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武汉的战备气氛日益紧张。长江江面上,中国海军仅存的几艘舰艇正在布设水雷,岸防炮台也在加紧构筑。在这山雨欲来的时刻,军事委员会却出人意料地决定举行一场授勋仪式,以鼓舞士气。
李峰接到命令时,正在黄陂一带侦察日军动向。当他快马加鞭赶到设在武昌的军事委员会临时驻地时,授勋仪式己经准备就绪。
“团长,这次授勋规格很高,何总长亲自主持。”赵德海压低声音说,“听说是因为我们在敌后的表现引起了上面重视,要树立典型。”
李峰整理着略显破旧的军装,眉头微皱:“武汉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搞形式主义...”
礼堂内将星云集,许多从前线紧急召回的将领们面带疲惫,但都强打精神。李峰作为游击军官,在这些正规军将领中显得格外突出。
仪式开始,何应钦总长首先讲话:“诸位同志,倭寇逼近,国难当头。今日授勋,非为个人荣辱,乃为彰我革命军人之气节,励我全军将士之斗志!”
授勋按战功依次进行。当念到“游击支队司令李峰”时,会场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游击军官,竟与那些正规军名将同台受勋。
李峰稳步上台,何应钦亲自将青天白日勋章别在他胸前:“李司令以一连之众,起于南京废墟,转战千里,屡建奇功。特授此勋,以彰其忠勇。”
按照程序,受勋者应当致答谢词。李峰却站在原地,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经历过淞沪、南京血战的将领们,声音沉痛而坚定:
“感谢长官厚爱。然南京沦陷未及一载,三十万同胞冤魂未安,卑职实不敢受此殊荣。”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何应钦的脸色由晴转阴,司仪急忙示意李峰下台。
但李峰继续道,声音更加洪亮:“当日南京守军浴血奋战,终因援军不至、指挥失当而城破。今日武汉形势,与当日南京何其相似!若重蹈覆辙,我等今日所受之勋,他日何以面对江东父老?”
这番话如惊雷炸响。许多从南京突围出来的将领低下头,有人悄悄拭泪。
李峰取下勋章,双手捧起:“卑职非不珍视荣誉。然真正该受此勋者,是那些战死南京的将士,是那些至今仍在敌后坚持的同胞!待到我军光复南京之日,待到倭寇逐出国土之时,此勋方有其价值!”
他将勋章轻轻放在主席台上,敬礼后毅然下台。
会场死一般寂静。何应钦面色铁青,良久才宣布:“仪式继续!”
这场风波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晚,李峰被“请”到军政部问话。
“李司令,你好大的胆子!”一个少将拍案而起,“今日之事,你作何解释?”
李峰立正回答:“卑职只是说了该说的话。南京之败,教训深刻,若不正视,恐武汉重蹈覆辙。”
“狂妄!”另一个官员呵斥,“战略大局,岂是你一个游击司令能妄议的?”
就在气氛紧张时,一个侍从官匆匆进来,在主持问话的次长耳边低语几句。次长脸色微变,态度突然缓和:“委座有指示:李司令忠勇可嘉,然言辞过激,下不为例。”
这场问话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后来李峰才知道,是白崇禧等实力派将领为他说了话,认为需要这种“鲶鱼效应”来惊醒军中苟安之气。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件事在前线部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许多官兵私下传颂李峰的事迹,称他为“敢说话的将军”。
第二天,李峰到汉口医院慰问伤员时,一个失去右臂的老兵紧紧抓住他的手:“李司令,你说得对!南京的弟兄不能白死!咱们这回一定要在武汉和鬼子拼了!”
另一个蒙着双眼的年轻士兵哽咽道:“长官,我看不见你了,但我知道你是为我们说话的人...”
这些场景让李峰深受触动。他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说出了许多官兵的心声。
然而麻烦也随之而来。政训处的人开始暗中调查他的背景,特别关注他与中共人士的接触。一些保守派将领也对他侧目而视,认为他破坏了军中的“规矩”。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然到访,他是通过周恩来介绍来的。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抗战从淞沪战役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李将军,我在南京时就听说过你的事迹。”斯诺开门见山,“这次拒勋事件,己经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你能详细谈谈想法吗?”
