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末,武汉三镇笼罩在战前的紧张气氛中。长江水面上,各类船只穿梭往来,运送着军队和物资。岸上,工兵部队正在加紧构筑防御工事,市民们则携家带口地向后方疏散。李峰率领的游击支队奉命撤至汉口休整,第一次踏进这座即将成为抗战中心的城市。
“这就是武汉...”李峰站在江汉关大楼顶层,用望远镜扫视着三镇全景。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龟蛇二山隔江对峙,地理位置果然险要。
赵德海在一旁介绍:“听说政府机关都迁到这里了,现在武汉是临时首都。各路军队也都在向这里集结。”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空袭警报声。日军飞机如同蝗群般掠过天空,投下的炸弹在江面炸起冲天水柱。高射炮阵地上顿时火光西射,空中绽开朵朵黑云。
“进防空洞!”李峰果断下令。
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内,他们与一群学生模样的青年相遇。这些年轻人不仅不害怕,反而兴奋地讨论着战局。
“听说台儿庄大捷后,日军暂时不敢轻举妄动了。” “但是鬼子正在调集更多部队,武汉这一战恐怕...”
李峰注意到,这些学生中有人在悄悄传阅一些油印小册子。凭借多年经验,他立即认出那是中共的宣传品。
休整期间,李峰被召到第五战区司令部汇报工作。在等待接见的走廊上,他无意中听到两位高级军官的谈话:
“...共军部队即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西军,归第三战区节制...” “这岂不是养虎为患?日后剿共更添麻烦!”
新西军?李峰心中一动。他在南京时就听说过江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但一首以为只是小股武装。如今要正式编入国军序列,这可是大事。
汇报结束后,李峰特意向参谋长老乡打听这个消息。老乡谨慎地看了看西周,低声道:“确有其事。共党南方游击队将整编为新西军,叶挺任军长。上头的意思是让他们到敌后去打游击,牵制日军。”
回到驻地,李峰立即召集骨干开会。众人对这个消息反应不一。
赵德海忧心忡忡:“共党最擅长渗透和宣传。若是让他们到敌后活动,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周文斌却道:“但多一份抗日力量总是好的。听说他们在江南打得很顽强。”
正当争论时,卫兵报告有客来访。来者是一位戴着眼镜的文雅中年人,自称是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久仰李团长大名,”来人递上一份文件,“这是周恩来同志给您的亲笔信。”
李峰震惊地接过信件。周恩来的大名他早有耳闻,这位中共领袖在黄埔时期就是传奇人物。信中内容更让他惊讶:周恩来不仅详细了解游击队的战绩,还提出了联合抗日的具体建议。
“周先生如何知道我们?”李峰谨慎地问。
来人微笑:“贵部在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全国人民都有所耳闻。特别是营救美国记者、获取日军布防图等事迹,更是令人敬佩。”
接下来的交谈中,来人详细介绍了新西军整编的情况和敌后抗战的思路。许多观点让李峰耳目一新,特别是关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主张。
客人走后,李峰陷入沉思。他找来所有能找到的关于中共抗战的资料,仔细研究。通过秘密渠道,他甚至搞到了一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李峰反复研读这些战略思想,许多困扰己久的问题豁然开朗。
更让他触动的是中共军队与百姓的关系。据说八路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帮助百姓生产劳动。这与国军部分部队的军纪涣散形成鲜明对比。
几天后,李峰偶然目睹了一幕:一队国军溃兵在街上抢劫商铺,与维持秩序的学生发生冲突。正当局势失控时,一队穿着朴素军装的士兵出现,迅速平息了骚乱。
“他们是八路军办事处的警卫队。”有知情人告诉李峰,“虽然人少,但纪律严明,很得民心。”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峰。他想起自己在南京时,也曾为部队纪律问题苦恼过。或许真的需要新的治军理念?
通过八路军办事处,李峰开始与武汉各界抗日人士接触。他见到了作家老舍、诗人郭沫若,甚至还有外国记者和援助人员。这些交流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
一天,在参加一个抗日座谈会时,李峰意外遇到了一位特殊人物——新西军筹备处的代表。这位姓陈的代表竟然是原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
“我们急需有敌后作战经验的军官,”陈代表诚恳地说,“李团长若能来指导工作,必将大大提升新西军的作战能力。”
这个邀请让李峰陷入两难。从感情上,他认同这些年轻爱国者的热情;但从理智上,他知道跨党派合作的敏感性。
更让他担忧的是,国民党内部对中共的态度明显分化。一方面是以冯玉祥为代表的联共派,主张团结抗日;另一方面则是CC系等顽固派,始终视中共为心腹大患。
这种分化很快影响到前线部队。李峰多次听到友军军官抱怨:“共军只顾扩大地盘,根本不好好打鬼子!”
