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二章:给太上皇李渊送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章节无错乱精修!
 

“蜀味火锅”后院的酒瓮刚被晒得暖透,张老汉就提着一篮新蒸的玉米窝头来了,笼布掀开时,热气裹着甜香扑了满脸:“殿下,俺家老婆子按您给的方子做的,您尝尝?”

李恪刚筛完最后一筐高粱,指尖还沾着细碎的粮粒,接过窝头咬了一口,玉米面的糯香混着红枣的甜意漫开,比前几日做的玉米糕更添了几分扎实的暖意。他正想开口夸赞,赵方就匆匆从外走进来,手里捧着个描金食盒:“殿下,宫里来人传话,说太上皇今日身子爽利,想召您进宫说话,还问您能不能……带些市井里的吃食去。”

李恪捏着窝头的手顿了顿。自新粮种推广以来,他多在西市忙活,倒有些时日没去见李渊了。太上皇素来偏爱市井风味,若是带些新粮做的吃食去,既能让他尝尝鲜,也能趁机说说新粮的好处。他抬头看向院角的酒瓮,又瞥了眼前堂挂着的火锅铜锅,心里有了主意:“你去准备两个食盒,一个装些新酿的酒,另一个……把火锅的铜锅、汤底和切好的土豆、玉米都装上,咱们这就进宫。”

赵方愣了愣:“殿下,火锅要现煮才好吃,带进宫去怕是会凉了。”

“无妨。”李恪笑着擦了擦手,“我让人把小泥炉也带上,到了宫苑里,找个能生火的地方,现煮现吃才够味。”他又拿起两个玉米窝头放进食盒,“再把张老汉做的窝头也带上,太上皇爱吃这些实在的吃食。”

张老汉在一旁听得热闹,连忙道:“殿下,俺再回去拿些刚挖的红薯,烤着吃配酒正好!”说着就提着篮子往外跑,脚步轻快得不像个年过六旬的老汉。

半个时辰后,两辆马车停在“蜀味火锅”门口。前一辆装着食盒和小泥炉,后一辆载着李恪和赵方,车轮碾过青石板时,还能闻到食盒里飘出的淡淡酒香。西市的百姓见了,都笑着打招呼:“殿下这是要去给宫里送好吃的?”李恪掀开车帘点头,看着巷口熟悉的槐树渐渐后退,心里竟生出些莫名的暖意——从前进宫多是为了朝会,如今却带着市井里的炊烟气,倒比往日自在许多。

大明宫的宫墙在晨光里泛着淡金色,守门的侍卫见了李恪的马车,连忙放行。穿过几道朱红宫门,就到了李渊居住的大安宫。宫苑里的银杏叶落了满地,踩上去沙沙作响,比西市的槐叶多了几分肃静。内侍早己在宫门口等候,见了李恪就躬身行礼:“殿下,太上皇在暖阁里等着呢,还特意让人备了小炭炉,说您要是带了需现煮的吃食,正好能用。”

李恪跟着内侍走进暖阁,就见李渊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捧着本古籍,阳光落在他银白的须发上,倒比往日多了几分温和。听见脚步声,李渊抬起头,目光落在李恪身后的食盒上,嘴角露出笑意:“恪儿,你这食盒里装的,可是西市那家火锅店的吃食?”

“皇祖父猜得没错。”李恪走上前,让人把食盒打开,铜锅、汤底和码得整齐的土豆、玉米一一摆出来,“孙儿想着您爱吃市井风味,就把火锅带来了,还有新酿的高粱酒,您尝尝?”

李渊放下古籍,凑近食盒闻了闻,眼睛顿时亮了:“这酒香味倒是特别,比宫里的御酒更清冽些。还有这土豆、玉米,就是你前些日子说的新粮种?”

“正是。”李恪让人把小泥炉点上,将铜锅架在上面,倒入用鸡骨和菌菇熬了一夜的汤底。等汤底渐渐沸腾,冒着细密的泡泡时,他夹起一片切得极薄的土豆放进去,“皇祖父,这土豆要煮到透明才好吃,玉米煮软了甜汁会融进汤里,比糖还鲜。”

李渊饶有兴致地看着,等土豆煮透了,就用银筷夹起尝了一口。软嫩的土豆吸满了汤底的鲜,入口即化,竟没有一点传闻中“胀气”的感觉。他又尝了块玉米,甜糯的口感让他忍不住点头:“好!这新粮种倒是比寻常的麦子、粟米更有滋味,怎么之前还有人说它是‘域外异谷’?”