李峰谨慎地回答:“我只是做了一个中国军人该做的事。南京的悲剧不能重演,这是所有中国军人的共识。”
这次访谈被斯诺发表在《密勒氏评论报》上,标题是《一个中国军人的良心》。文章详细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和中国军民的抵抗精神,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有意思的是,这篇报道反而改善了李峰的处境。在国际舆论关注下,那些想要整治他的人不得不暂时收敛。
更令人意外的是,蒋介石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意外提到了这件事:“有个游击司令拒受勋章,说南京冤魂未安。话虽难听,但提醒得对!我们要是守不住武汉,对不起南京死难的军民!”
这番话实际上定下了调子。此后,军中开始公开讨论南京保卫战的教训,许多战术和布防方案都据此调整。
七月下旬,日军开始向武汉外围推进。李峰奉命率部重返敌后,开展袭扰作战。
临行前,何应钦意外地亲自召见他:“李司令,前日之事,到此为止。你在敌后的表现,委座和我都看在眼里。好自为之。”
更让李峰感动的是,许多素不相识的官兵自发前来送行。一个年轻参谋悄悄塞给他一封信:“李司令,这是我们几个参谋整理的日军动向分析,或许对你有用。保重!”
重返前线后,李峰将主要精力放在破坏日军补给线上。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战术,他的游击支队屡建奇功。
有趣的是,由于“拒勋事件”,他在日军中也出了名。日军情报部门专门建立了他的档案,称他为“荣誉拒绝者”,悬赏金额大大提高。
八月的一天,游击支队意外截获了一支日军运输队。在清点战利品时,他们发现了一份特殊文件——日军军官的日记。
周文斌翻译后惊讶地发现,这个日军军官竟然记载了“拒勋事件”:“...支那军官拒绝接受勋章,称要等南京光复...此事在支那军中引起很大反响...或许我们低估了他们的斗志...”
这份日记被迅速上报。军事委员会特意将其印发各部队,作为鼓舞士气的材料。
随着武汉会战日益激烈,李支队的作用更加重要。他们不仅破坏日军补给,还收集了大量情报,为正面战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九月上旬,在一次袭击日军指挥部的行动中,李峰负伤被围。危急时刻,一支奉命增援的友军不惜代价突入重围,救出了他们。
带队的团长握着李峰的手说:“李司令,我们不能让说真话的人冤死!要是每个当官的都像你这样,武汉一定能守住!”
这件事让李峰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己经超越了个人得失,成为了一种象征。
十月,武汉局势日益危急。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李峰再次首言不讳:“我军过分依赖阵地防御,缺乏机动性。应当学习八路军,以运动战配合阵地战。”
这番话又引起了争议,但得到了白崇禧等将领的认同。会后,白崇禧私下对他说:“保持这种敢言的精神,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武汉最终还是在十月二十五日沦陷了。但与其他溃败不同,这次中国军队是有序撤退,保存了主力。更重要的是,日军付出了沉重代价,速战速决的战略彻底破产。
撤退途中,李峰看到一队队官兵虽然疲惫,但士气未垮。一个老兵对他说:“长官,咱们这回没给南京的弟兄丢人!”
站在长江边,回望武汉三镇,李峰对部下说:“武汉虽失,但精神未垮。只要这种精神在,中国就不会亡!”
那枚未被接受的青天白日勋章,被李峰捐给了抗战纪念馆。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待南京光复日,此勋方有其价。”
这句话后来成为抗战中的名言,激励着无数军民继续战斗。而李峰,这个从南京废墟中走出来的军官,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中国军人的荣誉与责任。
长江水滚滚东流,带不走的是民族精神,冲不垮的是抗战意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像李峰这样的中国军人正在书写着悲壮而辉煌的历史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VJ9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