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西章 玉兰花开(最终章)
202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故宫西侧三所院内,百年玉兰树绽放如雪。林小雨捧着刚修复完成的《景仁宫文物目录》手稿,轻轻叩响了院长办公室的门。
"请进。"
推门而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八十岁的林小雨如今己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而坐在办公桌后的,是郭麒麟与简莹的养子——六十岁的郭念莹。他手边放着那本传家的皮面笔记本,封面烫金的"文物抢救录"几个字己经有些褪色。
"院长,这是刚修复好的目录原本。"林小雨将锦盒轻轻放在桌上,"我们在整理时发现了一个夹层。"
郭念莹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泛黄的宣纸扉页上,是简莹娟秀的钢笔字迹:"景仁宫密室文物详录,1951年秋"。当他轻轻掀起扉页时,果然发现下面还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棉纸。
"这是..."
纸上是一幅精细的手绘地图,标注着紫禁城内数个隐秘地点,每个地点旁都详细列出了埋藏的文物清单。最令人震惊的是右下角那行小字:"余部藏于景福阁地窖,待山河永固之日取之。溥仪,1932年"
林小雨倒吸一口凉气:"所以当年溥仪还秘密转移了一批文物?"
郭念莹的手指轻轻抚过地图上熟悉的笔迹:"这是父亲的笔迹...他当年肯定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翻开那本皮面笔记本的后半部分,其中一页写着简莹的笔记:"麒麟疑景福阁另有密室,然当年条件所限未能探查..."
当天下午,在文物局特批下,专家组对景福阁进行了全面勘察。当探地雷达扫描到西侧地基时,仪器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声——地下三米处,存在一个约二十平米的密闭空间!
发掘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周。当工程师们终于打通最后一道砖墙时,一股混合着樟木与墨香的陈年气息扑面而来。密室中央整齐摆放着十二个檀木箱子,每个箱盖上都贴着泛黄的清单。
"这是..."郭念莹打开第一个箱子时,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箱内锦缎包裹的,正是那幅失踪近百年的《永乐大典》嘉靖抄本!
随后的清理工作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件文物都附有详细的记录卡,有些是溥仪的笔迹,有些则是婉容皇后娟秀的字迹。在最角落的小箱子里,郭念莹发现了一个紫檀木匣,匣中竟是一套完整的《康熙字典》铜活字,以及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莹妹:
见字如晤。此活字乃康熙爷赐予我郭布罗先祖之物,今国难当头,恐其遭劫,特密藏于此。他日若得重见天光,望交予麒麟,使其永续文脉。
婉容绝笔
1934年冬"
信纸己经脆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如昨。郭念莹想起养父生前常说,正是这套活字启发了简莹开创中国的现代印刷文物保护事业。
三个月后,"紫禁城秘藏文物特展"在午门展厅开幕。展览入口处,那对翡翠兰花发簪与白玉发簪在特制展柜中相依相偎,旁边循环播放着郭麒麟生前最后的采访录像:
"...文物之所以珍贵,不仅因其工艺,更因其承载的人间情义。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有守护者用生命写就的故事..."
开展当天,九十八岁高龄的沈兰坐着轮椅前来参观。当她在展柜前看到简耀的怀表时,枯瘦的手指轻轻抚过玻璃,仿佛触碰到了那段遥远的青春。
"小雨啊,"老人指着展厅尽头的巨幅合影——那是1951年简莹团队在景仁宫前的全家福,"你看,他们都在笑呢。"
照片里,年轻的简莹站在修复好的《千里江山图》前,发间翡翠簪子熠熠生辉;身旁的麒麟手持素描本,嘴角含笑;后排的简耀军装照被特意放大摆在中央,仿佛从未离开。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定格成永恒的春天。
闭馆时分,林小雨独自在展厅巡视。暮春的风穿过古老的宫墙,吹动展柜前的留言簿。她随手翻看,发现最新一页上有行熟悉的字迹:
"山河己无恙,诸君可安心。
念莹"
窗外,最后一朵玉兰正随风飘落。那洁白的花瓣轻轻擦过窗棂,仿佛一声温柔的叹息,又像是一个遥远的回应。
(http://www.220book.com/book/VJR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