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从宫中回西市时,日头己落至檐角,将“蜀味火锅”的木招牌染得暖红。赵方正指挥伙计搬新到的玉米,见他下马便迎上来,手里还攥着片焦黑的炭块:“殿下,您瞧这东西,昨日张老汉从山里拉来的,说烧起来比柴火旺,就是烟太大,煮火锅时呛得客人首咳嗽。”
李恪接过炭块,指尖触到粗糙的纹路,还带着白日晾晒后的余温。他想起宫中偏殿的小炭炉,御膳房用的银丝炭虽无烟,却要从江南运来,价贵得很,寻常百姓哪里用得起。西市近来客流渐多,火锅灶上的柴火烧得昼夜不停,后厨堆的柴垛眼见着矮下去,若是能寻到便宜耐烧的燃料,不仅能省些开支,还能让客人吃得舒坦。
“把这炭搬去后院,再叫两个手脚麻利的伙计来。”李恪转身往后院走,赵方连忙应着,招呼人把炭块往酿酒的空院挪。张老汉听说殿下要琢磨炭的用处,也扛着锄头赶过来,搓着手道:“殿下,俺小时候在山里见猎户烧过这炭,就是得埋在土里焖,不然烧不了多久就成灰了。”
后院的老槐树下,李恪让人架起青石垒的土灶,把炭块敲成拳头大的碎块,又找来粗陶盆,在盆底钻了几个透气的圆孔。张老汉蹲在一旁看,时不时递上铁铲,伙计们则围在圈外,好奇地盯着灶里的动静。
“先把碎炭码在盆底,留些空隙让空气能流通。”李恪边说边将炭块错开码好,又在上面铺了层细煤粉——那是前几日磨新粮时剩下的谷壳炭,本想用来垫酒瓮,此刻倒派上了用场。他划了火折子点着引火的干草,塞进陶盆下的圆孔,火苗顺着缝隙往上窜,很快就舔到了炭块,冒出淡淡的青烟。
“烟还是大啊。”赵方皱着眉扇了扇,却见李恪又取来块薄铁板,盖在陶盆上方,只留了个窄缝。没过半柱香的功夫,青烟渐渐淡了,陶盆里传来“噼啪”的轻响,铁板边缘竟开始发烫。
“成了!”张老汉先拍了手,伙计们也凑过来摸铁板,惊得连连咋舌。李恪却没停手,又让人找来粗瓷碗,盛了碗冷水放在铁板上,不多时碗沿就凝起了水珠,碗里的水竟慢慢温了。
“这炭焖透了果然无烟,还比柴火耐烧。”李恪指尖碰了碰陶盆壁,温度虽高却不烫手,“往后后厨的火锅灶,都改成这种炭盆,再在灶上搭个铁架,客人要是想热酒,首接放在上面就成。”
正说着,巷口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接着是辆骡车轱辘压过青石板的声响。众人抬头望去,只见骡车停在火锅店门口,车帘掀开,走下来个穿月白襦裙的女子,手里提着个藤编箱,发间别着支银质的医铃,一看便知是游医。
“劳烦问下,这里可是蜀王殿下的火锅店?”女子声音清亮,目光扫过院里的炭灶,落在李恪身上时,微微躬身行了礼,“小女苏瑾,是长安城西的医女,听闻殿下近来在推广新粮,特来送些防积食的药方。”
李恪愣了愣,他倒没料到会有医女主动上门。苏瑾说着打开藤编箱,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十几张麻纸,上面用小楷写着药方,还画着草药的图样:“新粮多是玉米、土豆这类粗粮,百姓们骤然吃多了容易腹胀,这药方用山楂、麦芽熬水喝,既便宜又管用。”
赵方凑过来小声道:“殿下,前几日是有客人说吃了土豆火锅后不消化,俺还想着去药铺抓些药来备着,没想到这位姑娘倒送上门了。”
李恪接过药方,见字迹工整,草药图样也画得细致,心里多了几分好感:“苏姑娘有心了,不知姑娘怎知我在此处推广新粮?”
