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味火锅”前堂刚摆好新蒸的玉米糕,就见内侍提着个明黄色的食盒从巷口走来,锦缎食盒上绣着的龙纹在晨光里晃得人眼晕。李恪正帮着张老汉把酿酒的方子抄录在布告栏上,见了这阵仗,手里的毛笔顿了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黑渍。
“蜀王殿下,陛下让奴才来传句话。”内侍躬身行礼时,食盒的香气顺着缝隙飘出来,是御膳房特有的蜜饯甜香,“陛下说,昨日听闻太上皇尝了您送的新酒和火锅,连夸了好几句,还问您——这新酿的酒,为何先送了大安宫,倒忘了他这个当父亲的?”
李恪握着笔的手僵了僵,随即失笑。他昨日从大安宫回来后,满脑子都是如何给农户分酒曲,倒真忘了该给李世民送些新酒去。赵方在一旁听得清楚,忍着笑凑过来:“殿下,陛下这是……吃醋了?”
“别胡说。”李恪放下毛笔,接过内侍递来的食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两碟精致的蜜饯,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是李世民亲笔写的“明日进宫,带两坛新酒来”。他指尖着纸条上遒劲的字迹,忽然想起幼时在书房,父亲教他写字时,总说他的笔锋太软,少了些力道。如今自己常年握的是酒勺、锅铲,倒真有些时日没好好写过字了。
“劳烦公公回禀父皇,明日我定带新酒进宫,再给父皇做些新粮做的吃食。”李恪把食盒递给赵方,又让人取来一坛新酿的酒,“这坛酒您先带回去,让父皇尝尝鲜,明日我再带些热乎的火锅来。”
内侍接过酒坛,眉开眼笑地应了声,转身快步离去。张老汉凑过来,看着内侍的背影挠了挠头:“殿下,陛下也爱吃您酿的酒啊?俺还以为宫里的御酒比啥都好呢。”
“御酒虽好,却少了些市井的烟火气。”李恪笑着拿起一块玉米糕递给张老汉,“父皇年轻时也在民间待过,知道百姓的吃食最实在。你看这玉米糕,没有蜜饯甜,却比蜜饯更让人安心。”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一个穿着粉色襦裙的少女骑着匹小马,手里还提着个竹篮,远远就喊:“三哥!我听说你酿了新酒,特意来讨一碗尝尝!”
李恪抬头一看,是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自她去年出嫁后,兄妹俩倒少见了。高阳公主翻身下马,提着竹篮走进来,掀开盖子时,里面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这是我亲手做的,给你尝尝。不过你得先给我酒喝,不然我就告诉父皇,你偏心皇祖父,不疼我这个妹妹。”
“你啊,还是这么爱撒娇。”李恪无奈地摇了摇头,让人取来个粗瓷碗,倒了些新酒递给她,“慢些喝,这酒虽甜,却也有后劲。”
高阳公主接过碗,抿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好喝!比宫里的桃花酒还甜!三哥,你这酒是用什么酿的?我也要学,回去酿给驸马喝。”
“用新收的高粱和玉米芯酿的。”李恪把酿酒的法子简单说了说,又让伙计端来一盘土豆火锅,“你尝尝这个,是用新粮做的,比你爱吃的糕点还顶饱。”
高阳公主夹起一块土豆放进嘴里,软糯的口感让她忍不住点头:“好吃!三哥,你在西市做的这些事,京里都传遍了。昨日我去见母后,母后还说,你如今越来越像个能扛事的兄长了。”她顿了顿,放下筷子,语气里带着几分认真,“不过三哥,你总在西市忙活,父皇心里其实是高兴的,就是嘴上不说。他前几日还跟长孙大人说,你能放下皇子的架子,为百姓做事,比什么都强。”
李恪握着酒坛的手顿了顿。他知道父亲对自己寄予厚望,可他更清楚,自己想要的从不是朝堂上的权位,而是市井间的安稳。他看着高阳公主年轻的脸庞,忽然想起她幼时总追在自己身后,要他带着去西市买糖人的模样,心里泛起一阵暖意:“我知道。明日我进宫给父皇送酒,你要不要一起去?咱们兄妹俩,也有些时日没一起陪父皇吃饭了。”
高阳公主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好啊!我正好也想跟父皇说说驸马最近的事,他总说驸马太贪玩,我得帮驸马说说好话。”
兄妹俩又聊了许久,从西市的趣事说到宫里的日常,从新粮的收成说到驸马的近况。首到日头偏西,高阳公主才提着空竹篮,骑着小马离去,临走时还不忘叮嘱:“三哥,明可别忘了带酒,也别忘了叫上我!”
