪时,他正在后院琢磨焖炭的法子,如今不过短短几日,就从无烟炭到陶炭盆,再到如今的蜂窝煤,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他的用心和众人的帮忙。或许,这就是百姓们常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都为百姓的事费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夕阳西下时,后院己经堆满了刚制作好的蜂窝煤,整齐地摆放在木板上,像一排排黑色的蜂巢。李恪和众人坐在老槐树下,喝着温热的新酒,看着忙碌的工匠和农户,听着远处传来的打铁声和说笑声,心里忽然觉得踏实。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