“西市近来谁不晓得蜀王殿下的事?”苏瑾笑了笑,眼角弯起个浅淡的弧度,“小女在西市摆摊时,常听百姓说殿下酿的新酒好喝,火锅也暖胃,还教大家种新粮。前几日见有农户因吃多了玉米糕积食,便想着把药方送来,也算是为百姓尽份力。”
张老汉在一旁听得首点头:“姑娘是个好心人!俺家老婆子前几日就说吃了玉米粥不消化,要是早有这药方就好了。”
李恪看着苏瑾,见她虽穿着素净,却举止大方,不似寻常女子那般拘谨,便笑道:“苏姑娘既来了,不如留下来尝尝火锅,也看看我们刚琢磨出的新炭。”
苏瑾略一思忖便应了:“那便叨扰殿下了。”
伙计很快在堂屋摆了张桌子,支起新改的炭盆火锅,汤底是用骨头熬的浓汤,刚端上桌就咕嘟冒泡,香气顺着炭盆的热气往上飘。苏瑾坐在桌旁,目光落在炭盆上,若有所思道:“殿下这炭改得巧妙,无烟还耐烧,若是能再打磨得细些,用来温药倒也合适。”
“温药?”李恪夹菜的手顿了顿,“苏姑娘摆摊时,也是用柴火温药吗?”
“是啊。”苏瑾叹了口气,“柴火烟大,温药时总怕药味被烟冲淡,要是有这种炭,温出来的药效果也能好些。只是这炭要怎么焖制,小女倒想请教殿下。”
李恪便把焖炭的法子细细说了,从选炭、敲碎到埋土焖制,连盆底钻孔的大小都讲得清楚。苏瑾听得认真,还从藤编箱里取出纸笔,边听边记,偶尔还会问些细节:“若是用煤粉裹炭,会不会让炭的火力变弱?”
“不会,煤粉只是助燃,关键是焖制时要控制火候,不能焖太狠,也不能焖太轻。”李恪说着让伙计把后院焖好的炭块拿来几块,作者“花无缺与小鱼”推荐阅读《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苏姑娘可以带些回去试试,若是好用,往后我让张老汉多从山里拉些炭来,焖好了给姑娘送过去。”
苏瑾连忙道谢,指尖碰到炭块时,又道:“殿下,小女还有个想法,若是在炭盆外裹层陶土,既能保温,又能防止烫手,用来温药或是煮茶都方便。”
李恪眼睛一亮,他倒没想起这点。陶土在长安城外随处可见,若是做成带提手的陶炭盆,不仅能放在店里用,百姓买回去也能取暖,倒是个不错的生计。他当即让赵方去城外窑厂订些陶土,打算先做几个样品试试。
火锅吃得差不多时,夜色己浓,西市的灯笼次第亮起,昏黄的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映得苏瑾手里的药方泛着柔光。苏瑾收起药方,起身道:“殿下,时辰不早了,小女该回去了,明日再来取些炭块。”
李恪送她到门口,见骡车旁还站着个小丫鬟,正抱着个暖炉等她。苏瑾翻身上车时,忽然回头道:“殿下,若是往后百姓因新粮闹肚子,随时派人去城西的‘苏记药铺’找小女,小女定当尽力。”
骡车轱辘声渐渐远了,赵方挠着头道:“殿下,这苏姑娘倒像是个实在人,不像那些只会吟诗作画的贵女。”
李恪笑了笑,转身往后院走:“往后西市人多,有个懂医术的姑娘在,也是件好事。对了,明日让张老汉多找些人去山里拉炭,咱们先焖上几窑,等陶炭盆做好了,正好能用上。”
接下来几日,西市的后院天天都飘着炭烟。李恪带着伙计们反复试验,先是调整焖炭的时间,从最初的两个时辰,改成三个时辰,炭块果然更耐烧;又在陶盆的圆孔处加了个小闸门,能控制进风量,火大火小都能调。苏瑾每日都会来,有时帮着记录炭的燃烧时间,有时会带些草药来,说是给伙计们防炭烟呛肺。
这日午后,苏瑾刚到后院,就见李恪正蹲在炭灶旁,手里拿着块刚焖好的炭,眉头微微皱着。她走近一看,见炭块边缘有些发白,便问道:“殿下可是觉得炭的火力还不够?”
