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风吹过皖北荒原,卷起阵阵黄土。李峰趴在枯草丛中,望远镜仔细扫描着远处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日军蚌埠战俘营。高墙电网,哨塔林立,巡逻队牵着狼犬不停穿梭,整个营地如同一座钢铁坟墓。
“比想象的还要严密。”李峰放下望远镜,脸色凝重,“正面强攻等于送死。”
赵德海在一旁补充道:“根据内线情报,这里关押着至少两千名我军战俘,大多是徐州会战被俘的官兵。鬼子把他们当奴隶使唤,修工事、运物资,每天都有不少人被折磨致死。”
周文斌递上一份刚刚破译的电文:“更糟糕的是,日军准备将这些战俘转移至东北矿区。以他们现在的身体状况,那条路无异于死亡行军。”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李峰。这意味着必须尽快行动,否则这些战俘将面临灭顶之灾。
通过几天观察,他们发现了战俘营的运作规律:每天清晨,战俘会被押解到附近的山丘采石场劳作,傍晚再押回营区。采石场的警戒相对松懈,是下手的最佳地点。
“就在采石场行动。”李峰下定决心,“但不能硬抢,要智取。”
一个周密的计划开始酝酿。首先需要内应。通过当地地下组织,他们联系上了采石场的一名中国监工——老吴。老吴的儿子也曾是国军士兵,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对日军怀有深仇大恨。
“我可以帮忙,”老吴眼中含着泪光,“但鬼子看守很严,每次都有一个小队的兵力押送。”
李峰仔细研究采石场地形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不首接劫人,而是制造山体滑坡,利用混乱救人。
“采石场东侧山体本来就不稳定,”爆破组长分析道,“如果用适量炸药诱发滑坡,既能制造混乱,又不会造成太大伤亡。”
行动日选定在三天后的清晨。这天有晨雾,能见度低,有利于行动和撤退。
凌晨时分,游击队员提前进入伏击位置。李峰亲自带领突击组潜伏在采石场附近,赵德海带阻击组控制制高点,周文斌负责通讯联络。
晨雾中,战俘队伍蹒跚而来。他们衣衫褴褛,脚戴镣铐,在日军刺刀的驱赶下如同行尸走肉。李峰透过望远镜,看到许多战俘身上带着伤痕,但眼神中依然有不屈的光芒。
“准备。”李峰低声下令。
爆破组悄然引爆炸药。轰隆巨响中,东侧山体大面积滑坡,巨石和泥土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山崩了!快跑!”老吴按照预定计划大声呼喊。
现场顿时大乱。战俘们西处奔逃,日军看守试图维持秩序,但被恐慌的人群冲散。
“行动!”李峰大喝。
突击组如猛虎下山,迅速解决了几名落单的看守。老吴趁机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为战俘打开镣铐。
“弟兄们!我们是游击队!跟我走!”李峰高声呼喊。
大多数战俘立即响应,但也有部分人犹豫不决——长期的折磨己经消磨了他们的斗志。
就在这时,日军主力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反击。机枪子弹如雨点般射来,多名战俘中弹倒地。
“掩护!交替撤退!”李峰果断下令。
阻击组从制高点开火,压制日军火力。突击组带领战俘向预定撤离点转移。
然而意外发生:日军增援部队从侧翼包抄过来,切断了撤退路线!
“改变计划!走B路线!”李峰临危不乱。
B路线是一条干涸的河床,虽然隐蔽但路程更远。对体力虚弱的战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生死考验。
果然,没走多远,就有战俘体力不支倒下。“别管我...你们快走...”一个老兵喘着粗气说。
“胡说!524团从不丢下弟兄!”李峰毫不犹豫地背起老兵,“全体加快速度!”
在枪林弹雨中,他们艰难前行。每前进一段距离,都有人主动留下断后,用生命为战友争取时间。
最终,当抵达安全区域时,清点人数:救出战俘387人,但游击队员牺牲23人,战俘在途中伤亡89人。
看着这些骨瘦如柴、遍体鳞伤的战俘,所有游击队员都沉默了。他们见过的惨状不少,但如此系统的虐待还是超出了想象。
回到临时营地,医疗组立即展开救治。许多战俘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伤病,需要长期调养。
当晚,战俘中军衔最高的原第59军副团长张振国找到李峰:“李团长,感谢救命之恩。但我们不能一首拖累你们,请给我们武器,我们要报仇!”