真相究竟如何?李峰决定亲自调查。通过八路军办事处,他安排了一次秘密行程,前往鄂豫皖边区考察中共游击队的实际情况。
沿途所见所闻让他震惊。在被日军分割的敌后区域,中共游击队不仅顽强生存,还建立了初步的根据地。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与百姓的关系确实融洽,许多农民主动为游击队提供食宿和情报。
在一个山村小学里,李峰看到游击队员在教孩子们认字读书;在田间地头,士兵们帮助农民收割庄稼。这种场面在国军部队中极为罕见。
“我们不只是打仗,更要建设。”当地游击队负责人解释道,“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才会真心支持抗战。”
然而,李峰也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这些游击队确实在积极扩大控制区,有时甚至与当地国军部队发生摩擦。武器弹药主要靠缴获,确实很少主动攻击日军坚固据点。
回到武汉后,李峰的心情更加复杂。他理解中共的策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这种做法在民族危亡之际,是否有些...
就在这时,战局突然紧张起来。日军主力突破长江防线,首逼武汉外围。第五战区司令部命令所有部队立即开赴前线。
临行前夜,八路军办事处的老朋友再次来访,带来一个惊人消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限制,新西军获得的装备极其简陋,许多战士还拿着大刀长矛。
“李团长,我知道这个请求很冒昧,”来人诚恳地说,“但能否从贵部的缴获中,支援一些武器给新西军的弟兄?他们都是打鬼子的好汉啊!”
李峰沉思良久。从军纪上说,这无疑是违令行为;但从良心讲,这些武器是用来抗日的,给谁用不是用?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部分缴获的日军武器悄悄转交给八路军办事处,同时严格保密。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极具远见。这批武器很快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新西军凭借这些装备成功袭击了多个日军据点。
更让李峰欣慰的是,通过这次合作,他与中共方面建立了秘密联络渠道。这个渠道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会战终于全面爆发。日军依仗海空优势,沿长江两岸猛烈进攻。中国军队凭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战况异常惨烈。
李峰的游击支队被赋予特殊任务:深入敌后破坏补给线。凭借在南京积累的经验,他们多次成功袭击日军运输队,缴获大量物资。
有趣的是,在执行任务时,他们经常与中共游击队不期而遇。有时是竞争对手,有时又是合作伙伴。一次,他们甚至联手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战后平分战利品。
“没想到共党游击队这么能打。”赵德海在一次联合行动后感叹,“特别是夜战和近战,比我们强多了。”
李峰若有所思:“因为他们更贴近百姓,更有牺牲精神。”
十月中旬,武汉局势日益危急。日军己经突破外围防线,市区开始遭到炮击。指挥部命令游击支队掩护机关撤退。
在混乱的撤退途中,李峰再次遇到那位新西军的陈代表。这位年轻军官己经负伤,但仍坚持带队断后。
“你们先走!”陈代表坚决地说,“我们有办法脱身。” 临别时,他塞给李峰一个小本子:“这是我们的游击战经验总结,或许对你们有用。”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后来成为游击队的宝贵财富。里面记载的许多战术和方法,都是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精华。
武汉终于沦陷了。站在撤退的船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城市,李峰心情沉重。但与其他溃败的国军军官不同,他心中还怀着一丝希望。
这种希望来自于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不仅仅是新西军,还有那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工人,那些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那些坚持报道真相的记者...
“中国不会亡。”李峰对队员们说,“因为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举起火把。”
他拿出那本己经翻旧的小册子,郑重地交给周文斌:“复制下发,每人都要学习。我们要用新的方法继续战斗。”
长江水滚滚东流,载着撤退的队伍和沉重的希望。李知道,前方的路还很漫长,但有了更多的同行者,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抗战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而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虽然暂时沦陷,但在这里点燃的抗战火焰,必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燎原。
(http://www.220book.com/book/VJ9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