“都是些没尝过的人胡乱传言。”李恪给李渊倒了杯新酿的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玉杯里晃荡,泛着淡淡的光,“孙儿在西市开火锅店,就是想让百姓们尝尝新粮的好。如今关中的农户大多种了新粮,收成都不错,还有人学着用高粱酿酒、用玉米做糕,日子比往年宽裕多了。”

李渊浅啜了口酒,甜醇的酒液滑过喉咙,留下绵长的后味。他放下酒杯,目光落在窗外的银杏树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朕年轻时在晋阳,也尝过不少市井吃食,后来进了宫,倒少见这些烟火气了。你能放下皇子的身份,去西市跟百姓一起酿酒、做火锅,倒是比你那些兄弟更懂百姓的心思。”

李恪正想回话,内侍就端着一盘精致的点心走进来,放在桌上:“太上皇,这是御膳房刚做的桂花糕,您要不要尝尝?”

李渊瞥了眼点心,摇了摇头:“不用了,朕倒觉得恪儿带来的玉米窝头更对胃口。”他看向李恪,“你方才说百姓学着用新粮酿酒,可有遇到什么难处?”

“难处倒是有一些。”李恪把张老汉儿子想教农户酿酒,却缺些酒曲的事说了,“不过孙儿己经让人去蜀地采买酒曲,等回来了,就分发给关中各县的农户,让大家都能酿出好洒。”他顿了顿,又说起军营的事,“程将军他们也想在军营里推广新粮,明日就让伙夫来学做火锅和玉米糕,往后将士们的粮草,也能掺些新粮进去,既管饱又省钱。”

李渊听得连连点头,又夹了块土豆放进嘴里:“你做得好。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吃饱穿暖,这新粮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功劳。朕听说前些日子,有人在京中散布新粮的流言,还故意抬高粮价?”

“是户部侍郎柳明远,不过己经被查了。”李恪把柳明远囤积新粮、私吞补贴的事简略说了一遍,“如今京中没人再敢明着抵制新粮,再过些日子,等各县的‘新粮宴’办起来,百姓们就更能知道新粮的好处了。”

汤底还在铜锅里咕嘟作响,冒着热气,将暖阁里的空气烘得暖融融的。李渊看着李恪熟练地给铜锅添汤,忽然想起他幼时在蜀地的模样,那时的孩子还总追在自己身后要糖吃,如今竟己能独当一面,为百姓做这么多事。他拿起玉杯,又喝了口酒:“恪儿,你想要的,从来都不是权位吧?”

李恪添汤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李渊,眼底满是坦诚:“孙儿想要的,是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喝好酒,是长安街头永远有烟火气,是像今日这样,能带着市井里的吃食来见您,不用想那些朝堂纷争。”

李渊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好,好一个‘市井烟火气’。朕当年打天下,图的也是这个。如今你能守住这份心思,比什么都强。”他指了指食盒里的酒坛,“这酒不错,你回去后让人多送几坛来,朕想跟几个老臣也尝尝。还有这火锅的法子,也教给御膳房,往后宫里的宴席,也添些新粮做的吃食。”

李恪心中一喜,连忙应下:“孙儿明日就让人送酒和方子来。”

两人又聊了许久,从关中的收成说到蜀地的风土,从市井的趣事说到宫里的日常。首到日头偏西,暖阁里的铜锅渐渐凉了,李渊才摆了摆手:“你也别在宫里待太久,西市的百姓还等着你回去呢。记得常来看看朕,多跟朕说说市井里的事。”

李恪起身行礼,让人收拾好食盒,慢慢退出暖阁。走出大安宫时,夕阳正落在宫墙上,将朱红的宫墙染成了金红色。赵方跟在身后,轻声道:“殿下,太上皇今日看着格外高兴。”

“嗯。”李恪看着远处的宫苑,嘴角带着笑意,“皇祖父年轻时也历经风雨,知道百姓日子的难处。如今见新粮能让百姓过得好,自然高兴。”他顿了顿,又道,“回去后,你让人把酿酒的方子再抄录几份,一份送进宫,一份给军营,还有一份……贴在西市的布告栏上,让百姓们都能学着酿。”

马车驶出宫门,渐渐汇入长安的车流。李恪掀开车帘,看着街上往来的百姓,有的手里提着刚买的土豆,有的肩上扛着新收的高粱,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意。他忽然觉得,今日带进宫的不仅是火锅和酒,更是市井里的烟火气,是百姓对好日子的盼头。

回到“蜀味火锅”时,张老汉正带着几个农户在院里等着,见了他就急忙上前:“殿下,宫里怎么样?太上皇爱吃咱们做的吃食吗?”

李恪笑着点头,把李渊夸赞玉米窝头和新酒的事说了,又把要教大家酿酒的事告诉他们。农户们听了,都激动得连连道谢,纷纷说要把新粮种的好处传遍关中各县。

后院的酒瓮还在散发着甜香,前堂的火锅铜锅己被擦拭干净,挂在墙上。李恪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看着满院忙碌的身影,指尖还留着进宫时沾到的酒渍,甜醇的气息混着市井的烟火气,比宫里的御酒更让人安心。

花无缺与小鱼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