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七章:众人齐心协力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秋阳刚爬过西市的屋檐,蜂窝煤作坊的青石板上己落满忙碌的身影。李恪踩着晨露走进作坊时,见张老汉正带着几十名农户分拣炭粉,粗布衣衫上沾着黑灰,却个个笑得爽朗。程处默光着膀子,指挥工匠调试新制的模具,铁器碰撞的“叮当”声裹着热气,在院子里荡开。

“殿下,您来得正好!”张老汉搓着满是炭粉的手迎上来,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纸,“这是俺连夜统计的城外农户名单,愿意来作坊干活的有三百多人,都是手脚麻利的庄稼汉,就是……”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就是大伙担心工钱给得不准时,家里秋收还没利索,得顾着两头。”

李恪接过名单,指尖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心里有了主意。他让人搬来张木桌,站在院中央高声道:“在场的乡亲们听着,凡是来作坊做蜂窝煤的,每日工钱二十文,管两顿饭,若是能介绍同乡来,每多一人再赏五十文!工钱按日结,绝不拖欠!秋收忙不过来的,也能半日来作坊,工钱照算一半!”

话音刚落,院子里顿时炸开了锅。农户们交头接耳,眼里满是惊喜——二十文工钱比在城里做零工还多,管饭更是贴心。一个穿短打的青年率先喊道:“俺愿意来!俺家秋收只剩最后两亩玉米,半日就能干完!”接着,又有十几个农户应声,连原本犹豫的人也动了心。

张老汉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连忙让人登记农户信息,按手艺分成揉炭粉、压煤块、晾晒三个组。李恪走到揉炭粉的农户旁,见他们正用木槌捶打炭粉和煤粉的混合物,额头渗着汗,便对程处默道:“你让人做些木杵,再钉些大木槽,把炭粉和煤粉按比例倒进槽里,几人一组用杵捣,比用木槌省力,还能捣得更匀。”

程处默一拍大腿:“殿下说得是!俺这就让人去做!”说着,就拉着工匠画图纸,不多时,几个粗实的木槽和木杵就送了来。农户们试着用杵捣粉,果然省力不少,原本半天才能揉好的炭粉,一个时辰就捣得细腻均匀。

苏瑾提着藤编药箱来的时候,正见李恪蹲在晾晒区,用手指捏起块半干的蜂窝煤。她走近一看,见煤块边缘有些开裂,便轻声道:“殿下,秋日光燥,蜂窝煤晒得太急容易裂,不如在晾晒架上盖层薄纱,既能挡强光,又能通风,还能防着落灰。”

李恪点头称是,立刻让人找来了薄纱。苏瑾又打开药箱,取出几包草药分给农户:“这是薄荷和甘草磨的粉,泡水喝能清炭烟,大家干活时多喝点,别呛着肺。”农户们接过药包,连声道谢,原本生分的气氛,渐渐被这股暖意烘得热络。

安排好作坊的事,李恪让人叫来赵方和杜荷,三人坐在账房里,铺开一张长安舆图。李恪指着舆图上的黑点道:“蜂窝煤要供整个长安过冬,光靠本地的炭粉和煤粉不够。赵方,你带一队人去河东、并州,那里产煤多,按市价收购,若是煤农愿意送货到长安,每车再多加两贯钱。”

赵方接过舆图,郑重地点头:“殿下放心,俺这就去准备车马,明日一早就出发!”

“杜荷,你去江南和蜀地。”李恪又指向舆图南侧,“那里多山林,木炭产量大,你联系当地的商号,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木炭,再让他们烧成炭粉送来,路上的损耗咱们全包。”

杜荷揣着账册,语气笃定:“晚辈明白,会把账目记清楚,绝不让商号吃亏,也不让作坊多花冤枉钱。”

李恪还不放心,又道:“你们路上多带些干粮和伤药,遇到关卡就亮蜀王府的令牌,若是有百姓愿意跟着送煤,也给他们算工钱,就按脚夫的价,别亏待了人家。”两人一一应下,当天就去筹备车马,只待次日启程。

接下来几日,作坊里的蜂窝煤日产两渐涨,从五千块涨到了一万块,晾晒架上整齐叠着的蜂窝煤,像黑金色的蜂巢,在阳光下泛着光。长孙冲带着商号的人来拉煤时,见农户们干劲十足,忍不住对李恪道:“殿下这法子真妙,既解决了人手问题,又让百姓得了实惠,京里的贵族们听说后,都夸您会办事。”

李恪却皱着眉:“还不够。昨日内侍来报,宫里需要五万块蜂窝煤,军营那边也要十万块,加上百姓的需求,至少得准备五十万块才够过冬。赵方和杜荷还没传回消息,原料要是跟不上,产量再高也没用。”

正说着,巷口传来马蹄声,一个穿着灰衣的驿卒翻身下马,手里举着封信:“蜀王殿下,河东急信!”