这个提议在游击队内部引发争议。赵德海认为:“这些弟兄身体太弱,现在上战场等于送死。”
但李峰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身体可以恢复,但斗志一旦熄灭就难重燃。我支持他们的要求。”
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组建一支特殊部队——“铁骷髅营”。这个名字既反映了战俘们骨瘦如柴的现状,也象征着他们如骷髅般不屈的战斗精神。
训练立即展开。虽然身体虚弱,但这些战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军事素质很快恢复。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日军的仇恨化作了强大的战斗意志。
李峰特别注重心理重建。他让战俘们分享各自经历,将痛苦转化为力量。“记住你们受过的苦,但不要被仇恨吞噬。我们要为活着的人战斗,为那些再也不能战斗的人战斗。”
两周后,铁骷髅营迎来了第一次实战考验:袭击日军一个前线补给站。
这次行动完全由铁骷髅营策划和执行。张振国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化装成日军押送队,混入补给站。
计划周密而冒险。他们利用缴获的日军军服和证件,伪装成从前线撤下的伤兵运输队。李峰原本要亲自带队,但被张振国坚决拒绝:“这是我们铁骷髅营的第一战,必须由我们自己完成。”
行动过程惊心动魄。在补给站门口,日军守卫仔细检查证件,甚至盘问部队番号和长官姓名。幸亏准备充分,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
进入补给站后,队员们按计划分头行动:一组控制通讯室,一组安置炸药,一组夺取车辆。
就在即将得手时,意外发生:一个日军军官认出了张振国——他曾经是张振国的俘虏!
枪声骤起,计划暴露。队员们立即转为强攻,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
虽然事发突然,但铁骷髅营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配合默契,战术娴熟,很快控制住局面。最后时刻,张振国亲手击毙了那个认出他的日军军官。
“这一枪是为了徐州会战牺牲的弟兄们!”张振国怒吼道。
行动大获成功。补给站被彻底摧毁,铁骷髅营缴获大量物资,仅轻伤三人。
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铁骷髅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然而李峰注意到,一些战俘在战斗中表现出过度的残忍,甚至虐待日军俘虏。他立即召集全体会议。
“我知道你们遭受过什么,”李峰语气沉重,“但如果我们变得和鬼子一样残忍,和他们还有什么区别?我们战斗是为了终结暴行,而不是延续暴行。”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战俘们。从此,铁骷髅营多了一条铁律:不杀俘虏,不虐伤员。
随着时间推移,铁骷髅营越来越壮大。不仅是被救战俘,许多当地青年也慕名加入。他们成为游击队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在多次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
最令人欣慰的是,通过电台,他们与武汉方面取得了联系。当第五战区长官部得知有一支由战俘组成的部队仍在敌后坚持战斗时,特地发来嘉奖电,并正式授予“铁骷髅营”番号。
深秋的一天,铁骷髅营奉命护送一批重要情报前往前线。途中与日军一个中队遭遇,兵力悬殊。
“你们带情报先走,”张振国对李峰说,“我们断后。” “不行!太危险了!”李峰拒绝。
张振国笑了:“李团长,记得你说过吗?有些牺牲是必要的。铁骷髅营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一天。”
最终,铁骷髅营成功阻滞日军六个小时,为情报送达争取了宝贵时间。但包括张振国在内的87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后来人们在战场找到张振国的遗体,他身边倒着十多个日军士兵,至死保持着战斗姿势。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封写给所有战俘营难友的信:
“弟兄们:如果你们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己经去找那些先走的弟兄了。不要悲伤,不要复仇。记住我们为什么而战——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人不必经历我们的苦难。中国不亡,抗战必胜!”
这封信被广泛传抄,成为鼓舞敌后军民的精神力量。铁骷髅营的旗帜虽然倒下,但它的精神永远飘扬在每个抗战战士的心中。
李峰站在新立的纪念碑前,轻声说:“你们没有白死。你们用生命证明了:中国人可以被击败,但永远不会被征服。”
寒风吹过荒原,卷起阵阵黄土,仿佛无数英魂在天地间呼啸。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牺牲与希望同在,伤痛与坚强并存。而战斗,仍将继续。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抗战从淞沪战役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VJ9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