李恪站在店门口,看着妹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赵方走过来,手里拿着两个新缝的布囊:“殿下,明日进宫要带的酒己经装好了,还有您让做的玉米糕和土豆,也都准备好了。”他顿了顿,又道,“方才军营里来人说,程将军他们己经让伙夫来学做火锅了,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还问您什么时候有空,去军营里给将士们讲讲新粮的好处。”
“等从宫里回来再说吧。”李恪接过布囊,掂了掂,沉甸甸的满是酒的重量,“明日见了父皇,我也得跟他说说军营推广新粮的事,若是能让朝廷多拨些补贴给农户,百姓们种新粮的劲头就更足了。”
当晚,李恪在店里忙到深夜,亲自监督伙计们准备明日进宫的吃食,又仔细检查了酒坛的封口,生怕路上洒了。张老汉也来帮忙,煮了一锅玉米粥,端给李恪:“殿下,您忙了一天,喝点粥垫垫肚子。俺家老婆子说了,明日您进宫见陛下,可不能空着肚子去,不然陛下该心疼了。”
李恪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液滑进喉咙,带着玉米的甜意,暖得人心里发颤。他看着满店忙碌的身影,听着后院酒瓮散发的甜香,忽然觉得,这市井间的烟火气,比皇宫里的琉璃瓦更让人安心。他知道,明日进宫不仅是给父亲送酒,更是要让父亲知道,自己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更没有忘记百姓的嘱托。
次日清晨,李恪带着两坛新酒,还有准备好的新粮吃食,与高阳公主一同进宫。马车驶进大明宫时,朝阳正从宫墙上爬上来,将朱红的宫墙染成了金红色。内侍早己在宫门口等候,见了他们就躬身行礼:“殿下,公主,陛下在太极殿的偏殿等着呢,还特意让人备了小炭炉,说要跟您一起煮火锅吃。”
李恪和高阳公主跟着内侍走进偏殿,就见李世民正坐在窗边的桌旁,手里拿着本奏折,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比往日多了几分温和。听见脚步声,李世民抬起头,目光落在李恪手里的酒坛上,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恪儿,你这新酒,可让朕等了好几天。”
“儿臣知错了,父皇。”李恪走上前,将酒坛放在桌上,“这是儿臣特意为您酿的新酒,比给皇祖父送的那坛更醇厚些,您尝尝?”他又让人把火锅的铜锅、汤底和新粮吃食一一摆出来,“儿臣还带了火锅,咱们父子俩,今日就像在市井里一样,边吃边聊。”
李世民放下奏折,凑近酒坛闻了闻,眼睛顿时亮了:“这酒香味不错,比宫里的御酒更有滋味。”他看向高阳公主,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你这丫头,肯定是听说有好吃的,才跟着你三哥来的吧?”
高阳公主笑着走上前,挽住李世民的胳膊:“父皇,女儿是想您了才来的。再说了,三哥酿的酒这么好,女儿也想尝尝嘛。”
李世民被女儿逗笑了,点了点她的额头:“你啊,就知道嘴甜。”他看向李恪,语气渐渐认真起来,“恪儿,你在西市做的事,朕都知道了。太上皇也跟朕说了,你带的火锅和新酒,他很喜欢。你能为百姓做事,朕很欣慰。”
李恪心中一暖,连忙道:“儿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百姓们日子过好了,国家才能安稳。儿臣还有个请求,想跟父皇说说。”他把军营推广新粮,还有希望朝廷多拨补贴给农户的事说了,“若是能让百姓们种新粮没有后顾之忧,用不了几年,关中的粮食产量定会翻一番。”
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拿起酒坛,给自己倒了一碗:“你说得对。朕己经让户部拟了章程,再过几日就会下旨,给种新粮的农户多加三成补贴,还会在各县设立新粮推广点,专门教百姓们新粮的做法。”他喝了口酒,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这酒不错,你回去后,让人多送几坛来。往后宫里的宴席,也多添些新粮做的吃食,让朝臣们也尝尝新粮的好处。”
李恪心中一喜,连忙道谢:“谢父皇!儿臣回去后,就让人给宫里送酒来。”
这时,内侍端来煮好的火锅,汤底在铜锅里咕嘟作响,冒着热气,将偏殿里的空气烘得暖融融的。李世民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土豆放进嘴里,软嫩的口感让他忍不住点头:“好吃!比御膳房做的还入味。恪儿,你这手艺,倒是比宫里的御厨还强。”
高阳公主也夹起一块玉米,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让她眼睛一亮:“父皇,您看三哥多厉害,不仅能酿好酒,还能做这么好吃的火锅。您以后可别总说三哥不务正业了,他这是在为百姓做事呢。”
李世民笑着瞪了女儿一眼:“朕啥时候说你三哥不务正业了?朕只是担心他太累。”他看向李恪,眼底满是欣慰,“恪儿,你想要的,朕都明白。只要你能为百姓做事,能守住这份心思,朕就支持你。”
李恪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父亲,眼底满是感激。他知道,父亲的支持,是自己最大的底气。他夹起一块玉米糕,放进李世民碗里:“父皇,您尝尝这个,是用新磨的玉米面做的,比您爱吃的粟米糕更有嚼劲。”
父子三人围坐在火锅旁,边吃边聊,从新粮的收成说到百姓的日子,从军营的事说到朝堂的日常,气氛温馨得像寻常百姓家的聚餐。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落在铜锅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李恪看着父亲温和的脸庞,看着妹妹开心的笑容,忽然觉得,这宫苑里的烟火气,竟也有了几分市井间的安稳。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