李恪拆开信,见是赵方写的——河东煤矿多在深山,煤农们没有车马,只能靠人背肩扛把煤运出山,价格虽低,却运不出来。赵方己让人在山下设了收煤点,雇了脚夫运煤,只是脚夫不够,还得再派些人来。

“看来得再派人去河东。”李恪沉思片刻,对长孙冲道,“你联系工部,借二十辆官车,再从作坊调五十名身强体壮的农户,跟着去河东帮忙运煤,工钱照给,路上的开销由作坊出。”

长孙冲立刻去办,不出半日,官车和农户就准备好了。李恪亲自送到巷口,叮嘱带队的农户头目:“路上小心,别让脚夫累着,若是遇到雨天,就找驿站歇脚,安全第一。”头目拍着胸脯保证,赶着官车浩浩荡荡地离去。

又过了三日,杜荷从江南传回消息,江南的商号愿意供应十万斤炭粉,只是水路运输慢,得半个月才能到长安。李恪让人在城外找了个大仓库,打扫干净,准备存放炭粉,又让人去洛阳、郑州等地收购煤粉,确保原料供应不中断。

这日午后,李恪正在作坊查看蜂窝煤的质量,忽然听见一阵孩童的笑声。他抬头望去,见高阳公主带着几个宫中小太监,正蹲在晾晒区,用树枝在蜂窝煤上画画。房遗爱则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个算盘,不知在算些什么。

“三哥!”高阳公主看见李恪,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举着块画了兔子的蜂窝煤,“你看我画得好不好?我要把这些煤块带回宫,给皇祖母当摆件!”

房遗爱也走上前,笑着道:“殿下,我刚算了算,若是按现在的产量,到入冬前正好能凑够五十万块蜂窝煤。只是江南的炭粉要是晚到,怕是会耽误生产,不如我去江南催催?”

李恪知道房遗爱虽爱耍活宝,却也靠谱,便点头道:“也好。你去江南后,跟商号说,若是能提前三日送到,每车再多加一贯钱;若是晚了,就扣半成货款。路上注意安全,别贪玩。”

房遗爱拍着胸脯:“放心吧三哥!我保证按时把炭粉带回来!”说着,就拉着高阳公主准备出发,高阳公主临走时,还不忘抱走几块画了画的蜂窝煤,惹得众人发笑。

苏瑾提着药箱来送汤药时,见李恪站在仓库门口,望着空荡荡的院子发呆,便走上前道:“殿下是在担心原料的事?”

李恪点点头:“江南的炭粉、河东的煤,还有各地的煤粉,缺一不可。若是有一处出了差错,过冬的蜂窝煤就不够了。”

苏瑾递过一碗温热的汤药:“殿下别急,赵方和杜荷都是办事稳妥的人,房驸马去催货,也能快些。再说,咱们作坊里还有不少储备的原料,足够支撑十日,十日之内,原料肯定能到。”

李恪接过汤药,喝了一口,温热的药液顺着喉咙滑下,心里的焦虑也淡了些。他看着苏瑾忙碌的身影,忽然道:“苏姑娘,你这几日一首在作坊里送药,药铺的事忙得过来吗?若是忙不过来,就别天天跑了,作坊里我让人备些常用的草药就好。”

苏瑾笑着摇头:“殿下放心,药铺有伙计打理,我每日过来看看,也能放心。再说,作坊里的乡亲们都很朴实,我给他们送药,他们也常给我带些自家种的蔬菜,倒也热闹。”

两人正说着,张老汉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殿下,您看这是什么!”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块黑亮的煤块,“这是俺家老婆子从山里挖的,比咱们买的煤更耐烧,俺想着,要是能在山里找些煤矿,就能自己挖煤,不用再从外地买了!”

李恪拿起煤块,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刮,眼睛一亮:“这煤质量好!张老汉,你明日带些人去山里勘探,若是能找到煤矿,咱们就雇人开采,既省了运费,又能让更多百姓有活干!”

张老汉喜出望外,当即去安排勘探的事。李恪看着手里的煤块,心里忽然觉得踏实——只要众人齐心,再难的事也能办成。他想起父亲常说的“民生无小事”,此刻才真正明白,所谓的民生,就是让百姓有活干、有饭吃、有暖取,就是让这市井间的烟火气,能暖到每个人的心里。

夕阳西下时,作坊里的灯火渐渐亮起。农户们还在赶制蜂窝煤,笑声、说话声、铁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谣。李恪站在院子中央,看着晾晒架上的蜂窝煤在灯光下泛着光,看着农户们脸上满足的笑容,忽然觉得,这个冬天,长安定会格外温暖。他想起赵方和杜荷在外地奔波,想起房遗爱去江南催货,想起苏瑾为乡亲们送药,心里满是感激——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才让这小小的蜂窝煤,有了温暖千万家的力量。

夜色渐深,作坊里的热气还未散去。李恪坐在账房里,看着房遗首送来的账目,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虽然原料还未全部到齐,但产量己稳步提升,只要再坚持几日,就能备足过冬的蜂窝煤。他拿起笔,在账本上写下“民为根本,力往一处使,则无难事”,笔尖落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冬日里,长安百姓围坐在陶炭盆旁,吃着热乎的火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