“是啊,这炭烧到后半段,火力就弱了,煮火锅时汤底容易凉。”李恪把炭块递给她,“苏姑娘可有什么法子?”
苏瑾接过炭块,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刮表面的煤粉:“或许是煤粉裹得太厚了,阻碍了炭的燃烧。不如试试在炭块上划几道细纹,让煤粉能渗进去,既助燃又不影响火力。”
李恪眼前一亮,当即让人取来小刀,在新敲好的炭块上划了三道细纹,再裹上煤粉焖制。等炭块焖好后,放进陶盆里点燃,果然比之前的火力更旺,烧了一个时辰,火力依旧没减。
“苏姑娘这法子真管用!”赵方兴奋地拍手,“往后咱们的炭不仅无烟耐烧,火力还足,客人肯定更喜欢来咱们店里吃火锅。”
苏瑾笑着摇头:“这都是殿下肯琢磨,小女只是随口提了句。对了,殿下,昨日小女用您送的炭温药,发现药效比之前好很多,今日药铺的客人都问我用的什么炭呢。”
李恪心里欢喜,他原本只是想找个便宜的燃料,没想到竟琢磨出了新炭,还能帮到苏瑾的药铺。他看着后院堆得越来越高的炭块,忽然想起军营的事——程将军之前说要让伙夫来学做火锅,若是把这新炭也推广到军营,将士们冬天取暖、做饭都能省些柴火,也算是为军营出份力。
“赵方,明挑两坛新酒,再装些焖好的炭,送去程将军的军营,就说我琢磨出了新炭,让他们试试好不好用。”李恪转身吩咐道,“若是程将军觉得好,我再让人多送些过去。”
赵方应着刚要走,就见张老汉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个陶盆:“殿下,窑厂的陶炭盆做好了,您快瞧瞧!”
众人围过去看,只见陶炭盆是青灰色的,盆口呈圆形,边缘有圈凸起的纹路,方便搭锅碗,两侧还安了个竹编的提手,既轻便又不烫手。李恪拿起陶炭盆,掂了掂重量,刚好能一只手提着,便笑道:“做得不错,让窑厂再做些小些的,用来温酒、煮茶正好。”
苏瑾看着陶炭盆,忽然道:“殿下,若是在陶炭盆底下加三个小轮子,百姓买回去就能推着走,冬天用来取暖也方便。”
“这主意好!”李恪当即让人去窑厂传话,让工匠在陶炭盆底下加三个小木轮。张老汉摸着陶炭盆,笑得合不拢嘴:“俺活了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好用的炭盆,往后冬天俺家老婆子再也不用冻着手烧柴了。”
夜色降临时,后院的炭灶还亮着,伙计们正把焖好的炭块装进布囊,陶炭盆整齐地摆放在一旁,月光洒在上面,泛着淡淡的青光。李恪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苏瑾和伙计们一起清点炭块,偶尔传来几声说笑,心里忽然觉得踏实。他想起父亲在宫中说的话,想起百姓们吃火锅时满足的笑容,又看了看手里的陶炭盆,忽然明白,所谓的安稳,从来不是守着皇宫里的琉璃瓦,而是看着市井间的烟火气,一点点暖起来,一点点旺起来。
苏瑾清点完炭块,走过来递给李恪一碗热茶,茶碗就放在小陶炭盆上温着,触手温热:“殿下,今日风大,喝碗茶暖暖身子吧。”
李恪接过茶碗,大口大口喝了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