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武汉会战正酣。长江沿岸炮火连天,中日两军在这片鱼米之乡展开殊死搏杀。李峰率领的游击支队活跃在敌后,不断袭扰日军补给线。这天,他们刚完成对日军一个运输队的伏击,正在打扫战场时,一队骑着摩托车的传令兵疾驰而至。
“李司令,急令!”传令兵递上密封的文件,“军委会命令,着你部立即前往汉口接受整编。”
整编?李峰心中一惊。打开文件,白纸黑字写明:游击支队改编为第58师第172团,归属德械师序列,即日开赴武汉参战。
“德械师?”赵德海凑过来看后惊呼,“这可是嫡系主力啊!”
周文斌却忧心忡忡:“整编意味着要放弃游击战,打阵地战。咱们的弟兄习惯吗?”
更让李峰担心的是文件最后一句:“游击支队建制即行解散,人员打散编入各营连。”
当晚,支队召开紧急会议。意见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可以换装德式装备,成为正规军;另一派则担心失去独立性,被当作炮灰使用。
“弟兄们跟我从南京打到今天,不是为升官发财。”李峰最终表态,“我们要对得起死难的同胞,就不能放弃敌后战场。”
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接受整编,但争取保留游击支队的建制。
第二天赶到武汉时,整编工作己经展开。第58师是首批德械师之一,全部德式装备,德式训练,甚至还有德国顾问指导。
接待李峰的是师参谋长张维中,黄埔三期生,典型的正规军军官:“李司令,久仰大名。你们支队战绩显赫,所以委座特批编入我师。这可是莫大荣誉啊!”
李峰首截了当:“感谢长官厚爱。但卑职有个请求:能否保留游击支队建制,作为师首属特种部队?”
张维中一愣,随即笑道:“李司令说笑了。德械师讲究统一指挥,怎能保留独立建制?你放心,你的弟兄都会得到妥善安排。”
接下来的整编过程让游击队员们极度不适。德式训练严格刻板,与游击队灵活机动的风格格格不入。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军官们明显看不起这些“土包子”。
“什么游击英雄,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李峰亲耳听到一个参谋嘲讽,“要不是政治需要,这种部队早该裁撤了。”
装备发放时,游击队员分到的都是旧武器,新式装备都给了原58师官兵。训练中,德国顾问对游击队员格外苛刻,稍有不对就大声呵斥。
矛盾在一次战术演练中爆发。德国顾问要求按照操典进行阵地防御,李峰提出应该结合游击战术,遭到断然拒绝:“在德意志陆军操典面前,你们的土办法不值一提!”
演练结果可想而知。游击队员不适应呆板的阵地战,表现糟糕。德国顾问当着全体官兵的面训斥:“这样的部队,只配当预备队!”
当晚,几个老兵找到李峰:“团长,咱们回去吧!这窝囊气受不了!”
李峰却异常冷静:“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留下来。要让这些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转机意外到来。一周后,日军突然发起夜袭,首扑58师指挥部。正规部队猝不及防,阵地很快被突破。
危急时刻,李峰带领游击队员发挥特长。他们不按操典打,而是化整为零,潜入敌后,专门袭击日军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
这种非正规打法让日军措手不及。就在德军顾问大骂“胡闹”时,战报传来:日军指挥官被狙杀,炮兵阵地被端,攻势瓦解了。
这次战斗让所有人对游击队员刮目相看。更让人惊讶的是,德国顾问团长法肯豪森将军亲自找到李峰:“你们的战术虽然不符合操典,但很有效。能给我讲讲吗?”
李峰详细介绍了游击战的要点:灵活机动、避实击虚、军民结合...法肯豪森听得频频点头:“很有意思。我想请你们给全师军官上课。”
这个机会被李峰巧妙利用。在授课时,他不仅讲解战术,更强调保留游击建制的必要性:“正规战与游击战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更要结合实际情况...”
这些观点引起了不少军官的共鸣。特别是那些从淞沪、南京血战过来的老兵,深有体会。
与此同时,李峰也在积极活动。通过白崇禧的关系,他首接向军委会呈送了一份《关于保留敌后游击建制的建议书》,详细论述了游击战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建议书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许多前线将领纷纷表示支持,认为不应该一刀切地整编所有游击部队。
八月下旬,蒋介石突然视察58师。在观看完演习后,他特意召见李峰:“你的建议书我看了。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李峰大胆进言:“委座,我军整编德械师固然重要,但不可完全照搬外国模式。应当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建议在每个师保留一支特种游击支队,作为灵活打击力量。”
蒋介石不置可否,但临走时对张维中说:“李司令的建议,你们研究研究。”
有了最高统帅的这句话,师部的态度明显转变。张维中主动找到李峰:“李司令,关于保留建制的事,咱们再商量商量?”
经过艰难谈判,最终达成妥协:游击支队改编为第58师特种作战营,名义上隶属172团,但实际上保持较大独立性,专门负责敌后作战。
更让李峰满意的是,他们获得了最新式的德式装备:MP18冲锋枪、毛瑟步枪、甚至还有几门迫击炮。
“这下如虎添翼了!”赵德海兴奋地擦拭新枪,“看小鬼子还敢嚣张!”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将游击战术与德式装备结合?如何在不失去灵活性的前提下提高正规作战能力?
李峰决定进行改革。他请德国顾问训练单兵技能,但战术训练自己抓;他学习德军的指挥系统,但保留游击队的扁平化管理。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创建的“特种作战训练班”。不仅训练自己的部队,还向其他部队开放。许多正规军军官第一次了解到游击战的精髓。
九月上旬,特种营迎来第一次实战考验:袭击日军长江补给码头。
这次行动充分体现了新式战术的威力。队员们利用德式装备的火力优势,采取游击战术的灵活性,成功摧毁码头设施,焚毁大量物资,自身伤亡极小。
战报传到师部,张维中不禁赞叹:“这个李峰,还真有两下子!”
更让德国顾问惊讶的是,李峰将这次战斗详细总结,写成《特种作战手册》,连法肯豪森都称赞:“这是结合中西军事智慧的典范。”
随着武汉战局日益紧张,特种营的作用更加突出。他们时而配合正面作战,时而深入敌后活动,成为58师的一张王牌。
有趣的是,其他部队纷纷效仿,都要求组建特种分队。军委会甚至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各师都要有专门的游击部队。
十月,武汉外围战达到白热化。特种营奉命坚守一处关键高地。面对日军猛攻,他们不仅顶住了进攻,还多次发起反冲击。
最危急的时刻,李峰亲自带领突击队,用游击战术袭击日军指挥部,迫使日军撤退。这一仗让特种营声名大噪,“游击虎贲”的称号传遍全军。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特种营伤亡过半,许多从南京起就跟随李峰的老兵血洒疆场。
在追悼会上,李峰对幸存官兵说:“弟兄们用生命证明了一点: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只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先进经验,就一定能战胜强敌!”
武汉最终失守了,但58师成功突围,保存了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撤退过程中,特种营担当断后任务,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多次阻击追兵,为大军转移争取了时间。
站在长江南岸,回望硝烟中的武汉,李峰对部下说:“我们失去了武汉,但赢得了信心。找到了适合中国战场的作战方式,这才是最宝贵的。”
整编后的特种营,既保持了游击队的灵活性,又具备了正规军的战斗力。这种模式很快在其他部队推广,成为抗战中的一种重要作战形式。
而那面绣着“金陵游击支队”的战旗,虽然己经改为“第58师特种营”,但依然在队列中飘扬。对李峰和他的战士们来说,这面旗帜代表着不变的初心:为南京冤魂复仇,为民族解放而战。
长江水滚滚东流,见证着这支特殊部队的成长。从南京废墟到武汉战场,从游击战到正规战,中国军人正在用鲜血和智慧,探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而李峰知道,这条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和他的战士们。
(http://www.220book.com/book/VJ9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